五、宋元統帥1(2 / 3)

楊業在抗宋的戰爭中,從史書記載上看,大都打了敗仗。宋軍並不驍勇,隻是數量上遠遠超過北漢的軍隊。楊業同契丹作戰,多是“所向克捷”,惟獨與宋軍對仗處於失敗地位。這是由於史書作者的正統觀念很強,寫進史書的大都是有利於宋朝的事,但同時也說明楊業抗宋的鬥誌遠不如抗遼那麼足。

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即位,就是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到太平興國四年(979),南方諸國都已削平,攻打北漢就成為完成統一的首要任務。這年二月,趙匡義集中兵力親自伐漢。為了防止遼出兵救援北漢,趙匡義以一部分兵力先攻占太原以北的忻州(今山西忻縣)石關嶺一帶。當契丹的幾萬援兵到了忻州,就被宋軍擊敗。三月底宋軍包圍了太原。至五月初,太原附屬的小城羊馬,被宋軍占領。北漢的統兵將領都指揮使郭萬超逾城投降,北漢軍心瓦解。楊業對這次戰爭的形勢是看得很清楚的。宋朝集中軍事主力來對付北漢,而當時的北漢隻剩下十來個州的土地和三萬五千多戶居民,同宋朝的實力相差太大。所以,在宋軍圍攻太原時,楊業從北漢主的出路和河東百姓的利益出發,勸劉繼元降宋。劉繼元拒不接受投降。後來,北漢都指揮使投降宋軍,劉繼元的親信大臣也都紛紛逃散,城中危急,劉繼元走投無路,隻好派人奉表出降,北漢至此滅亡。趙匡義早已聽說楊業驍勇無敵,曾派人收買他,楊業不從。北漢主投降以後,趙匡義召見楊業,楊業在北漢二十九年,很受北漢王的重用,他為感激知遇之恩,向北叩拜,大哭一場,算是告別北漢,然後解甲來見趙匡義。趙匡義大喜,賞給他許多東西,讓他恢複原來的姓氏,單名一個業字,在自己的身邊擔任散職,做右領軍衛大將軍。楊業降宋,立即受到封賞,這不僅是由於宋太宗賞識他,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曾勸說北漢主降宋,宋太宗授予楊業官職時的詔令,即表彰他“定策乞降”,為宋朝立下了大功。一些史書記載,楊業在降宋之前,仍然據城苦戰。那是因為,楊業雖然向北漢主提出了降宋的建議,但在這個主張實現以前,他認為必須繼續忠於職守,這同他的建議並不矛盾。楊業從抗宋到降宋,表明他不僅驍勇善戰,而且也是一個很有見識的將領。

北宋滅北漢時,擊敗了遼大將耶律沙的幾萬援軍,斬殺了五員敵將和上萬士卒,這就使宋太宗增長了伐遼的勇氣。不過,宋軍將士出征日久,加之在北漢擄掠許多財物,所以,人人思歸,不想伐遼。太平興國四年(979)六地位高的就稱“駐泊兵馬都部署”,楊業以“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兼代州知州,具體地說,就是統轄並州路的禁軍和代州的地方軍,同時兼管代州民政。代州的重要性在於雁門關。代州北邊四十裏就是重巒迭嶂的雁門山。雁門山的斷崖峭壁間,有條崎嶇曲折的路,號稱天險,它就是著名的雁門關。自古以來這兒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出了雁門關就是遼國。代州稱得上是宋朝的邊防重地。宋太宗委任楊業擔任這個職務,可以說是對他的很大信任。誌在疆場的老將楊業,也很樂於擔當起防守宋王朝北界的任務。楊業從宋朝中央領導的禁軍,加上代州一州的廂軍,不過幾千人,而契丹從代州南下的軍隊,常有上萬人,甚至十萬人。楊業不畏艱難,在當地人民支持下,以傑出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經常打敗入犯的遼軍。他雖然不知書,但作戰勇敢,又有智謀,平時注意將士的攻戰訓練,能與士卒同甘苦。代北冬天寒冷,當地人大多穿著皮衣,楊業隻穿絮有棉絮的衣服。他的衙門也不生火,侍從都凍僵得倒了,他卻絲毫不感到寒冷。他從政簡易,關心屬下,所以士卒都願為他出力。

楊業赴任不到三個月,在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遼景宗就親率十萬大軍進犯雁門關。楊業命部將董思願守住雁門關峽穀南口,自己親率數百騎從西陘(雁門關峽穀西支),繞道至雁門關峽穀北口,猛攻遼軍,殺了遼朝的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繳獲無數馬匹盔甲武器。楊業因功升為雲州觀察使,仍為代州刺史,並兼鄭州防禦使。從此,遼軍望見楊業的旌旗,就自動退去。

太平興國七年(982)四月,契丹分三路伐宋,中路三萬人攻雁門。楊業在雁門關大敗遼軍,斬遼軍將士三千,乘勝追逐到朔州(今山西朔縣)、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北馬邑鎮)和應州(今山西應縣)等地,攻破遼軍營壘三十六座,俘獲遼軍一萬多人,得到牛馬羊五萬多頭。

在楊業駐守代州的七八年裏,遼軍從未攻入過雁門關,河東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為此,河東人民世代傳誦他英勇戰鬥的事跡。

楊業的戰功,也遭到同僚的妒忌。和他一起戍邊的主將還上書宋太宗,誹謗楊業。宋太宗看後就把這些奏疏封起來送給楊業,表示對楊業的信任,以此換取楊業對他的忠誠。但另一方麵,宋太宗明知這些奏疏純屬誣陷之詞,對上書者卻不加追究,實際上是鼓勵他們繼續陷害忠良。因為,他需要一些人向他提供邊將的情況,以便加以控製。

從宋太宗親自率兵討伐幽州(宋稱遼的南京仍為幽州)以後,宋遼之間沒有大的戰爭。太平興國七年(982),遼景宗死,長子隆緒即位,就是遼聖宗。聖宗即位時隻有十二歲,國事主要由母親蕭太後主持。宋朝的邊臣紛紛上書宋太宗,乘遼朝主幼、太後專權、國人不服的機會,收取燕雲十六州。宋太宗自太平興國征遼慘敗之後,也一直耿耿於懷,想要滅亡遼國,挽回麵子,因此,他同意臣下的意見,積極做北伐的準備。不過,當時的遼朝對邊防並沒放鬆,遼聖宗即位的當年,蕭太後就命耶律休哥為燕京留守,總領南麵事務。在宋朝“築城河北,聚糧邊境”的同時,耶律休哥也在“勸農桑,修武備”,加強邊境的防備。

經過幾年的準備,雍熙三年(986)三月,宋太宗出動三十萬大軍,向遼朝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這次宋太宗雖然沒到前線,但一切軍事行動都由他親自指揮。宋軍分二路出兵,東路由曹彬、米信率領宋軍主力,從雄州(今河北雄縣)出擊;中路由田重進率領,出飛孤(今河北浹源北);西路由潘美任主帥,楊業為副帥,出雁門。按照宋太宗的部署,計劃以東路曹彬的軍隊攻打涿州(今河北涿縣)吸引遼軍主力,然後中路、西路繞道遼的南京北邊,三路合圍,攻取南京。

戰爭的初期,三路大軍都捷報頻傳。曹彬的東路軍取得固安、新城兩縣,然後攻克涿州,擊敗遼軍。中路的田重進連克飛孤靈丘和蔚州(今河北蔚縣)。西路軍的戰果尤為輝煌。楊業率軍從西陘北出,先在雁門穀北口擊敗遼軍,然後追擊至寰州,寰州的遼朝守將趙彥章舉城投降。楊業的兒子楊延昭進圍朔州。朔州的遼兵守將趙希讚抵抗失敗,也開門納降。楊業父子轉攻應州,遼的守將艾正等投降。雲州(今山西大同),也被楊業父子收複。他們又進兵渾源廣同田重進在恒山之下會師。代北居民聽說宋軍到來,紛紛前來歡迎,見了楊業的隊伍,熱淚盈眶。他們熱情支持宋軍,有的充當向導,有的供應軍需,有的乘夜斬遼軍首級來獻,還有的參加宋軍打仗。楊業下令征募壯士,成百上千的人前來應征。

麵對宋朝的全麵進攻,遼朝忙調集各路軍隊,令耶律休哥抵禦宋軍主力曹彬的軍隊,派耶律斜軫抵禦潘美、楊業。蕭太後和遼聖宗親至南京督戰。宋軍雖然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因兵力分散,相互不能很好地配合,加之糧草供應不及時,給遼軍的反擊提供了條件。四月,曹彬在涿州遇到耶律休哥的軍隊,糧食不繼,蕭太後和遼聖宗的援軍已到了涿州東。遼軍兩邊夾擊,曹彬從涿州敗退。五月,曹彬和遼軍在涿州西南四十裏的岐溝關大戰。宋軍敗退,夜渡拒馬河,耶律休哥引精兵追擊,宋軍掉到河裏淹死的不計其數。曹彬退到易州,在州東沙河駐營,聽說耶律休哥領兵來了,宋軍爭渡沙河,死亡過半,史書上記載“沙河為之不流”,曹彬的主力軍全部潰敗。宋太宗得悉東路軍潰敗,伐遼的勇氣一下全沒了,急忙下令讓中路、西路兵馬撤退:令田重進屯定州,潘美、楊業退守代州,徙雲、應、朔、寰四州吏民入雁門關,分別安置在河東和京西。

那時候,遼大將耶律斜軫率十萬大軍直奔宋朝西路軍而來,先攻陷蔚州,潘美率師去救,同遼軍戰於飛孤,宋軍敗。原來已為宋占領的渾源、應州守將都棄城而逃。六月底七月初,耶律斜軫乘勝進入寰州。楊業按照宋太宗的命令率兵護衛雲、應、寰、朔四州的官吏百姓向內地遷徙。那時曹彬、田重進的兩路宋軍都已撤回,遼軍集中近二十萬人的兵力,攻擊代北的宋軍。在遼軍的優勢兵力麵前,楊業向潘美建議,不要正麵同遼軍作戰,可以領兵出大石路,向北奔應州,虛張聲勢,將遼軍的主力引向應州的西邊。同時派人密告雲州、朔州等地的守將,等宋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官吏、百姓先出來,這就不怕遼軍前來追擊了。而位於寰州的遼軍怕被宋軍切斷後路,就會轉向應州,這樣在寰州西側的朔州軍民也可乘勢南出石碣穀(今朔縣城南之上、下石峽穀),避開遼軍的襲擊危險。再在穀口安排三千弓弩手,派騎兵在中路支援,這樣三州的官吏、百姓可以萬全,陷入敵後的宋軍也能安全撤退。楊業的這個“示形於東,而務於西”的計策,在兵少而又要完成護衛幾州百姓撤退任務的情況下,是切實可行的。但是,監軍王竭力反對楊業的建議,提出了一個不顧客觀條件而蠻幹的建議。他說:“我們領數萬精兵,怎能如此怯懦?”他主張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到馬邑(當時是寰州城的所在地)。另一將領劉文裕讚成王的辦法。楊業忙說:“不可,這樣勢必大敗。”王倪嘲笑楊業說:“君素號‘無敵’,今遇敵軍不戰,是不是另有什麼打算(暗指楊業是否要去投靠遼朝)?”楊業聽了這話十分氣憤,他對潘美、王等人說:“現在的形勢對我軍不利,按你們的主張去做,不是白白讓士卒送命嗎?你們說我怕死,我可以為你們打頭陣。”當時作為西路軍主帥的潘美,也要楊業執行王的方案。臨行,楊業哭著對潘美說:“這次去必然會失敗,我原是北漢的降將,早就應當死的。太宗沒有殺我,而且委為將帥,授予兵權。我並非縱敵不打,隻是想等候時機,殺敵立功,報答國家的恩典。今天各位責備我避敵,我當先去戰死。”他說著用手指著陳家穀口(今朔縣西南陳家溝)的方向說:“諸位在穀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等我轉戰到這裏,就以步兵夾擊相救,不然就會全軍覆沒。”楊業說完就率領兒子楊延玉和老將王貴等,自石碣穀奔向寰州前線。

遼軍統帥耶律斜軫聽說楊業領兵前來,命先鋒蕭達攬在路上埋下伏兵。第二天早上,楊業與耶律斜軫在朔州東邊相遇,雙方交戰,耶律斜軫假裝戰敗,且戰且退。待楊業進入蕭達攬的埋伏圈,伏兵四起,耶律斜軫回師再戰,把楊業包圍起來。楊業率眾突圍,苦戰到下午,箭盡力竭,拚力殺出重圍,到達陳家穀口時天色已近黃昏。楊業見兩邊靜悄悄的,連個人影也沒有。原來潘美、王等在這兒等到上午,不見楊業到來。王以為遼兵敗了,怕楊業獨占功勞,就領兵離開了陳家穀口。潘美也沿交河西南走了二十裏。一會兒,潘美聽說楊業兵敗,但沒去接應,反而帶兵逃走。楊業氣得拍著胸口大哭,隻好率領士卒力戰。那時跟隨他的將士隻剩下百餘人。楊業對他們說:“你們都各有父母妻子,同我一起死在那裏沒什麼好處,你們跑回去還可以報告天子。”將士都感動得淚流滿麵,誰也不肯離去。老將王貴殺死幾十個遼兵,弓箭用完了,自己也被殺死。其餘士卒全部戰死,沒有一個生還。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戰死沙場。剩下楊業一人,他身受幾十處傷,還用刀砍殺了幾百個遼兵,楊業的馬也受了重傷,不能再行進。他躲到樹林裏,遼兵耶律奚達望見他的袍影,射了一箭,楊業從馬上摔下來,被捉住了。

楊業被俘後,送到遼軍統帥耶律斜軫處,耶律斜軫責備楊業說:“你同我國決勝三十多年,今天何麵目同我相見!”不過,耶律斜軫對楊業的驍勇也很敬佩,想招降他,但是遭到了楊業的堅決拒絕。蕭太後和遼聖宗事先下有密令,要耶律斜軫切勿用暗箭傷害楊業,務必活抓。遼將耶律奚達雖然捉住了楊業,但因他是用暗箭射傷再捉住的,而且又沒能勸降楊業,蕭太後非但沒有嘉獎他,反而處分了他。由此可見遼朝統治者對楊業是何等欽佩和重視。楊業一生抗遼,自然不肯降遼。他被俘後歎息說:“宋太宗待我甚厚,我總盼望打敗遼軍,捍衛邊疆以報國家。沒想到卻被奸臣嫉妒;逼著我去送死,落得全軍覆沒,還有什麼臉活在世上呢?”他在遼營絕食三天就犧牲了。楊業死時是雍熙三年(986)七月。

造成楊業之死的原因,曆來說法不一。多數認為潘美應負主要責任,因為他是西路軍的統兵主帥。他不采納楊業的正確建議,而聽從王僥的錯誤主張,以致造成楊業兵敗至陳家穀口;而潘、王又沒有按事先的約定在那兒接應,卻違約撤兵,這自然就導致楊業被俘。少數人認為,王和劉文裕應負主要責任。當時監軍權力很大,潘美不敢不聽他的,不過,持這種見解的人,也不否認潘美對楊業的死負有責任,即他沒有堅決反對王的主張,又在關鍵時刻違約撤兵。總之,楊業的死是王、潘美等人造成的。

楊業一生抗遼,從北漢時起,就在雁門地區抵禦遼兵南下,一直到歸宋以後,前後三十多年。遼兵南下擄掠,對當時北漢和後來的宋朝百姓來說,都是個很大的威脅,所以楊業抗遼就受到宋朝和宋以後曆代人民的稱頌。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說,楊業、楊延昭“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豎(鄉裏兒童村夫),皆能道之(都能講出他們智勇無敵的事跡)。”楊家將故事的流傳也就從此開始。北宋的雜劇中,就有楊家將的故事。南宋時,說書人也紛紛講述楊家將的故事。據記載,那時說書人的話本裏有《楊令公》、《五郎為僧》等。元曲中的楊家將故事就更加多了。元曲大作家關漢卿,就寫過楊家將的劇本,題為《孟良盜骨》。到了明代,已有了楊家將內容的長篇小說,題為《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有關楊家將的戲曲、小說一直流傳到今天。宋朝人還為楊業修了幾座祠廟,在山西代縣有楊業的家廟,在蘇州也有楊業家廟,在北京密雲古北口有楊無敵廟,古北口的廟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