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宋元統帥1(1 / 3)

五、宋元統帥1

趙匡胤

後周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開封大街小巷沉浸在節日氣氛中,沒有人會想到即將發生重大曆史事件。趙匡胤就在這一天指使人向朝廷謊報軍情,說北方的契丹和北漢聯合出兵,正在向開封進軍。宰相範質、王溥蒙在鼓裏,根本不知道這是圈套,立即命令趙匡胤北上迎敵,以保衛開封。

正月初三,趙叵胤帶領後周禁軍到達開封的陳橋驛,便決定在這裏兵變。這天晚上,趙匡胤的親信召集禁軍將領們開會,說皇帝年紀小,大家如要“長保富貴”,就應當立趙匡胤為天子。正月初四,趙匡胤假裝喝醉躺在床上,他的弟弟趙匡義和幕僚趙普將皇袍加蓋在趙匡胤身上。眾將立即下拜,齊聲高呼“萬歲”。這次政變,完全是趙匡胤跟他的親信一手策劃的,可是,他卻假意推讓一番。眾將哪裏肯答應,趙匡胤乘機在此時就宜布了自己當皇帝的要求和軍隊的紀律,馬上領軍回開封,開封城內早已有人暗中接應。後周的大臣韓通,聽說趙匡胤發動政變,想組織力量進行抵抗,被王彥升當場殺死。範質、王溥聽到趙匡胤回師開封,方知上當,被迫同意趙匡胤當皇帝,並率領百官朝拜趙匡胤。正月初五下午,趙匡胤舉行做皇帝的儀式。崇元殿上,聚集了文武百官。一位官員拿著事先以柴宗訓的名義寫的詔書,宣布把皇位禪讓給趙匡胤。趙匡胤正式登上了皇位,接受群臣的拜賀。

由於趙匡胤原來擔任過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因此,他把國號定為“宋”,仍舊把開封作都城,曆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這次政變,稱為“陳橋兵變”。中國曆史上一個新的王朝——北宋,從此開始了。

宋太祖在宋朝統治穩定之後,隨即開始實行收兵權的措施。

通過“杯酒釋兵權”,宋太祖雖然初步鞏固了內部,但他並不能高枕無憂。宋太祖自有雄心壯誌:他要統一全中國,當整個國家的皇帝。在原有的基礎上,他處心積慮,製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決心先消滅南方諸小國後,再回過頭來對付北方強大的遼國,以及遼國的附庸山西的北漢。

乾德元年(963)正月初,宋太祖一聲令下,慕容延釗兵會襄陽(今湖北襄樊),直指潭州(今湖南長沙)。潭州張文表戰敗被俘。荊南四麵楚歌,在宋軍奇襲江陵後俯首降宋,首戰告捷。第二年十一月,宋太祖決定揮師向西,吃掉四川後蜀。王全斌率騎步兵6萬,分南北兩路進川。成都後蜀主孟昶見大勢不好,於次年正月向王全斌行“亡國之禮”後投降,天府之國四川盡為宋朝所有。

開寶一年(970)九月,宋太祖指示潘美率軍從湖南郴州出發,向南漢進軍。南漢派出訓練過的大象,與宋軍對陣。經過一番拉鋸戰,南漢被消滅,嶺南地區為宋版圖。

開寶七年(974)九月,宋太祖目光盯向東南,於次年二月兵臨金陵(今江蘇鹵京)。金陵南唐國主李煜走投無路,率領眾屯向宋投降。江蘇、江西等地又入宋朝版圖。

宋太祖南征北戰,西征東討,勢如破竹。浙江吳越錢坐臥不安,於九年二月親自到開封拜見宋太祖,實際上歸順了宋朝。福建的陳洪進則先走一步,早就向宋朝俯首稱臣。10多年時間,在曆史上不過是彈指一瞬間,宋太祖卻基本統一了大江南北,從而結束了我國曆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大分裂局麵。

宋太祖立國,尤其是統一江南後,百廢待興。他並不是墨守成規,而是進行大膽的整頓改革。宋太祖一反五代以來軍政不分的舊製度,改為軍政分離,軍不代政,明確規定軍人不允許參加或幹預中央及地方政府行政經濟事務。

此外,宋太祖還曾廢除苛捐雜稅,獎勵開荒種田,注重興修水利,號召植樹造林等等,使宋朝的農業生產得以很快恢複和發展。就其影響而言,宋太祖的改革不僅保證了宋朝300年的發展和生存,而且大多為明清等後來者借鑒效法。

開寶九年(976),宋太祖駕崩了,時年50歲。對於宋太祖突然死亡的原因,由於曆史記載不詳,至今尚未弄清,成了千古之謎。宋代有一個叫文瑩的山林老僧在《湘山野錄》中記載了趙匡胤之死: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已經臥病的宋太祖,召其弟趙光義來到寢宮,把宦官宮妾全部屏退,二人對飲。有太監遠望去,隻見燭光之下,趙光義有時做出避席的姿態,像是有難忍之狀。三更鼓響過,二人方飲罷。此時殿前的落雪已有幾寸深了,太祖趙匡胤用柱斧戳著雪地,盯著趙光義說:“好做!好做!”便回殿解衣入睡,鼾聲如雷。這天夜裏趙光義也留宿於禁中。沒到五更,宋太祖趙匡胤就毫無聲息了,內侍一看,已經歸天了。宋太祖剛死,趙光義搶先趕到太祖床前,並宣布自己是遵先皇遺囑繼任皇帝,史稱宋太宗。

楊業

楊家將的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久遠,深入人心。楊業就是楊家將故事中最主要的真實人物。

楊業原名楊崇貴,他的生年沒有記載。《宋史·楊業傳》上說,楊業入北漢時為弱冠之年。《禮記》上解釋,男人滿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弱冠是不足二十歲。楊業入北漢是乾佑四年(951),向上推二十年,為五代的後唐長興三年(932),這一年大約就是楊業的生年。他的卒年是北宋雍熙三年(968)。所以,楊業一生大約活了五十五歲。山西代縣的楊業後裔說他享年五十九歲。若按此說,楊業則生於後唐天成三年(928)。

楊業是哪兒人,史傳記載各不相同,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地方: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北)、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和保德火山(今山西河曲南)。一個人的籍貫怎麼有三個地方,究竟哪兒是楊業的故鄉呢?清朝乾隆年間的《保德州誌》上記載:“楊業,舊誌(指以前修的《保德州誌》)謂即本州人。”舊的《保德州誌》雖然不是楊業時修撰的,但保德人記載本州的名人,總不能把不是本州的人硬當作保德州人來寫。而且,民間傳說楊業的父親楊信是“火山王”、“火山刺史”、“火山節度使”。火山是個地名,屬於唐朝嵐州宜芳縣,緊靠黃河東岸,宋朝時曾設火山軍、火山縣。五代時候,契丹進擾到保德州,楊信就在家鄉聚眾結堡,當了一支武裝力量的首領。“火山王”大約就是楊信的自號或是鄉人對他的稱呼。明朝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裏,也講到楊信起兵火山地區。還說他親自去過這個地方,看到楊信屯兵的一座城堡遺址,當地居民稱之為“楊家城”。至今,河曲舊城東數十裏仍有“楊家城”、“楊家寨”等村寨多處。又據清朝初年山西不康基田講,在河曲附近的岢嵐州(今山西岢嵐縣),出土了楊氏墓碑,上麵寫著楊業夫人折太君的事。還有,晚清人李慈銘的《荀爽齋日誌》說:“今山西保德州折窩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楊業妻也。”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是宋真宗統治的年代。所以,說楊業是保德人,不僅有文字記載,而且有出土文物可以為證。

說楊家是麟州新秦人,見於歐陽修的《楊琪墓誌》。墓誌中說:“楊君琪,字寶臣,麟州新秦人也。”楊琪是楊信的重孫,楊業的侄孫。所以,後人根據這個墓誌,就說楊家是麟州新秦人。還有,北宋曾鞏著的《隆平集·楊業傳》以及《資治通鑒》上也都說楊業是麟州人,那是因為楊信在後漢時擔任過麟州刺史,當時全家遷居麟州。楊信後來死於麟州,由於長子楊業不在身邊,麟州刺史一職就由次子楊崇訓繼承。楊琪是楊崇訓的孫子,歐陽修稱楊琪為麟州新秦人,也有一定道理,因為楊琪的曾祖父就已移居麟州了。當然如果論原籍,楊琪還應當說是保德人。

《宋史》上說楊業是並州太原人。楊業於後周初年,應北漢皇帝劉崇之召,赴太原任職。他在北漢供職二十九年,長期居住太原,所以《宋史》上說他是並州太原人。實際上,楊業無論祖籍還是他自己的出生地,都是保德,說他是並州太原人就不太合理了。

楊業出生的時代,中國正處在五代十國的動亂歲月。黃河流域先後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五個朝代統治著。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後建立了前蜀、吳、閩、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五代十國時期,藩鎮林立,混戰不已。北方生活在遼河地區的少數民族契丹,逐步強大起來。契丹貴族耶律阿保機於神冊元年(916)建立契丹國。契丹貴族乘中原地區動亂,時常向今天山西、河北北部一帶出兵,擄掠人口和牲畜。楊業的家鄉保德州火山,正是契丹經常騷擾的地方了。他率領當地百姓結成堡寨,組織“士兵”,抵抗契丹。到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統治的時候,後唐的藩鎮石敬瑭想做皇帝,就以割地稱臣為條件,乞求契丹出兵。後唐清泰三年(936),遼太守乘勢率大軍入山西,第二年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出兵幫助石敬瑭滅亡了後唐。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今北京和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割給契丹,還向遼太宗自稱兒皇帝。楊信對石敬瑭的賣國行為十分憤恨,就自樹旗幟,起兵抗遼,轉戰於山西西北部,從石敬瑭手中攻取了保德、離石等地。他還同黃河西岸的府州(今府穀)折從阮、折德父子結為同盟,共同抵禦契丹。那時楊業大約隻有五歲。

石敬瑭死了以後,他的侄子石重貴即位,對契丹不再那麼恭順。耶律德光以此為借口,於契丹會同九年(946)大舉出兵南下滅掉後晉。第二年耶律德光進入開封,改國號為遼。他縱兵大肆擄掠,中原人民紛紛武裝反抗,耶律德光被迫退出開封北歸,途中病死。楊信帶領兒子楊業,在耶律德光攻入開封之時,聯合府州的折氏父子,共渡黃河北上,攻克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自為州主。這時楊業已有十八九歲。

山西自古出良將,民間諺語說:“山東出相,山西出將。”楊業出生在這樣的地方,父輩又是地方武裝力量的領袖,加之生長在烽火連天的時代,所以他自幼就善騎射,好打獵。每次出獵,他的獵獲物總是比別人多,他還常對夥伴說:“我當了大將帶兵,會像老鷹、獵犬追逐兔子一樣。”十五六歲的時候,楊業已跟隨父親出入沙場了。

楊業同折德的女兒折太君結婚,折太君就是民間傳說的“楊門女將”的主帥佘太君。折作為姓氏讀she,與佘同音,以折為姓的極少見,所以民間就把折作佘,折太君也就變成了佘太君。

折氏世居今天陝西府穀一帶,是當地的豪族。折太君的高祖,是唐朝後期的地方武將,祖先折從阮在後梁時為府州刺史。後晉時,契丹入掠,他同楊信聯合共同舉兵抵抗。後來,他倆共同輔佐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做了後漢皇帝。折德是折從阮的長子,行伍出身,一直跟從父親參加抗遼鬥爭,後漢時為府州團練使。折太君生長在軍人家庭,經常耳聞戰馬嘶鳴,婚後的公公、丈夫,也是久經沙場的戰將,所以,她也“善騎射”,“嚐佐業立戰功”,連她的侍女、仆從也個個武藝過人。她和楊業的婚姻可說是門當戶對的美滿姻緣。至今,山西臨縣、離石的人民還流傳著楊業在當地的七裏廟迎娶折太君的故事。

後周廣順元年(951),後周滅後漢。後漢的河東留守劉崇據河東稱帝,史稱北漢。在麟州任刺史的楊信,應劉崇之召,派長子楊業到太原見劉崇,留在劉崇的軍中任保衛指揮使。劉崇為表示對他的愛重,賜楊業姓劉,改名為繼業。那時,他大約還不到二十歲。

就在楊業赴太原上任不久,折德一家就歸附了後周。折德歸附後周是因為父親折從阮在後漢時移鎮鄧州(今河南鄧縣),郭威建後周,加折從阮同平章事(宰相地位)。周世宗即位,又把折從阮召到朝中。後周如此厚待折從阮,當時任府州團練使的折德,自然要歸附後周了。楊信初時因兒子楊業在劉崇身邊,也就依附北漢,當折氏父子歸附後周以後,他就處在孤立的地位,不得不歸附了後周。從此,楊家父子分屬兩國。楊信歸附後周的第二年,即後周廣順二年(952),病死麟州。長子楊業在北漢,次子楊崇訓承襲了麟州刺史的職位。兄弟兩人仍然分屬兩國。楊業的父親、弟弟歸後周以後,劉崇不但沒有殺掉楊業,反而賜以劉姓,想通過楊業來爭取楊信、楊崇訓重新歸附北漢。劉崇的做法的確沒有落空,楊崇訓因哥哥在北漢而幾次背周歸漢。但由於北漢的國力日衰,楊崇訓處在麟州,懸隔黃河,得不到北漢的援助,在周世宗柴榮的招撫下,最後隻得又歸附了後周。

北漢的皇帝劉崇,原是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後周奪了他家的皇位,他自然十分仇恨。劉崇一反過去抗遼的態度,轉而投靠契丹,攻打後周。楊業是在抗遼鬥爭中長大的,對北漢向契丹納貢稱臣,當然很不滿意,不過他作為臣下也無可奈何。由於北漢同契丹之間仍然存在著複雜的矛盾,契丹統治者不但逼北漢納貢,而且還不時過境劫掠。北漢最高統治者雖然委曲求全,但在契丹進擾時,也不得不派人還擊。到劉鈞統治的時候,北漢同契丹的關係十分緊張,雙方長期絕交,處於戰爭狀態。楊業在北漢屢建戰功,不斷升遷,這時已任代州(今山西代縣)的建雄軍節度使。代州是北漢與契丹相接的北部邊境。楊業常駐代州,在那兒修築許多堡寨防禦契丹。在雙方交戰的時候,楊業就是前線的總指揮。後周和北漢之間,後來的北宋和北漢之間,先後爆發了幾十次戰爭,從史書的記載看,楊業在宋太祖開寶年間(968~975),才在戰場上出現。大約在這之前,他主要承擔防禦契丹的重任。《宋史》上說楊業在北漢“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這裏所說的“屢立戰功”、“所向克捷”,主要應是指對契丹的戰鬥。“國人號為‘無敵’”,也主要指北漢人民表彰他防禦契丹的驍勇和功績。

趙匡胤於建隆元年(960)奪了後周的皇位,建立宋朝。在北宋消滅各個割據政權統一南北的過程中,遇到的強勁對手,除契丹外,就要算北漢了。天會十二年(968),北漢皇帝劉鈞死,最高統治集團爆發了爭奪皇位的鬥爭。趙匡胤決定乘機發兵,滅掉北漢。楊業參加了這次抵抗宋軍的戰爭,他被任命為侍衛親軍都虞侯,就是兼統北漢的中央部隊。楊業和將領馮進珂領兵扼守太原城南的團柏穀。宋軍的先鋒何繼筠奪下汾河橋,直逼太原城下。楊業打敗宋軍,迫使宋軍退走。第二年初,宋太祖親征北漢。楊業和將領馮進珂仍駐屯團柏穀。由於北漢牙將陳廷山投降宋軍,楊、馮二將苦戰失利,損傷千餘人,退入太原城。北漢主劉繼元解除了楊業的兵權。三月,趙匡胤親至太原城東南,在太原城外布下四個軍寨。楊業率騎兵幾百人從城內衝出,直攻宋軍東寨。東寨主帥挺身抵擋,北漢兵出援,楊業最後拽著城牆上垂下來的繩子,才進入城中。五月,宋軍在圍攻太原的同時,引汾水灌城,太原危急。北漢主命令楊業與司空郭無為等,領兵千餘人乘夜出襲宋軍。這天夜裏正好下雨,漢軍迷路,楊業馬足受傷,隻好中途返回城裏。宋軍久攻太原不下,其時值暑天多雨,將士腹瀉的很多,恰好遼的援軍到來,趙匡胤隻好下令班師。楊業和諸將乘勢追擊,獲糧三十餘萬斛,茶絹以萬計。這些東西對衰敗的北漢政權,是一個不小的收獲。宋軍退去以後,遼軍還在太原城下。一貫抗遼的楊業,勸北漢主劉繼元說:“契丹貪利不講信用,將來必然會攻破北漢。這次來的援兵盛氣淩人,但對我沒有防備,我願去襲擊他們,不僅可以繳獲幾萬匹馬,還可以把遼占領的河東之地要回來,使百姓免遭契丹的騷擾,您也可以從此長享富貴。”但北漢主沒有聽從他的勸告,反而在遼軍北還時,送給一份厚禮。廣運三年(976)初,北漢主令楊業攻晉州(今山西臨汾),楊業被宋軍將領武守琦打敗。這一年,趙匡胤已基本上統一南方,又決定進攻北漢。他派出五路大軍圍攻太原,又派兵分攻北漢其餘各州。宋軍在這次戰爭中,各路都取得戰果,北漢的太原也即將攻下。遼又派兵出援北漢,恰好這時趙匡胤突然死去,宋軍隻得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