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隋唐五代統帥李淵
李淵,生於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卒於唐貞觀九年(635年),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隋朝末年,李淵率軍起事,建立唐朝,李淵就是唐高祖。
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死後追封為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曾任北周安州(今湖北安陸)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在隋朝先後做過譙州(今安徽亳州市)、隴州(今陝西隴縣)、岐州(今陝西鳳翔)等州刺史,大業初年,又先後為滎陽、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的太守,大業十一年(615年),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義寧元年(617年)初,任太原留守。
隋煬帝在位時期,由於他倒行逆施,激起全國各地的反抗,瓦崗山的翟讓、李密,江淮的杜伏威,河北的竇建德便是當時最大的三股反抗勢力。見全國如此混亂,李淵亦想渾水摸魚,逐鹿中原。他積極網羅對自己有用的人才,如隋的右勳衛長孫順德、右勳侍劉弘基,他們為了逃避進攻高麗之役,都逃命在太原,依附於他;左親衛竇瓊也因犯法而逃到太原亦為李淵所收留。這些人才成為以後他起兵反隋的骨幹。
為了穩定後方,建立起反隋根據地,李淵率軍消滅了活動在河西郡一帶的曆山飛起義軍,並收編了許多潰散義軍,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同時,李淵對北方的突厥采取拉攏、利用的手段,以穩定太原的形勢。在寫給突厥始畢可汗的信裏,李淵表示欲與其和親的願望,並說:“如果能聽從我的意見,不侵擾百姓,我率領的反隋起義軍,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歸您所有。您不必出兵就坐收寶玩,豈不更好!”信寫好之後,李淵力排眾議,在信封上不用“書”而改用卑對尊所用之“啟”,始畢可汗得信後,喜出望外,並建議李淵取隋煬帝而代之。李淵見後方已經穩定,便決定立即起兵。義寧元年(617年)七月,李淵以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負責太原的一切有關事宜,自己率軍3萬,向關中進發。
正當李淵進軍關中之時,卻收到瓦崗軍首領李密的來信。李密在信中以天下盟主自居,目空一切,口氣強硬,李淵在回信中卑辭推獎以驕其誌,稱讚李密必為天子,而自己不過願意複封於唐而已。李密得信後,欣喜若狂,遂專心致力於中原。李淵利用瓦崗軍和洛陽隋軍相持不下的機會,乘虛入關,企圖占領長安,坐收漁翁之利。
李淵率軍從太原南下長安的途中,卻遇到防守霍邑(今山西霍縣)的隋朝虎牙郎將宋老生的阻擋,霍邑久攻不下,這時又傳來劉武周聯合突厥進攻太原的消息。究竟是繼續攻取霍邑,還是後撤救應太原,李淵軍中意見不一,最後,李淵采納兒子李建成、李世民的意見,施用調虎離山計,騙出宋老生,攻克霍邑。接著李淵經臨汾,下絳郡(今山西新絳),到達龍門(今山西河津),兵臨黃河東岸。派李建成率軍數萬人屯永豐倉,扼守潼關;派李世民率軍數萬人西進,迂回包圍長安。義寧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淵攻克長安。
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等人在江都縊殺了隋煬帝,另立秦王浩為皇帝。消息傳到長安以後,李淵對隋煬帝之死假惺惺地表示萬分悲痛,同時卻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強迫代王楊侑讓位,自己做上了皇帝,改國號為唐,至此,唐朝代替了隋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以後,立即開始了統一全國的行動。為鞏固關中地區,李淵先後打敗屈突通、薛舉和李軌,從而徹底解除了他們對關中的威脅。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勾結突厥,攻下太原,並長趨南下直至河東。李淵派李世民率軍反擊,武德三年,消滅劉武周,恢複了唐朝在山西的統治。然後,李世民又率軍出關,進攻王世充。武德四年,李世民擊潰前來增援的竇建德部,王世充被迫舉城投降。武德四年到武德六年,唐軍又鎮壓了河北地區的劉黑闥起義軍,以及割據在魯南的徐園朗和割據在冀北的高開道。這樣,李淵便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確立了他的統治。
南方的第一個大割據勢力蕭銑,於武德四年被唐將李孝恭、李靖率兵消滅後,其他割據勢力,如林士弘等,也先後被平定。長江流域及嶺南等地皆為唐軍占領。這樣,唐高祖便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唐高祖李淵統一全國以後,兒子們為爭奪太子的地位而進行的爭奪也達到了白熱化。李世民在建立唐朝的戰鬥中功勳卓著,遠遠超過其兄李建成,李建成卻因年長而被立為太子,是帝位的合法繼承人。李建成在各方麵自知不如李世民,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便拉攏四弟李元吉來共同對付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先發製人,在皇城的北門玄武門設下埋伏,射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消滅了他們的勢力,史稱“玄武門之變”。事變之後,唐高祖李淵將李世民立為太子,並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將皇帝的實際權力交給了李世民。不久,唐高祖李淵又自動將皇位讓給李世民,李世民就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去世。
宇文化及
(?~619)隋末叛軍首領。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將宇文述之子。年少時不守法度,長安人稱他為“輕薄公子”。楊廣為太子時,他領禁軍,出入臥內,很受寵信。隋煬帝楊廣即位,授他為太仆少卿,又以其弟士及娶南陽公主。化及受寵驕橫,曾違禁與突厥交市,因公主的緣故,才免一死。宇文述臨終前乞求煬帝看顧其子,煬帝於是授化及為右屯衛將軍。大業年間,義軍、叛軍蜂起,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不敢回京城,而稱為“驍果”的隨從禁衛多關中人,不願從煬帝久駐揚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統領驍果的武賁郎將司馬德戡等得知此狀,便集兵數萬,於大業十四年(618)發動叛亂,推化及為主,縊殺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帝。化及自稱大丞相,引兵十餘萬西歸。不久發生內訌,德戡等被殺。時東都群臣奉越王侗繼帝位於洛陽,招瓦崗軍領袖李密為太尉,使討伐化及。雙方戰於黎陽(今河南浚縣北),化及屢敗,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將士屢叛歸李密。化及自知必敗,歎曰:“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毒殺楊浩,即帝位於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東走聊城(今山東聊城東北)。時竇建德已立夏國,遂以討逆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閏二月,建德攻陷聊城,擒化及,檻送襄國(今河北邢台),與其兩子同時處斬,許亡。
宇文化及被殺地點,《隋書》本傳作河間:《北史》本傳、兩《唐書·竇建德傳》作大陸;《資治通鑒》作襄國,今從《資治通鑒》。
王世充
(?~621)隋末割據者之一。字行滿,本姓支,出自西域。其祖支頹耨,徙居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早亡。其父收,因母改嫁儀同霸城人王粲,故冒姓王。王收曾官至懷、汴二州長史。世充卷發,利口善辯,涉書傳,好兵法,且明習法律。隋開皇中,為左翊衛,以軍功拜儀同,轉兵部員外郎。大業中,累遷江都(今江蘇揚州)丞,兼領江都宮監。他窺測隋煬帝楊廣顏色,阿諛順旨,獲得煬帝寵信,背地裏陰結豪強,收買人心。楊玄感反隋時,朱燮、管崇於江南起兵響應,世充募江都萬餘人破之。齊郡農民義軍孟讓率十萬眾至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世充又設計襲破之。大業十二年(616)遷江都通守,鎮壓河北格謙餘部及南陽盧明月。次年瓦崗軍(見隋末農民起義)占領興洛倉,進逼東都。煬帝命世充為將軍,統率諸軍十餘萬屯洛口拒戰。十四年,世充領兵數萬渡洛,被起義軍擊敗,隻剩千餘人,走保河陽(今山西沁陽南)。隋越王楊侗召令他還洛,屯含嘉城。煬帝死後,世充與元文都、盧楚等奉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以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同年七月,世充殺文都、盧楚,專製朝政。時李密雖破宇文化及,還屯金墉(今河南洛陽市北),但兵力損失很大。世充乘機進擊,大敗之,李密勢蹙降唐。世充收集其餘眾,自為太尉、尚書令。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廢皇泰主,稱帝即位,建元開明,國號鄭。三年,唐高祖李淵遣秦王李世民攻鄭,進逼東都,世充乞援於夏主竇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敗夏軍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陽降,鄭亡。七月,唐徙世充及其家屬於蜀,臨行,為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竇建德
(573~621)隋末河北起義軍前期領袖。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東)人。建德父、祖世代務農,稍有資產。建德仗義疏財,甚為鄉裏敬重。初為裏長,因犯法亡命,後遇赦得歸。
大業七年(611),隋煬帝楊廣征兵攻高麗,建德以“募人”從軍,為二百人長。當時,山東大水,同縣孫安祖,家為大水漂沒,妻子餓死。縣官見安祖驍勇,也將他選入從征行人中。安祖訴稱貧困,不應入選,被縣令笞責。安祖憤激,殺死縣令,投奔建德。建德幫助安祖聚集貧困農民和拒絕東征的士兵幾百人,入漳南縣東境方圓數百裏的高雞泊,舉兵抗隋。這時,清河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渤海縣(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在清河一帶起義,往來漳南,地方官懷疑建德與諸義軍交通,便收殺建德全家老小。建德本已隨軍北上至河間(今屬河北),聽說全家被殺,就率領部下二百人投奔高士達。士達自稱東海公,以建德為司兵,聽從建德建議,入高雞泊。安祖被張金稱火並後,其部都來歸附建德。這支起義軍擁有上萬人。
大業十二年,高士達以竇建德為軍司馬,建德用計襲殺隋涿郡通守郭絢,聲勢大振。同年末,煬帝遣太仆卿楊義臣擊破清河義軍主力張金稱部。金稱遇難後,餘眾投建德。義臣乘勝入高雞泊,士達陣亡,建德為士達發喪,招集散亡,重又組織起隊伍。十三年正月,建德稱長樂王於河間樂壽縣(今河北獻縣)郊,年號丁醜,設置官屬,分治郡縣。七月,建德大敗隋將薛世雄,攻克河間。唐武德元年(618)十一月,建德定都於樂壽,國號大夏,改元五鳳。隋將宇文化及先已殺煬帝,這時引軍西歸關中。二年閏二月,建德攻宇文化及於聊城(今山東聊城東北),生擒化及。
聊城大捷,建德俘獲大批隋朝的皇室、宮人、官僚和稱為“驍果”的禁軍。建德下令宮人立即放散,驍果也聽其自去;皇室和高級官僚,除宇文化及一夥誅殺外,願去長安(李淵處),洛陽(王世充處)和突厥(義成公主處)者,派兵護送出境;願留者隨才錄用。被錄用者多為著名的文學之士和工藝家。其中裴矩任右仆射(宰相),掌管選舉,又為建德定朝儀、製律令,對夏政權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八月,建德攻克氵名州(今河北永年東南),即遷都於此。他勸課農桑,對恢複河北的生產有積極作用。
武德二年閏二月之後八個月中,起義軍發展迅速,除原有冀、定、瀛、恒、博、易六州外,還先後攻克邢、貝、滄、沼、相、趙、黎、衛八州,擁有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隔河與據有洛陽的王世充對峙。但主要敵手卻是據有關中、向東發展的李淵。
建德在與李淵爭奪河北的戰爭中,對唐軍降將仍沿襲處理隋朝降官的政策,但有些降將卻一再伺機反叛。三年正月,唐降將徐世責力勾結黎陽土豪李商胡暴亂,雖為夏將曹旦平定,但義軍將佐被害者達數百人。十二月,又發生唐降將河北慰撫使張道源暗送情報,勾引唐並州總管劉世讓偷襲夏都沼州事件。
四年三月,唐兵進攻洛陽王世充,建德親自統兵十餘萬援助世充,和唐軍相持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一帶。謀士淩敬建議全軍渡河,攻占河陽,越過太行山,進軍汾水流域,威脅關中,迫唐軍從洛陽撤退。建德不聽。五月初,李世民襲擊得手,夏軍潰散,建德被俘。其妻曹夫人偕左仆射齊善行等數百騎逃歸氵名州。
建德被俘後,氵名州諸將舉棋不定,山東大族李公淹、唐降官魏徵等,力勸齊善行等降唐。於是,善行散府庫絹帛數十萬段給予士兵,將其遣散還鄉,士卒散盡。五月中,齊善行、裴矩等以氵名州降唐。夏亡。七月中,竇建德於長安被殺。
李密
李密出身貴族,少有大誌,非常喜歡讀書。一次,李密騎牛出行,邊趕路,邊聚精會神地誦讀,牛角上還掛著一冊《漢書》。此景恰被宰相楊素看到,叫來問尋。對答間,李密談吐不俗,楊素大為驚訝,認為瓦崗軍開倉散糧(油畫)“此兒定當成就大事”,遂將他引薦給自己的兒子楊玄感,命他們多多親近。後來兩個小兒結成莫逆之交,這便是有名的典故“牛角掛書”。
長大成人後,李密做了隋煬帝的侍衛。眼見隋煬帝荒淫無道,臣子們競相豪奢,自忖隋朝存不長久,自己不能隨其一同毀滅。遂稱病請辭,回家專心讀書,等待時機。
公元613年6月,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急召李密輔佐。李密早有反心,聞聽大喜過望,急赴黎陽,楊玄感拜其為軍師。
李密向楊玄感獻策:“敗隋軍有三計:第一計,隋煬帝現在遼東,我們帶兵北上,截斷他的退路。前有高麗,後無退路,糧草又接濟不上,不出10天,其軍自亂,我們可以輕易拿下。這是上策。
第二計是向西奪取長安,抄他的老巢。官軍來了,我們可以將關中地區作根據地,憑險堅守,待日後圖大計。這是中策。
第三計是進攻東都洛陽。洛陽尚留有不少官軍,不一定能攻下來。所以此計為下策。”
楊玄感急於求成,認為前兩條太費時間,決定采用第三條,發兵攻打洛陽。
在高麗前線的隋煬帝接到報告,立即派大將宇文述帶領大軍回師,分路夾攻楊玄感。
楊玄感不敵,西退長安。宇文述跟蹤追擊,將其團團圍住。楊玄感無路可走,最終被殺。
李密在混亂中逃出來,半路被抓。他用行賄押解士兵的辦法才得以解脫。
李密脫險後,不敢返鄉,想另尋機會,繼續反隋。但沒人對他這個文弱書生感興趣。李密遊說一年,四處碰壁,直到遇見好友王伯當,被他引薦給瓦崗軍的首領翟讓,這才找到棲身之所。
李密投奔翟讓以後,幫助翟讓整頓人馬,發展隊伍,使瓦崗軍麵貌為之一變。當時,瓦崗山附近各地還有一些小股的農民隊伍。李密到各處去聯絡,說服他們聯合起來,聽從翟讓指揮。
通過李密的努力,翟讓有了很多人手,但是他並沒想到自己能推翻隋煬帝。李密對翟讓說:“從前劉邦、項羽,本來也是普通老百姓,後來終於推翻秦朝。現在皇上昏庸暴虐,百姓怨聲載道,官軍大部分又遠在遼東。您手下兵強馬壯,要拿下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打倒暴君,奪取天下是輕而易舉的事!”
翟讓被他說活了心,向他問計,李密對翟讓說:“現在天下大亂,農事俱廢。你的兵馬又多,如若不積聚糧草,一遇強敵便會土崩瓦解。隻有占領重鎮滎陽,積聚糧草,休整兵士,才能徐圖天下。”
翟讓認為李密說得很有道理,便采納了李密的建議,攻克了金堤關(今河南滎陽北)直逼滎陽。隋煬帝為保住滎陽這一軍事要地,派猛將張須陀征討瓦崗軍。張須陀以前曾多次打敗過瓦崗軍,這次聽說張須陀又來討伐,瓦崗山軍心不禁大動,翟讓準備退讓以避張須陀。李密說:“張須陀有勇無謀,其官軍也是將驕兵疲,大家不必驚慌,我有一計可一戰而勝。”翟讓等半信半疑隻好列陣迎戰。
瓦崗軍與張須陀的部隊一交戰便有意後退,十分輕敵的張須陀不知是計,立即揮師急追,結果陷入了李密早已布置好的包圍圈。隋軍在瓦崗軍的前後夾擊下大敗,張須陀被殺。
滎陽一役使李密名聲大振,翟讓佩服李密的軍事才能,他讓李密另率一支隊伍,號稱“蒲山公營”,這是瓦崗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精銳。
此後,李密憑借著他的謀略,與翟讓一起,多次擊敗官軍,聲勢越來越大,起義軍號稱百萬之眾。勢力壯大了,矛盾也就隨之而來了。瓦崗軍內部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翟讓為首,多是瓦崗軍的舊部;一派以李密為首,主要是隋朝降將。
這時,有人向李密密報,說翟讓的部將王儒信勸他奪他的軍權,翟讓的哥哥翟弘勸他當皇帝。李密惟恐真的發生這種事,決定先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