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隋唐五代統帥李淵(2 / 3)

公元617年11月,李密在行軍元帥府設宴,翟讓、翟弘、翟摩侯以及徐世、單雄信等將領全都到場。李密借故遣走翟讓的衛士,然後聲稱新得一張寶弓。翟讓是有名的射手,愛弓如命,拿來把玩。李密的親信蔡建德趁機舉刀猛砍,翟讓頓時身首異處。翟弘、翟摩侯隨後被殺。

李密殺死翟讓後,瓦崗將帥相互猜忌,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殺死隋煬帝後,率領10餘萬兵將北上,想打回東都洛陽。在東都稱帝的越王楊侗怕皇位被宇文化及搶走,而守城大將王世充又屢吃進攻洛陽的李密的敗仗,楊侗很為難。大臣元文都向他獻計,讓他招降李密,條件是將宇文化及趕走。楊侗納諫,派人與李密聯係。

此時,李密的日子也不好過,獨攬大權後,李密率軍進攻洛陽,雖然接連勝了幾場小仗,但洛陽就是攻不下來,士氣低落。又聽說宇文化及殺來,自己將腹背受敵,一時進退兩難。見楊侗派人送來的詔書上說,隻要他解洛陽之圍,打退宇文化及,便封他為太尉,執掌文武大權。李密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欣然應允,轉頭迎擊宇文化及。

於是,在童山腳下,兩軍展開決戰。宇文化及死拚不敵,率兩萬人馬逃到魏縣,自稱皇帝,國號許。公元619年被竇建德殺死。

李密擊敗宇文化及後,趕奔洛陽,準備入朝為官。不想,王世充早就發動了政變,執掌了朝政,不僅不準李密入朝,還帶兵來戰。

李密曾多次擊敗王世充,驕傲輕敵,被王世充打敗,率殘部兩萬投奔到唐朝李淵門下。其餘眾將以及州縣官員大多歸附王世充。

公元618年10月,李密到達長安,被唐朝拜為光祿卿、上柱國,賜爵邢國公,但並無實權,待遇也不高,他所帶士兵甚至整天都沒有食物。李密心懷不滿,於是產生叛唐之心。他奏請唐高祖李淵,請求去山東收撫瓦崗軍舊部,企圖東山再起。當時,瓦崗軍的部分將士仍在山東堅持鬥爭,李淵十分希望李密前往收撫。12月,李密離開長安前往山東,王伯當與他同行。途中,唐長史張寶德測知李密等的陰謀,報告唐廷。唐高祖於是降敕書命李密單騎入朝,另給任務。

李密在稠桑(今河南婁寶縣西)接到敕書,知道事情不妙,於是與王伯當殺掉唐廷使者,起兵叛唐,不久,又施計攻克桃林(今河南靈寶縣治),但隨即遭到唐軍襲擊,隊伍被殲滅,李密被斬首,驍將王伯當也力戰而死。這一年,李密年僅37歲。

李世民

李世民自幼習武,剛剛應募從軍便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華。據史料記載,公元615年,隋煬帝被突厥10萬人圍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剛剛16歲的李世民應募跟隨屯衛將軍雲定興前往救援。李世民提出“虛張軍容,晝引旌旗數十裏,夜以征鼓相應”的疑兵之計,迫使突厥兵馬撤圍而去。

公元616年,李世民佑父起兵,第二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李世民用兵靈活,在建唐後實現統一大業的戰爭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李淵長安稱帝之時,全國範圍之內,還處於群雄割據的狀態,李唐政權所能直接控製的地區僅是關中一隅。因此,集中力量掃平割據勢力,建立統一的全國政權,乃是唐王朝的首要戰略任務。為實現統一大業,唐王朝建立後先後發動了“六大戰役”,曆時7年,而由李世民親自掛帥、獨立指揮的就有平隴右、克代北、攻東都、戰河北四大戰役。李世民能夠依據實際,製定戰策,靈活用兵,因而連戰皆捷,屢建戰功,為建成統一、鞏固的大唐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世民文武並用,通過政治手段與軍事手段的有機結合,很快平定了北部邊疆。唐初,北方突厥不斷南下攻掠。李世民先是采取簽約結盟、賂以金帛等方略,企圖“和平”地解決突厥攻掠問題,後來根據事態的發展,又派李靖等重臣率大軍“重拳”打擊突厥軍隊;接著又采取“懷柔”政策將突厥的投降人員10多萬人安置於幽州至靈州一帶,把大批突厥貴族遷到長安,封官賜爵,官至五品以《武經七書》上的達100多人。這樣,就基本消除了自北朝以來突厥對北方邊境的威脅。不久,李世民致力開拓西部地區,同樣采取了文武並用的方略。他先後嫁出弘化、文成公主與吐穀渾、吐蕃和親,但也相繼遣將派兵攻滅了焉耆、龜茲等部族,最終確立了唐對西域的統治。後來,李世民又派大將率兵打到都鬱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東支)北,平定薛延陀,解決了“北荒”問題;他本人還親征遼東進攻高麗,但這次遠征沒有取得全勝而被迫撤軍。

公元649年,“雄才大略,智勇兼備”(《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大軍事家、大政治家李世民病逝。

褚遂良

(596~658)唐初大臣,書法家。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晉末南遷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父亮,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遂良博通文史,貞觀十年(636),由秘書郎遷起居郎。精於書法,以善書由魏徵推薦給太宗,受到賞識。十五年,他勸諫太宗暫停封禪。同年由起居郎遷諫議大夫。貞觀中,太宗寵愛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諸王的待遇應有一定規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謀害魏王泰罪被廢,遂良與長孫無忌說服太宗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為黃門侍郎,參預朝政。太宗策劃東征高麗時,他持不同意見,尤其反對太宗親征。二十二年為中書令,二十三年,太宗臨終時他與無忌同被召為顧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價強買中書譯語人的土地被劾,出為同州刺史。三年,召還,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複為宰相。四年,為尚書右仆射。六年,高宗欲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他認為王皇後出自名家,並無過錯,竭力反對廢立,由此被貶為潭州都督,轉桂州(今廣西桂林)都督,又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死於任所。

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他傳世的書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聖教序》、《伊闕佛龕記》、《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聖教序》等,墨跡相傳有《倪寬讚》。

徐敬業

(?~684)唐代反抗武則天專政的軍事首領。唐初名將李勤孫。祖籍曹州離狐(今山東鄄城西南)。李責力本姓徐,賜姓李。總章二年(669),李責力死,敬業襲爵英國公,曆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卒,中宗即位。次年,改元嗣聖,武後以太後臨朝稱製,不久即廢中宗,立豫王旦(即睿宗),武太後掌握全部權力。這一年,敬業因事被貶為柳州司馬,赴任時途經揚州,便和同被貶官南方的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敬業弟敬猷以及前厘(今陝西周至)尉魏思溫、奉使到揚州的監察禦史薛璋等,一起策劃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時揚州沒有都督,由長史管理州務。這年九月,他們使人誣告長史陳敬之謀反,薛璋以禦史奉使的身份將他捕殺,徐敬業自稱揚州司馬,組織囚犯、工匠、役丁數百人,占有揚州。隨即招集民眾,以扶助中宗複位為號召,發布了由駱賓王撰作的《討武墨檄》。敬業起兵後,武則天剝奪了他的賜姓,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統兵鎮壓。當時敬業的謀士有北上進攻洛陽和南下先取常州(今屬江蘇)、潤州(今江蘇鎮江)兩種主張,敬業采納了南進的策略,渡江攻取了潤州。那時,李孝逸大軍已逼近揚州。敬業重又還兵,在高郵(今江蘇高郵北)迎戰。十一月,大敗,逃奔潤州,想渡海投高麗,為唐兵追及,敬業弟兄被部下所殺,同黨大都被捕殺。

王仙芝

(?~878)唐末農民戰爭領袖。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人,原以販賣私鹽為業。僖宗乾符二年(875)初,因連年饑凶,仙芝與尚讓、尚讓兄尚君長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聚眾起義,自號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傳檄諸道,指斥唐朝“(官)吏貪遝,賦重,賞罰不平”。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標明平均旗號的農民起義。五月,攻克曹州(今山東定陶西)、濮州。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黃巢也在這時起義,率所部義眾前來會合。義軍東逼沂州(今山東臨沂),西攻洛陽周圍地區。三年十月,王、黃聯軍南走唐(今河南泌陽)、鄧(今河南鄧縣)等州,繼續活動於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年底,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刺史裴惺誘降,仙芝動搖,準備降唐,接受左神策軍押牙之職,卻因黃巢及起義群眾的堅決反對而未遂。於是王、黃分兵作戰,黃巢北去,仙芝仍轉戰南方。四年二月,仙芝一度攻破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王、黃又再度合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等地。不久又分兵,仙芝轉攻郢州(今湖北京山)、複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同年冬,唐朝招討副都監楊複光再次誘降,仙芝遣尚君長、蔡溫球及楚彥威等赴敵營洽降,中途為唐招討使宋威所劫持。宋威貪功,乃妄奏君長等係他戰敗所俘,尚君長等人被殺。仙芝降敵之謀再次未遂。五年初,起義軍攻破荊南(今湖北江陵)羅城,由於敵方援軍到達,作戰不利,被迫北撤。二月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為敵將曾元裕所破,仙芝戰死。

黃巢

(?~884)唐末農民戰爭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唐懿宗鹹通(860~873)末至僖宗乾符(874~879)初,連歲凶荒,黃河以南尤其嚴重。農民起義紛紛爆發。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發動起義,唐末農民戰爭爆發。五月,黃巢與同族兄弟、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募眾數千響應。接著王、黃兩軍會合,協同作戰,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不克,就西向進攻洛陽周圍地區。唐統治者急調大軍夾擊。王、黃乃於乾符三年十月間南趨唐州(今河南泌陽)、鄧州(今河南鄧縣),以後又活動於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複衝擊敵人。同年底,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刺史裴惺對王仙芝進行誘降,仙芝動搖,欲受唐官職。黃巢指斥他說:起初我們共立大誓,橫行天下,現在你獨自取官降敵,廣大群眾何所歸宿!因怒擊傷仙芝首。仙芝畏眾怒,不敢受唐命,遂與黃巢分兵作戰。黃巢率軍北上,攻克鄆州(今山東東平北)、沂州等地。以後王、黃雖曾一度合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戰死,尚讓率餘部奔亳州(今安徽亳州)與黃巢所部會合,推黃巢為黃王,號衝天大將軍,建元王霸,署置官屬。從此,黃巢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兩支義軍會合後,勢力又見壯大。黃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後沿黃河南岸西進,“欲窺東都(洛陽)”,唐朝急調軍隊增援東都。黃巢知攻東都無望,於是引兵南下,渡過長江,東趨下遊。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遭到鎮海(今江蘇鎮江)節度使高駢部將張、梁纘的阻擊,義軍乃轉由浙江南進,開山路七百裏,進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屬福建)。黃巢在福州大力打擊官僚、地主,殺了頑固不化的“處士”周樸。後率大軍沿海岸南進,於六年九月攻占嶺南重鎮廣州。經過大約兩個月的休整,黃巢在這年冬又率領大軍北伐,自號“義軍都統”,並發表文告,宣布即將打入關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綱紀紊亂,朝臣與宦官勾結,賄賂公行;還宣布義軍禁令,禁止刺史廣殖財產,縣令犯贓者全族處斬。他所指責的都是當時極弊,深得群眾擁護。義軍擁眾數十萬,從桂州(今廣西桂林)出發,乘大筏沿湘江順流北上,攻克潭州(今湖南長沙),又下江陵(今屬湖北)。本欲乘勝進兵中原,直趨關中,但至荊門(今屬湖北)為唐將領劉巨容所敗,乃轉而東進。於廣明元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擊斃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度使高駢的驍將張。七月,自采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東岸)飛渡長江。高駢與唐廷有矛盾,又懾於義軍聲威,雖擁兵十餘萬,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戰。黃巢渡江後以破竹之勢跨越淮河,於十一月占領東都洛陽。進軍途中,義軍“整眾而行,不剽財貨”,沿途群眾紛紛參加義軍,眾達百萬。入洛陽城後,義軍勞問居民,閭裏晏然。黃巢北攻時,還特意轉牒唐朝各鎮兵將:你們各宜守壘,勿犯我兵鋒。我將入東都,到京師向皇帝問罪,與你們無涉。這些話分化了敵人營壘,所以兵行無阻。黃巢在東都並未久留,隨即轉旗西指,於年底突破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天險,最後攻下了京師長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義軍入城之日,向貧民散發財物,並由大將軍尚讓向群眾宣布:“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國號大齊,改元金統。原唐朝官員,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罷官。其中樞主要官員有:尚讓為太尉兼中書令,趙璋為侍中;原唐官崔謬和楊希古並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蓋洪為尚書左、右仆射,兼軍容使(掌管近衛軍隊);翰林學士中還有著名詩人皮日休。黃巢在長安執行嚴懲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義軍查獲降官張直方夾壁中隱藏的高官顯貴百餘人後,全部處死。大齊政權還沒收富豪的財產,號稱“淘物”,富室皆赤腳而行。次年,唐軍曾一度攻入長安,義軍暫時撤出,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

但黃巢即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也沒有首先全力殲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大齊政權也缺乏必要的經濟政策,生產、財政均無著落。這樣,敵我力量對比就逐漸發生了不利於義軍的變化。關中地主堅壁清野,使大齊政權陷入嚴重的缺糧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齊的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朱溫叛變降敵;沙陀族李克用應唐朝的乞援,率勁旅一萬七千人南下;敵方軍力大大增強。這時,黃巢發現困守關中已很不利,乃於三年四月東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節度使秦宗權戰敗,投降黃巢。六月間,義軍開始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守將趙頑抗,義軍久攻不克,朱溫和李克用又先後前來增援趙,黃巢遂於四年四月解圍,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節度使時溥的阻擊,作戰不利,最後退至狼虎穀(今山東萊蕪西南),於六月十七日兵敗自殺(一作為甥林言所殺)。曆時九年餘的農民戰爭至此結束。不久後,唐王朝即告滅亡,曆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劉知遠

(895~948)後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沙陀部人。居住太原。後唐時,石敬瑭為北京(即太原)留守,以知遠為押衙。敬瑭密謀稱帝,以稱兒、稱臣、割地、歲輸金帛為條件,求契丹主出兵助己滅後唐。知遠進諫,認為稱臣已可,以父事之太過,隻用金帛賄賂也可以使契丹發兵,不必割地,否則,恐異日為中原之大患。敬瑭不從。天福元年(936)敬瑭即位,先後以知遠為陝州、許州、宋州、河東節度使,鄴都、北京(太原)留守,加侍中。七年,敬瑭死,侄重貴嗣位,是為出帝,封知遠為北平王。時吐穀渾部歸附河東,後來又有反複,知遠殺其首領白承福等,收其精騎,得其財畜,河北富強冠於諸鎮。開運年間,契丹軍南下中原,知遠不出一兵支援朝廷。開運三年(946)冬契丹陷開封,滅後晉,出帝北遷。知遠派王峻至開封上表奉賀,契丹主耶律德光賜詔,稱“知遠兒”。次年正月,耶律德光稱帝,國號遼。二月,知遠見遼帝貪殘不能統治中原,於是在太原即位,仍稱天福十二年,意在爭取後晉舊臣歸附。三月,遼帝在中原人民的反抗下,被迫北返。遼所署的汴州節度使蕭翰矯稱遼帝命,擁立後唐明宗子李從益知南朝軍國事。知遠乘虛入洛陽,從益被逼死於開封。知遠入開封,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次年正月改元乾枯。更名,當月卒。

苻堅

(338~385)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在位二十九年。原籍略陽臨渭(今甘肅天水東北),生於鄴城。祖父洪,氏族酋長;伯父健,前秦創建者。苻堅博學多才藝,漢文化修養較深,擅長謀略,初封東海王,357年在氐、漢豪貴支持下,殺暴虐的苻生(苻健子),自立為大秦天王。即位前他就結納人才,以圖經國濟民。即位後用人唯賢,勵精圖治。無才能的宗室外戚都遭摒棄,而王猛、呂婆樓、強汪、梁平老等文武之才,均授以高官,對王猛尤委以“軍國內外萬機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