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隋唐五代統帥李淵(3 / 3)

氐族豪強多是跟隨苻健從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入關的建國元勳宗戚,驕橫不法,不稱吏職。他支持王猛抑製豪強,整飭軍政,強化王權,命地方官薦舉孝悌、廉直和長於文學、政事者,進行考核,“得人者賞,非其人者罪之”。由是“內外之官,率皆稱職”。苻堅對於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區的人采用懷柔政策,收用不少他族或投降的人為文官武將。如前燕將領慕容垂避害來投,拜冠軍將軍,封賓都侯;羌族姚萇歸順,任為龍驤將軍。同時,他企圖在思想意識上以漢化融合各族,提倡儒學,廣興學校,令公卿以下子孫入學,還親臨太學考試學生優劣。關中為前秦的根本所在,因多年混戰,生產廢弛,他“勸課農桑、賑恤窮困”,行區種法,興修水利,遂使關隴地區經濟發展,國力充實。

經過多年經營,前秦國勢漸強盛,為統一北方準備了條件。當時前秦最大的對手是前燕。370年苻堅攻滅前燕,次年滅仇池氐族楊氏,373年取東晉梁、益兩州,376年滅前涼和代,統一北方。382年派呂光進軍西域。前秦成為十六國中最強大的政權,其疆域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新羅、大宛、康居、天竺等六十二國遣使通好,惟東南一方的東晉未下。苻堅漸驕,急於統一全國,不顧群臣勸阻,傾前秦之力,調集步騎九十餘萬,分兵三路南下,以圖一舉消滅東晉。383年大敗於淝水。此後,前秦分裂,慕容垂和姚萇先後背叛,分別建立後燕和後秦,西燕主慕容衝攻入長安,苻堅出走為姚萇所俘,被縊殺。他在位期間致力於修明政治,統一中國北方,政績顯著,是十六國時期許多封建帝王中的傑出人物。

王猛

(325~375)十六國時期前秦國丞相。字景略。北海劇縣(今山東昌樂西)人,家於魏郡。出身貧寒,隱居山中,販畚箕為業。博學好讀兵書,厭惡浮華風尚。善於謀略和用兵。354年,東晉大將桓溫進兵關中,王猛往謁,捫虱而談天下形勢,指出:“公不遠數千裏,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一針見血地指出桓溫北伐隻想提高個人威望,並無收複關隴失地的雄心。他拒絕桓溫之聘,與苻堅一見如故。論廢興大事,異常契合。苻堅即位,任中書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書監、尚書令,封清河郡侯,成為苻堅主要的輔佐。

王猛任職十八年,綜合儒法,選拔廉明,講求實效,政績斐然。在政治上抵製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任始平令,以明法峻刑禁勒豪強。為京兆尹,在京城一帶堅持執法行事,數旬間誅不法貴戚豪強二十餘人,百官震肅。在軍事上,370年統兵消滅前燕,留鎮鄴,都督關東六州軍事,為統一北方作出重大貢獻。選賢任能,法簡政寬,使燕民各安其業。在經濟上,勸課農桑,開放山澤,興修水利,改進耕作,以致田疇開辟,倉庫充實。在文化上,廣興學校,重視儒學,禁止圖讖迷信,使公卿以下子孫就讀,選拔學通一經,才成一藝的任官,促進氐、羌的漢化,有利於民族融合。他執政期間,“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呈現小康景象。在民族問題上,與苻堅的“並包之度,綏懷之略”相左,認為鮮卑族的慕容垂難以控製,宜及早誅除。臨終猶以前秦內部各族豪酋勢力為憂,以東晉為正朔所在,勸苻堅勿進攻東晉,但未被采納,因而有淝水之敗。

謝玄

謝玄出身於東晉的名門望族,他的叔父謝安是東晉的賢臣。謝玄成年後博學多悟,有“經國才略”。

東晉五朝建立之後氏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大起來,開始侵擾東晉邊境。朝廷感到形勢嚴重,迫不得已選求文武良將,以加強北邊防務抵禦前秦入侵。

於是謝玄拜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秦王苻堅命其子征南大將軍苻丕督率兵馬四路分進,會攻襄陽。次年二月秦軍攻陷襄陽,俘獲晉軍守將朱序。

與此同時,秦將彭超加緊圍攻彭城。謝玄奉命領兵萬餘援彭城,他探知秦軍輜重存放在留城(江蘇沛縣東南),便揚言派兵攻取留城。彭超急忙率軍還保留城。謝玄即命後將軍何謙領兵急馳彭城,解彭城之圍,接彭城守將戴遂,返回謝玄駐地。秦將彭超再回兵時,隻占得一座空城。秦軍繼續南下,又攻占淮陰,留下邵保駐守。

五月,秦軍占領盱眙,並以六萬人攻下晉幽州刺史田洛駐守的江北要鎮三阿(江蘇高郵西北)。晉軍驚散潰敗,東晉門戶大開,形勢十分危急。

於是謝玄奉命率“北府兵”二萬餘人自廣陵援救三阿。謝玄軍進至白馬塘,俱難派部將都顏率騎兵迎擊晉軍,交戰於塘西,晉軍陣斬都顏。謝玄揮兵進至三阿城下,與圍城的彭超,俱難所率秦軍展開大戰。秦軍大敗,彭超、俱難“相率北走,僅以身免”。晉軍趁勢收複了淮北地區。但東晉朝廷還是下令晉軍南撤,放棄彭城,下邳二地。謝玄回到廣陵,進號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封東興縣侯。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秦王苻堅決定征調金國兵馬,大舉伐晉。苻堅親率大軍從長安出發“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裏。”九月,苻堅抵達項城,苻融進至潁口(安徽壽縣西南正陽關潁水入淮河處)。

東晉命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領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部共八萬兵馬前往迎敵,又命龍驤將軍胡彬率水軍五千救援壽陽。謝玄受命後對如何以僅僅八萬之兵抵禦秦軍百萬之眾,心中沒有把握。他特意去向主持朝政的叔父宰相謝安請教禦秦方略。謝安未告之任何方略,卻召集謝玄及親朋子侄郊遊,並約謝玄下棋,似乎並無敵情,至夜方回。最後僅以“各當其任”四字為勉。

十月,苻融前鋒部隊攻克壽陽,慕容垂則進占鄖城(湖北安陸)。晉援軍胡彬退保硤石(安徽風台西南)。苻融進兵圍攻硤石,同時派梁成率軍五萬駐守洛澗(安徽懷遠西南),以遏止晉軍救援。梁成曾屢敗晉軍,所以謝石、謝玄等在離洛澗二十五裏處紮下營寨,不敢輕進。胡彬軍糧草將盡,遣使密告謝石,信使為秦軍所獲。苻融得知晉軍糧盡後,飛報苻堅:敵少易擒,隻恐逃走,宜速進兵。苻堅得報後,將大軍留置項城,自率輕騎八千,兼程趕赴壽陽。

苻堅欲依仗秦軍聲勢,迫使晉軍不戰而降,命原晉襄陽守將朱序為使巨前往勸降。朱序來到晉軍營中,秕下對謝石、謝玄等說:“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謝石得知苻堅已到壽陽,畏懼而不願出戰。謝琰則力勸謝石聽從朱序之言。謝玄反複權衡利弊後,也讚同速戰。

十一月,謝玄派遣廣陵相劉牢之率北府精兵五千,夜渡洛澗奇襲秦將梁成軍壘,斬殺梁成,王顯等十將,秦軍驚潰。劉牢之斷敵歸津,縱兵追擊,秦軍敗逃無路,爭赴淮水,死傷近半。謝石、謝玄乘勢指揮晉軍水陸繼進,紮營於壽陽城外,八公山下。

苻堅得知晉軍臨近,登城觀望,見東晉兵馬強悍,部隊嚴整,又看到八公山上草木繁多,也以為都是晉兵,便對苻融說:“此亦勁敵,何謂弱也?”開始顯出畏懼之色。

秦軍張蠔迎戰晉軍謝石部,謝石兵敗。謝玄、謝琰率本部兵馬,嚴陣以待。張蠔見無機可乘,退過淝水,臨水列陣。謝玄因秦軍陣逼淝水,無法強渡,又恐秦軍主力到來,難以相爭,思慮良久定下決心,遣使致書苻融:“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認為: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苻堅卻說:令軍少退,待晉兵半渡。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殺,必勝無疑。苻融也同意此計,於是下令臨水列陣的秦軍向後退卻。

秦軍一退,陣勢混亂,兵將不知所以然,朱序等東晉降將又在陣後大呼:“秦兵敗矣!”秦軍兵馬愈發退而不止。謝玄親率謝琰、桓伊等精兵八千,涉渡淝水,直衝秦陣。苻融見秦軍陣容已亂,急馳入陣中,想指揮秦兵停止退卻,反擊晉軍,不料乘馬在亂軍中摔倒,晉兵衝到,殺死苻融。秦軍失去前線統帥,大敗奔逃,“自相蹈藉技術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謝玄揮兵追擊,直至青崗(安徽壽縣西北),秦軍潰逃途中,“草行露宿,重以饑餓,死者什七八。”苻堅身中流矢,單騎奔向淮北。晉軍獲得苻堅所乘雲母車和堆積如山的軍資器械及騾馬十餘萬。晉軍收複壽陽,朱序等將也同歸東晉,朝廷派遣殿中將軍慰勞,給謝玄進號前將軍、假節,謝玄固讓不受。

淝水之戰後,謝安向朝廷提出,宜乘苻堅喪敗的時機,出兵北上伐秦,開始中原,以圖恢複舊部基業。

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八月,東晉命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率豫州刺史桓石等部兵馬沿渦河,潁河北進伐秦。謝玄兵至下邳,秦徐州刺史趙遷聞風喪膽,放棄彭城逃走。謝玄率軍進駐彭城後,派彭城內史劉牢之領兵攻打駐守鄄城的秦兗州刺史張崇,張崇敗走。晉軍占領鄄城,河南城堡紛紛前來歸附,兗州很快全部平定。謝玄又采用督護聞人的建議,分水修堤,疏通河道,解決了北伐軍糧的運輸問題。

十月,謝玄命陰陵太守高素領兵攻秦青州(山東益邵),晉軍進至琅,秦青州刺史朗歸降。謝玄乘勢揮兵進伐冀州(河北冀縣),分遣諸將攻占要地。劉牢之攻占(山東茌平西南),濟陽太守郭滿攻占滑台(河南滑縣東),奮武將軍顏雄渡河立營。苻堅之子苻丕派部將桑據屯兵黎陽,謝玄命猛將劉襲領兵乘夜奔襲,大敗桑據,攻克黎陽(河南浚縣北)。苻丕此時正在鄴城(河北磁縣南)。被反秦複燕的慕容垂圍攻,無力抗晉,遣使請降。謝玄許降,此時晉軍聲威大震,三魏皆降。北伐晉軍已經平定了兗青、司、豫四州之地,東晉加封謝玄郡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軍事。

在謝玄統兵北伐接連取勝的同時,東晉朝廷內部的鬥爭又趨激烈,謝安受到會稽王司馬道子的排擠,自求北征,出鎮廣陵,不久病逝。司馬道子又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還”為名否定了謝玄鞏固北伐成果的規劃,削去謝玄的兵權,命他回鎮淮陰。

謝玄功業不成,又遭排斥,心灰意冷,上書說:“追尋前事,可為寒心。臣之微身,複何足惜,區區血誠,憂國實深。”不久,謝玄在歸途中身染重病,後於太元十三年(公元387年)正月病逝,終年四十六歲,追贈為車騎將軍。

李光弼

在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湧現出兩位齊名的大將:一位是郭子儀;另一位便是李光弼,史稱“李郭”(《新唐書·李光弼傳》)。這位大名鼎鼎的李光弼,是契丹人,他的父親原是契丹的一個酋長,武則天時入朝,開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大將軍。由於這一影響,李光弼善於騎馬射箭,崇尚軍事生涯。從軍之後,因善於騎射、剛毅果敢,他深受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器重,很快晉升為兵馬使。後來,內陸又參加了征討吐蕃、吐穀渾的戰爭,因功晉升為雲麾將軍。“安史之亂”爆發後,在郭子儀的保薦下,他當上了河東節度副使,奉命征討安祿山、史思明叛軍。

公元756年安祿山在攻占河北各郡和河南滎陽、洛陽後派史思明繼續向河北增兵。為徹底切斷安祿山的後路,郭子儀率領步騎兵1萬和太原駑手3千,東出井陘,收複河北重鎮常山(今河北正定)。不久,史思明率先頭部隊2萬騎兵來攻。李光弼根據敵兵遠來,意在速快的客觀情況,製訂了“入城據守,伺機出兵”的作戰方案。在敵軍攻城時,他先用1500名駑手輪番發射利箭,打得敵軍紛紛潰退,然後乘機殺出城門,短促突擊敵軍。經過幾個回合,敵騎兵死傷慘重。史思明下令停止進攻,準備等步兵趕到之後再組織進攻。這時,有人來報,史思明的5000步兵,從饒陽來援常山,一晝夜走了170裏,現在已到九門(今河北槁城西北)城南的逢壁,正在那裏埋鍋造飯。李光弼聞訊大喜,親自率領步、騎兵各2千,偃旗息鼓,迅速東進。到達逢壁時,敵5000步兵正在吃飯。李光弼乘其不備,率軍突然衝殺過去,一口氣將毫無防備的5000叛軍全部消滅。史思明嚇得再也不敢進攻常山,率軍退守九門和槁城兩縣。李光弼又乘勝收複了屬於常山郡的真定、井陘等7個縣。不久,郭子儀也率軍抵達常山,與李光弼勝利會師。兩軍聯合,迅速攻下九門、槁城,大敗史思明。接著,李光弼又乘勝收複趙郡(今河北趙縣),進圍博陵(今河北定州)。隨後,李光弼與郭子儀又乘叛軍疲憊,聯手在嘉山與史思明的5萬大軍展開決戰,殲敵4萬多人,並乘勝再收複河北10多個郡,切斷了安祿山的後路。就這樣,李光弼兵出井陘之後,便旗開得勝,打了一個“以少敗眾”的大勝仗。

李光弼和郭子儀向唐玄宗提出“堅守潼關、北攻範陽”(叛軍巢穴),消滅叛軍於黃河南北的方略。但唐玄宗不僅聽不進去,反而相信奸相楊國忠的鬼話,強迫潼關守將哥舒翰出兵反攻,結果哥軍全軍覆沒,叛軍乘勢攻入長安,唐玄宗倉皇西逃。不久,新即位的唐肅宗令郭子儀率5萬精兵前往朔方保駕,令李光弼領兵5000守太原。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察希德等人率領10萬大軍,兵分四路,圍攻太原。而此時的太原守軍,除李光弼帶來的5000人外,另有幾千人的民團,二者合計也不足1萬。兵力對比,唐軍不及叛軍的1\/10。叛軍總指揮史思明由此預言太原“指掌可取”,他計劃迅速拿下太原,進而攻取郭子儀所據守的朔方,徹底消滅唐朝。因此,能不能堅守太原,對於製止叛軍攻勢乃至平叛戰爭的全局,影響極大。一個月後,他又巧施詐降計,乘敵不備,出城反擊,一下子斬殺、俘虜敵軍1萬多人。正在這時,安慶緒刺殺了他的父親安祿山,繼位當了大燕皇帝。他令史思明回守範陽,令蔡希德為總指揮繼續圍攻太原。李光弼果斷地抓住史思明撤兵西走、叛軍兵力削弱、軍心不穩之機,率軍奮起反擊,一舉殲敵7萬餘人,蔡希德率領殘兵倉皇撤逃。李光弼以不足1萬之兵,前後殲敵8萬多人,又痛快淋漓打了一個“以少敗眾”的大勝仗。太原防禦戰的勝利,保證了唐軍北冀的安全,為唐軍積聚力量轉入反攻爭取了時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李光弼因戰功卓著,授兵部尚書,封魏國公。

公元759年史思明殺安定緒,自稱大燕皇帝。經過半年的準備,他率領十幾萬人馬兵分四路攻入河南。在這危急時刻,李光弼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兼河北、朔方節度使,負責抵禦史思明的進攻。叛軍的猖狂進攻,有的主張整兵迎戰,有的建議堅守洛陽,還有的提出退守潼關。李光弼認為,兵力敵眾己少,利在堅守;而堅守洛陽,又兵力不足;退守潼關,將無故棄地500裏,會使叛軍氣焰更加囂張;而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可進可守”、“能伸能縮”,呈“猿臂之勢”,是製止史思明攻勢的理想地點。於是,他果斷放棄洛陽,率領2萬兵馬移師河陽。在兵力對比敵眾己少的情況下,他又接連打了幾場勝仗:戰幕剛剛拉開,他便令部將率精兵小分隊突然殺出城外,將城下挑戰的敵將擒殺,給叛軍“當頭棒喝”;當史思明出動裝滿柴草、油料的幾百艘戰船,企圖發動火攻時,他又使用預先準備好的攔船長竿和拋石車,將叛軍火船全部擊沉;在史思明“狗急跳牆”出動了3萬兵馬南北夾攻河陽之際,他又憑借有力的戰前動員和出色的指揮調度,大獲全勝,殺敵1萬多,俘敵8千餘,還繳獲了數以千計的戰馬、軍械等。史思明攻打河陽多日,不但沒有任何進展,反而損失了好幾萬兵力,隻好率兵退回洛陽。李光弼再次“以奇用兵,以少敗眾”。

但不幸的是,李光弼指揮才能再也沒得到應有的發揮。昏庸的唐肅宗被河陽一戰的勝利進一步衝昏了頭腦,強令李光弼等人率劣勢之兵反攻洛陽。結果,李光弼先是兵敗邙山失去兵權,後又遭惡人誣告,終於憂憤成疾,病死徐州,終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