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國兩晉南北朝統帥曹操
曹操出生在一個大宦官家庭。從19歲起,曹操便開始步入仕途,擔任過騎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90年,曹操乘討伐董卓之機起兵,真正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他以“統一天下”為抱負,率領大軍南征北戰、東伐西討,逐漸統一了北方,結束了軍閥混戰的局麵。
起兵之後,曹操采納其謀士“深根固本以製天下”的建議,首先實行了“奉天子”與“修耕植”的戰略方針。一方麵,他費了很多周折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打著皇帝的旗號,號令各方割據勢力,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態勢;另一方麵,他又大力推行屯田,先辦民屯,接著增辦軍屯,恢複了中原地區的生產,安定了民心,並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曹軍的軍糧供應。由於貫徹、實行“奉天子”與“修耕植”這兩大方針,曹操很快便掌握了統一中國的強大軍事力量和戰爭的主動權。
曹操的統一戰爭首先在中原大地展開。當時,在中原戰場上,曹操的主要對手,東有呂布,南有袁術,西有張繡。此外,黃河以北還有袁紹,潼關以西還有馬騰、韓遂。在四麵臨敵的不利形勢下,曹操實行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針,先降張繡,再敗袁術,又殺呂布,很快成為占據黃淮之間廣大地區、足以和黃河以北的袁紹相抗衡的力量。
公元199年,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曹操,而曹操當時能夠用於對付袁紹的作戰部隊隻有2萬人。為此,曹操決定采取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的戰略,以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官渡(今河南中牟)為主戰場抗擊袁軍。正當曹操全力準備對袁作戰之際,劉備乘機起兵占領下邳,與袁紹聯手,反對曹操。為避免兩麵作戰,曹操抓住袁紹遲疑不決和劉備羽翼未豐的機會,率軍迅速擊敗劉備,然後從容回師官渡,全力對付袁紹。2月間,袁軍南渡黃河,包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采用“聲東擊西”的戰法,先在西麵擺出即將北渡黃河襲擊袁紹後方的姿態,引誘竟至向西阻擊;隨即迅速東進,急馳白馬,殺掉袁軍大將顏良;然後將白馬軍民全部向南轉移,引誘袁軍來攻,在途中又設伏斬殺袁軍大將文醜,全殲袁軍追兵。10月,曹操又采納謀士許攸的建議,親率五千輕騎襲擊袁軍糧草基地烏巢,燒毀袁軍全部屯糧。消息傳來,袁軍鬥誌瓦解,不戰自亂,曹操乘勢發動全麵進攻,一舉擊斃袁軍7萬多人。接著,曹操又乘勝北上,占領冀、青、幽、並四川,統一了黃河以北。袁紹積鬱成疾而死,他的兒子袁譚被殺,袁熙、袁尚遠逃遼西烏桓,準備借烏桓力量以圖再起。
公元207年,曹操又率領大軍遠征烏桓。在名士田疇的引導下,曹軍秘密穿過500餘裏的崇山峻嶺,突然出現在烏桓大本營附近,迅速擊潰烏桓軍隊和袁氏的殘餘勢力。在回師途中,曹操寫下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著名詩篇。
曹操平定烏桓之後,躊躇滿誌,又揮師南下,與劉備、孫權聯軍大戰赤壁。因為驕傲輕敵、指揮失措,加上遇到諸葛亮、周瑜這樣的勁敵,結果打了個空前的大敗仗。
兵敗赤壁後,曹操認識到南下時機不成熟,還是應該首先占領關中地區,消滅馬超、韓遂這兩股久有“反叛之意”的勢力。但馬超、韓遂在名義上是擁護漢獻帝和曹操的,如果驟然興兵討伐,顯然師出無名。於是,曹操先是采用“伐虢取虞”的謀略,名征漢中張魯,暗逼馬、韓迅速舉兵反叛;然後又施以“離間”之計,破壞馬、韓關係,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馬、韓二人果然中計,結果被曹軍一一擊敗,被迫逃奔涼州。關中很快被曹操占領。
曹操占領了關中後,又進而占據了漢中和整個關西地區,終於統一了中國北方,出現了詩人王粲所歌頌的“拓土三千裏,往返速若飛”的一統局麵。公元220年,65歲的“英雄”曹操病死於洛陽軍中。
諸葛亮
諸葛亮父母早逝,自幼跟隨叔父諸葛玄在豫章(今江西南昌)、荊州一帶生活。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剛剛16歲的諸葛亮便在鄧縣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定居下來。在這裏,“他且耕且讀”,專注“治國用兵”之道,成為當地最有名望的人士,人們尊敬地稱他為“臥龍”先生。
公元207年,依附劉表的劉備經人推薦,冒著嚴寒,三次到隆中向諸葛亮求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由此而來)。諸葛亮被他的誠意所感動,獻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他說:“如果能占據荊、益二州,據險防守;同西方、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和好關係,實行安撫政策;對外與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革政治;待時機成熟,兵分兩路,令得力將領率荊州的軍隊向宛城(今河南南陽)、洛陽進攻,主力出益州攻秦川(關中一帶),進圖中原。這樣,將軍的統一大業可以成功,漢朝江山就可以複興了。”這一席宏闊之論,分析精辟,見解獨到,高瞻遠矚,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
在劉備的誠邀下,諸葛亮結束了他的隱居生活,成為劉備集團的主要決策人。此後,他首先幫助劉備發展壯大軍隊,奠定了爭鋒天下的物質基礎;曹操大軍南征,劉備兵敗長阪坡之後,他又主動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取得了赤壁大戰的勝利;接著,他又協助劉備占領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奪取了益州,形成了鼎足三分(即三國鼎立)的戰略格局,實現了“隆中對策”的第一步計劃。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孔明,就好比魚兒得到水一樣。”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諸葛亮出任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繼續輔佐17歲的後主劉禪。公元223年,當諸葛亮正著手實現“隆中對策”的第一步計劃時,原以安撫的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發生了以益州郡(今雲南東部)豪強雍愷為首的叛亂。雍愷派南中少數民族地區極有影響力的孟獲廣泛進行欺騙宣傳,使得叛亂隊伍迅速擴大,很快就席卷了整個南中地區。叛亂發生後,諸葛亮先采取了“撫而不討”的方針,力爭用和平方式解決。公元225年,諸葛亮又親自率軍南征。他首先肅清了東西翼的叛亂勢力,然後直搗叛亂中心益州郡。這時,雍愷已被叛軍所殺,孟獲代替雍愷成為叛軍首領。為了更好地解決少數氏族和蜀漢政權關係,諸葛亮決定采取“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命令蜀軍在同孟獲作戰時,隻能生擒,不許傷害。就這樣,孟獲被“七擒七縱”,連捉了七次,連放了七次,孟獲心悅誠服,認為諸葛亮確實智謀高強,表示再不反漢。因孟獲降服,南中地區其他叛亂勢力也迅速歸降。諸葛亮取得了南征的全勝,“七擒孟獲”也成了千古美談。
穩定西南之後,諸葛亮開始考慮北伐曹魏,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繼位。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的大好時機,就給劉禪呈上一個奏章(即《出師表》)。公元228年,他率領10萬大軍兵出漢中,準備攻魏。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揚言大軍將在東線進攻郿城,並派趙雲、鄧艾率部擺出由東線北進的態勢,他自己卻率主力在西線向祁山進發。蜀軍主力兵出祁山,勢如破竹,迅速攻占了隴右三郡,收降了曹魏名將薑維,一時震驚關中。但由於先鋒馬謖擅自改變部署,痛失要地街亭,蜀軍被迫退回漢中。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乘東吳陸遜大敗曹休,魏軍主力東援,關中比較空虛的機會,率軍直指兵家必爭之地陳倉(今寶雞東),但由於曹軍守備森嚴,蜀軍攻打20餘日未能成功,再加上蜀軍糧草耗盡,曹軍大將張郃率援軍趕到,諸葛亮主動撤圍。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率軍一舉攻占隴右的武都、陰平二郡,然後乘勢收兵。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仍以隴右為主要目標,但這時魏軍統帥換成了善於用兵的司馬懿。盡管如此,諸葛亮仍用退兵誘敵之計擊斃魏軍3000餘人,用中途設伏之法殺死了曹魏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率領10萬大軍駐紮在五丈原(今陝西岐山南),司馬懿率領大軍20萬對峙於渭水南岸。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堅守不出,企圖等蜀軍兵疲糧盡時再戰。諸葛亮十分清楚司馬懿的用意,於是便在渭水之濱分兵屯田,準備持久作戰,伺機破敵。幾個月後,積勞成疾的諸葛亮不幸病死於五丈原軍營之中,終年僅53歲。
孫權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孫策遇刺身亡,孫權在張昭、周瑜等大臣的輔佐下繼任為江東首領,年僅19歲。資力尚輕,正值天下紛爭之時,許多江東英豪和北方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他們不知道年少的孫權能否繼承父兄之誌成就霸業,有的則在徘徊觀望,有的打算另覓新主,有的公開反叛。孫權弟丹陽太守孫翊被部屬所殺,廬江太守李術也公開反叛。
當時孫權擁有江東6個郡的地盤,即當今長江下遊江西、江蘇、浙江三省地區。長江中遊是與孫氏勢不兩立的劉表集團。這時北方的曹操盡管正在官渡與袁紹決戰,但他已有勝利的信心,立即部署南征江東的計劃。曹操計劃官渡之戰後,挾勝利之勢,趁孫權威望未樹之時,一舉平定江東。因此他派出大量間諜暗探,帶著印章和委任狀深入江東策反。一時之間,東吳人心浮動,暗流如潮。
年少的孫權再三權衡形勢後,即刻行動,穩住了局勢。在局勢穩下來之後,建安十三年(208)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操,從而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勢。從此之後,東吳在孫權的領導下日益強盛起來。孫權也於魏明帝曹太和三年(229)登上帝王寶座,正式定國號為吳,史稱吳大帝。
東漢以前,江南經濟雖有進步,但還相當落後。東吳政權是江南建立的第一大政權,它的規模和實力要求有相應的經濟基礎來支持。稱帝後的孫權真切地看到了這一點。為了開發江南經濟,孫權的第一個戰略措施,就是仿照曹魏推行屯田製度。
東吳的屯田製度始創於建安七八年(202~203)間,一直推行到吳亡,曆時70多年。和曹魏一樣,東吳的屯田製也分軍屯和民屯兩類。這些屯田分布很廣,規模可觀。為了配合屯田生產,東吳也很重視水利灌慨,同時為了與魏、蜀抗衡,需要廣開兵源、稅源,因此就對各地的山越展開了長期的征討。孫吳政權對被征服的山越人,采取了“強諸為兵,羸者補戶”的政策。東吳從征討山越中得精兵10餘萬,同時也就是為問家增加了10多萬精壯的勞動力。所謂“羸者補戶”,就是把被征服的山越的老弱、女丁編為國家叫自耕農和民屯上的生產者。山越人離開深山以後,他們受東吳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可能比受大族的剝削和壓迫還要重一些,但他們居處的自然條件改善了,而且由於和漢族進一步融合,也使他們的生產技能和文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這對江南的開發有重大的意義。
在兵力和軍糧都安置好後,孫權又大力發展江南的水上交通和手工業,興建城市。為了水運和作戰的需要,孫權很重視造船業的發展,使吳成為二回時期造船能力最強的國家。後來曆史學家範文瀾評價這段曆史時曾指出:長江流域“一向落後的經濟,逐漸追上黃河流域的水平。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合起來,中國封建經濟的勢力更繁盛了。在這個基礎上,才產生出比兩漢更強大的唐朝”。由此可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孫權正是在這個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把江南經濟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為以後長江流域經濟趕上黃河流域的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魯肅
魯肅生長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他雖然家富於財,卻不理家事,而時常招聚少年,講武習兵;又慷慨任俠,賑貧結士。一次周瑜率兵經過,求給軍糧,魯肅家有兩米,各三千斛,即送一給周瑜,周瑜遂與魯肅定交。後周瑜勸魯肅輔佐孫權,並為魯肅做了引薦。
魯肅視見孫權的這番宏論剖析之深刻,論斷之精辟,規劃之遠大都接近於諸葛亮的《隆中對》,而時間還要早五、六年。首先,他看出了時代的變遷,認為危傾將倒的漢室已不可複興,占有中原的曹操也不易除掉,天下分裂之勢已成,這是對整個戰略環境的判定。其次,他估價了孫權的地位,指出“鼎足江東”,割據稱雄,觀察形勢的變化,尋求有利的時機,不必自嫌規模不夠,是可以有所做為的。這是對本身戰略位置的評估。最後,他提出了行動的方案:利用曹操忙於平定北方的“多務”之機,進占荊州,控製長江,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是對今後戰略發展的規劃。
魯肅“鼎足江東,以圖天下”的建議,孫權表麵上雖未接受,但實際上已將它定為東吳發展的指導方針,直到近三十年後孫權稱帝登壇之前,還對群臣說:“昔魯子敬嚐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可見孫權始終未忘魯肅“鼎足江東,以圖天下”之策。
公元208年,荊州劉表病死。魯肅對孫權說:荊州為相鄰之地,形勢險要,土地肥沃。如今劉表新死,內部不和,而寄寓荊州的劉備是天下梟雄。我請求奉命吊喪,勸說劉備安撫劉表部下,與江東結盟修好,共抗曹操。劉備必喜而從命,如此則天下可定,今不速往,恐怕曹操會搶在前麵。孫權聽後即命魯肅前往。魯肅尚在途中,曹操大軍已進占荊州,劉備敗退到當陽。魯肅見到劉備後,勸說他與孫權結好,合力抗曹。劉備甚喜,派遣諸葛亮隨同魯肅出使東吳。
曹操占領荊州後,兵臨長江,致書孫權,稱:荊州劉琮已降,今治水軍八十萬眾,將乘勝東下入吳。孫權召集群巨商議,大家全都認為:曹操攻占荊州,得其水軍,長江天險已與江東共有,而兵力眾寡相差懸殊,難以對敵,不如歸順相迎。惟獨魯肅不言,當孫權起而更衣時,魯肅追隨至後,對孫權說:“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還從孫權個人的角度分析了降曹的結果,勸他早定大計,聯劉拒曹。魯肅又將代表劉備出使江東的諸葛亮引見給孫權。並勸孫權召回在外的周瑜。諸葛亮、周瑜為孫權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優劣對比,指出曹軍長途遠涉,正是強弩之末,況且北兵不習水戰,不服水土,而荊州之眾尚未心服,馬超、韓遂還在關西,如孫劉聯兵,定可破曹。孫權由此定下聯劉拒曹的決心,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讚軍校慰“助畫方略”,率軍三萬與劉備合兵,共拒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合,火燒敵船,大敗曹軍,攻占荊州,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在整個赤壁之戰的過程中,魯肅雖然不是最高決策者和主要指揮者,但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當魯肅戰後回見孫權時,孫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可見孫權也將魯肅視為赤壁之戰的首要功臣。
赤壁戰後,劉備至吳見孫權,求借荊州為屯兵之地。周瑜上書孫權,主張將劉備留在東吳,以便挾持,而又不可借與荊州,“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呂範等眾臣也讚同留下劉備。獨有魯肅對孫權說:“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恰,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孫權權衡了利弊關係,聽從了魯肅的主張,將荊州南郡借與劉備。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重,臨終前薦舉魯肅“智略足重,乞以代瑜”。孫權即拜魯肅為奮武校尉,代瑜領兵。魯肅接替周瑜為吳軍統帥後,移師駐屯陸口,督練兵馬水軍,加強防務設施“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加拜漢昌太守、偏將軍。魯肅將陸口建成東吳的重要軍事基地。後來呂蒙、陸遜領兵都屯駐此處。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魯肅隨孫權攻占皖城,轉封橫江將軍。
魯肅屯兵陸口與蜀荊州守將關羽駐地相鄰。關羽驕橫,雙方交界處常有糾紛。魯肅總以寬厚的態度好言相撫,妥善處理。在孫權派呂蒙攻取荊州三郡後,魯肅到益陽與前來爭奪三郡的關羽相拒。魯肅仍邀請關羽相會,以求協商解決爭端,避免吳蜀聯盟破裂。後來雙方達成了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的盟約。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魯肅病逝,終年四十六歲。
周瑜
長沙太守孫堅起兵討伐董卓時,把家眷安頓在舒縣周瑜家中,不久,孫策繼承父業,從此周瑜便開始為孫策出謀劃策,統軍作戰。公元195年,20歲的周瑜協助孫策渡江南下,轉戰江東,很快就奪取牛渚、秣陵,攻克湖孰、江乘,擊敗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旬日之間,得兵2萬名,戰馬千餘匹,威名大震江東。
公元198年,23歲的周瑜被任命為建成中郎將。第二年,周瑜協助孫策發動了三國時期一場著名戰爭皖城之戰:他和孫策首先設計慫恿廬江太守劉勳出兵上繚,然後率兵2萬乘虛一舉攻占皖城,接著又在流沂設伏痛擊劉勳及其援兵,先後殲敵數萬。皖城一仗,不但徹底擊潰了劉勳,收納了眾多降卒,獲取了很多糧食、輜重,而且為吳軍一統江南拆除了一道重要障礙。
公元200年,25歲的孫策遇刺身亡。臨終時,孫策將印授交給了他的弟弟孫權,囑托周瑜和張昭等人盡心盡力輔佐孫權。兩年後,曹操為了控製孫權,責令孫權把兒子送去當人質(名曰“質子”)。當時,群臣猶豫不決,孫權難於定奪。周瑜高瞻遠矚,力排眾議,堅決反對“質子”。他認為,如果“質子”,就等於降服於曹操,就得惟命是從,一舉一動都要受到曹操的牽製。若不“質子”,曹操雖可借口發兵,征伐東吳,但他有後顧之憂,難於大兵南進;即使舉兵征吳,也將腹背受敵,自取滅亡。聽了周瑜的一席話,孫權決定不“質子”,這樣就使東吳避免了曹操的控製。公元206~208年,周瑜率兵西進,先是攻占了麻、保二屯,俘敵萬餘人,接著又率軍一舉攻克夏口,打通了西入荊州、進窺巴蜀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