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漢統帥
項羽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點燃了農民起義的烈火。同年9月,項羽也隨同項梁在吳中舉兵起義,率領8000子弟兵渡江北上;不久,英布、呂臣、劉邦等起義軍也紛紛投入項梁、項羽麾下,他們的隊伍很快發展到十幾萬人。為了進一步號召廣大民眾和多路義軍,項梁和項羽采納謀士範增的建議,擁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為王(仍稱楚懷王,後改稱義帝),建都於盱眙。從此,秦末農民起義戰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然而,當時秦朝的軍隊還是很強大的。在秦將章邯的率領下,秦軍向關東起義軍發起大規模的反撲。不到4個月的時間,秦軍就將陳勝起義軍的各路主力一一擊滅,其他起義群雄和六國舊貴族建立的齊、趙、燕、魏等國也岌岌可危。不久,章邯又率軍突襲定陶的楚軍,項梁倉促應戰,不幸身亡,楚軍主力被殲,關東各反秦勢力再次陷入嚴重危機之中。
接著,章邯又率軍北上,大破趙軍,圍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趙國的存亡關係到關東義軍的共同命運,因而各路反秦勢力紛紛派兵救趙。楚懷王見秦軍主力遠在河北,關東空虛無備,決定一麵派兵北上救趙,消滅秦軍主力,一麵派兵入關,乘機摧毀秦朝統治中心。於是,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率主力北上救趙,另派劉邦率一部兵力向關東進軍,並約定:“先入關者王之。”然而,宋義畏敵如虎,行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北)駐軍46日不敢渡河,並以違令必斬相威脅。當時,巨鹿危在旦夕。項羽拔劍而起,於朝會時殺掉宋義。接著,項羽先派兵2萬渡河,切斷秦軍的糧道;然後親率全軍渡河攻秦,為激發楚軍鬥誌,渡河後,項羽下令沉掉船隻,打碎釜甑(即炊具),燒毀營舍,每人隻帶3天幹糧,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爾後,項羽身先士卒,殺向巨鹿。他先以主力圍攻秦軍王離部,九戰九捷,另以奇兵繞到敵後,斷其糧道,大破秦軍。秦將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焚、章邯敗退。那些畏敵如虎,退縮觀戰的各路諸侯,無不被其驚服震恐。巨鹿之戰後,他們去拜見項羽,個個屈膝跪行,不敢仰視,都表示接受項羽的指揮。項羽又以“諸侯上將軍”的身份統帥義軍南下,於第二年逼降章邯及所部20萬秦軍,取得了決戰的最後勝利。至此,秦朝的滅亡已成定局。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後,即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不料,劉邦軍已經捷足先登,進入鹹陽了,原來,當項羽在巨鹿與秦軍主力鏖戰時,劉邦則乘關中秦軍空虛和秦廷一片混亂之際,引兵西進,輕鬆順利地進入武關,搶先占領了鹹陽,並派兵閉關據守,拒納諸侯。項羽勃然大怒,立即破關而入,進駐鴻門,準備一舉攻殲劉邦。這時劉邦擁軍10萬,而項羽有40萬大軍。劉邦自知不敵,便在張良等人的謀劃下,親赴鴻門賠罪求和,假意屈服。謀士範增一再指出,劉邦誌在奪取天下,必須根除後患,並暗中作了一番安排,但項羽經不住劉邦的幾句好話,在鴻門宴上輕易放過了劉邦。這乃是曆史上有名的“鴻門宴”。
這時,項羽實際上已控製了全國的政權。但他不懂得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力,怎樣建設一個統一、強盛、繁榮的國家,而是自恃功高,恣意妄為。他在鹹陽縱兵燒殺,掠取財寶;他自做主張,大搞割地分王,分封了18個諸侯王,並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形成封建割據;他不僅殺掉秦王子嬰,而且將楚懷王(義帝)殺掉。這些做法,使項羽大失民心,同時也為新割據混戰播下禍種。
分封之後,項羽及各路諸侯罷兵關中,各自回國。很快,割據戰爭爆發,田榮、陳餘、彭越等人因未被封王等原因,紛紛自立為王,起兵反楚。其中,田榮據齊反楚,而齊地毗連彭城,對項羽威脅甚大,於是項羽發兵首先反擊田榮。在齊地,項羽軍隊燒殺擄掠,激起齊國人民的反抗,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潭之中。這時,被封為漢王的劉邦見項羽親自領兵攻齊,彭城空虛,乘機起兵,並聯合各諸侯軍隊56萬人,打著給義帝複仇的旗號共同討伐項羽,很快占領楚都彭城。鑒於兩麵受敵的形勢,項羽並未驚恐,他一方麵命諸將繼續攻齊,另一方麵自率3萬精兵回救彭城。以3萬對56萬,這是不堪設想的,但在項羽指揮下竟獲得奇跡般的成功。他率軍經一夜急行軍進擊蕭縣(今安徽蕭縣西北),切斷漢軍退路,隨即由西向東發起猛攻,僅用半天工夫便大破漢軍,將漢軍壓縮於穀水、泗水交彙處。漢軍陷入絕境,被殲及落水而死者10萬餘人。楚軍接著又繼續追擊南逃的漢軍,在彭城西南附近又消滅漢軍10萬餘人,而洛水溺死者則不計其數。劉邦丟下父親和妻子呂雉,隻率數十人突出重圍,逃回滎陽。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彭城大捷。
彭城大戰後,劉邦逃至成臬、滎陽,得到關中部隊的增援,韓信等將領也前來會合,局麵得到改善。這時,張良、韓信等人為劉邦製定了“據險扼守成臬,阻止項羽西進;在持久作戰中消耗對方,伺機反攻;彭越、韓信等人從後方、右翼、左翼等方向襲擾、牽製、進攻項羽”的新戰略。於是,楚漢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楚漢兩軍在成臬一帶對峙了兩年之久。在這期間,楚軍曾連續發動三次攻勢,都無功而返;而漢軍從正麵、側後和兩翼戰場夾擊楚軍,連獲勝利,逐漸掌握了主動權。漢高帝四年八月,項羽無力再戰,主動求和,提出以鴻溝為界,與漢“中分天下”,隨後就引兵東撤了。
劉邦看到滅楚的時機已經到來,在張良、韓信等人的策劃下,於漢高帝五年十月發起戰略反攻。反攻中,曾一度被項羽擊敗,但劉邦使用“緩兵之計”,很快調來韓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大軍,於同年十二月以絕對優勢兵力將楚軍團團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此時,10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夜裏,漢軍在四麵唱起了楚歌,楚兵聽到鄉音,更加悲觀絕望。項羽知大勢已去,與虞姬在營帳內慷慨悲歌。項羽唱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問!”虞姬含淚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虞姬自盡,項羽率800名壯士連夜突圍。逃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隻剩28人,而漢軍數千追兵又尾追而至。項羽對隨從說:我身經七十餘戰,所向披靡,沒有打過敗仗。不料今天卻被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說罷,率軍又衝向漢軍,殺敵近百人,己方僅亡2人。然後,項羽等人又策馬東行,來到烏江邊(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攏船靠岸,勸他渡江,重整旗鼓,項羽深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願渡江而去。他謝過亭長,回身又與追敵作最後拚殺,連斬漢軍數百人,最後拔劍自刎。
項羽雖敗,但他那非凡的英雄氣概和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在秦末農民起義戰爭中建立的曆史功績,都將永遠彪炳於中國軍事史冊。
韓信
韓信是秦末淮陽(今江蘇淮陰西南)人,父母早亡,家境貧寒。他既不會經商,又不會務農,少年時常靠乞食度日。不久,陳勝、吳廣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秦末農民大起義。韓信也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項羽的隊伍,但一直沒被重用。兩年後,他又改投劉邦。經過多次自薦,韓信好不容易才占了一個管理糧草的小官,有一次還差點因發牢騷被處死。韓信感到很失望,很苦惱。一天夜裏,他溜出軍營,不辭而別。劉邦的丞相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打招呼,就追了出去。一直追了兩天,終於追上了韓信,並把韓信追了回來。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蕭何身為劉邦的大丞相,為什麼跑了那麼多將士不追,偏偏要月下追回管糧草小官韓信?韓信有何德何能呢?
蕭何追回韓信後,向劉邦道出了其中的緣由。他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意思是,韓信是個十分難得的軍事奇才,要爭天下,必須拜韓信為大將。劉邦聽後,采納了蕭何的意見,親自登壇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果然不負重望。登壇拜將之後,韓信不但為劉邦謀劃和製定了奪取天下的軍事戰略,而且身率大軍導演了許多精彩絕倫、名垂千古的戰爭“活劇”,為劉邦爭奪天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正如大史學家司馬光所說:“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因篇幅所限,這裏僅舉四例。
例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被封為漢王,進駐關中時,曾燒毀了關中到漢中的棧道。這樣的目的,一是表示不再東歸,讓項羽放心,麻痹項羽;二是杜絕關中與漢中的出入,防止雍王章邯等人襲擊。這年八月,劉邦幾項羽親自領兵攻齊,楚都彭城空虛,決定乘隙東進,“爭權天下”。韓信獻上一計叫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首先派出部分兵卒,去佯修棧道,大軍則悄悄從南鄭出發,潛出故道,直指陳倉。章邯得知一些漢兵在修棧道,便大笑道:“既想出兵,何以又燒棧道?現在重修,棧道三百裏,盡是懸崖峭壁,何年何月,方能修成?真笨賊也。”說完,又問韓信何人,左右忙把韓信的曆史說明,他又大笑道:“胯下庸夫,有何將才。”於是毫無防備。八月中旬,有人報告,漢兵已到陳倉,章邯說,棧道並沒修好,漢兵從哪裏出來的?這根本不可能。不久,忽有陳倉敗兵逃至廢邱,章邯方知中了韓信的“奸計”,於是慌忙引軍迎戰。然而,這時戰機已失。在韓信的指揮下,漢軍一出陳倉,便兵分三路,迅速推進,勢如破竹。雍王章邯很快被漢軍打敗,拔劍自刎。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本都是章邯手下的屬將,聞知章邯兵敗自殺,便先後向漢軍投降。這樣,三秦之地,不到一個月全歸了漢王劉邦。
例二:臨晉設疑,夏陽偷渡。三秦平定之後,漢王劉邦調集56萬人馬,浩浩蕩蕩直取楚鄱彭城。項羽聞訊,率3萬精兵,在穀水、泗水、睢水大破漢軍。漢軍死傷20餘萬,劉邦隻帶領幾十人逃出重圍。這時,原先歸順漢王的翟王、塞王、齊王、魏王等人都相繼“變節”,反對劉邦而與項羽合作,局勢十分危急。公元205年8月,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軍攻打魏王,以首先解除漢軍的側翼威脅。為阻止漢軍渡河攻魏,魏王豹將主力部署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阪在黃河東岸,同兩岸的主要渡口臨晉相對,是攻魏的必經之地。韓信見魏軍正麵有重兵防守,從臨晉強渡黃河已不可能,於是采取了“臨晉設疑,夏陽偷渡”,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把船隻和兵力集中起來擺出要由臨晉渡河的架勢,而在暗中調集主力,出其不意地從夏陽(今陝西韓城南)用木罌(用木條縛紮陶甕而成的臨時渡河工具)偷渡過河,然後直奔魏軍的後方安邑(今山西夏縣北)。而魏王豹見韓信在臨晉布下重兵,沿岸擺列無數戰船,料定漢軍必由此渡河,於是集中兵力,嚴加防守。就這樣,漢軍出其不意地渡過黃河,迅速占領了魏城安邑。魏王豹得報後,大吃一驚,方知中計,慌忙引兵趕到安邑,迎擊韓信,結果被韓信殺得大敗。不久,韓信又俘虜了魏王豹,並平定了魏地,在那裏建立了河東郡。這一戰,不僅解除了漢軍的側翼威脅,擴大了漢王的勢力範圍,而且為漢軍主戰場的作戰建立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支援基地。
例三:背水列陣,拔旗易幟。平定魏國之後,韓信又率領2萬漢軍東征趙國。趙王歇與將軍陳餘聞訊後立即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今河北獲鹿西)據險設防,嚴陣以待。井陘口乃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地形險要,易守雅致,它既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東兩必由之途。很明顯,當時的形勢對韓信非常不利。韓信率軍在踞井陘口30裏處安營紮寨,經過分析運籌,韓信作出如此部署:派輕騎2000人,每人帶一麵漢旗,於深夜繞至趙營附近山間埋伏待機,第二天,趙軍傾巢出動時,乘機衝進趙營,拔趙旗樹漢旗;再派1萬兵力於淩晨進至綿蔓河東岸,背水列陣,伺機破敵;自己率部分兵力大張旗鼓,陣前向趙軍挑戰。第二天拂曉,韓信傳令三軍:今天破趙後會食(會餐)。將士們聽後,都不敢相信,但又隻得齊聲應令。天明之後,韓信親率部分漢軍,擊響戰鼓,向井陘口發起攻擊,趙軍立即出兵迎戰。打了一陣後,韓信佯裝抵擋不住,命將士丟旗棄鼓,紛紛向綿蔓河退去。趙軍哪肯輕易放過,一見韓信軍隊後撤,即刻傾巢出動,追殺過來。這時,綿蔓河岸的漢軍,背靠河水,後退無路,隻有拚死向前,因而個個以一當十,拚力死戰;同時,深夜埋伏在趙營附近的2000名漢軍見趙軍傾巢出動,迅速衝進趙軍營中,拔掉趙旗,換上漢旗。趙軍久戰不勝,正準備收兵回營,忽見營中插滿漢旗,以為漢軍已攻占趙營,頓時軍心大亂。韓信乘勢反擊,全殲趙軍,陳餘被殺,趙王被擒。戰後,有人問韓信為什麼要背水列陣,韓信回答:兵法上說不能背水列陣,但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這一戰敵眾我寡,隻有背水列陣,自絕後路,才會人人奮戰,死裏求生。
例四:半渡誘敵,半渡殲敵。井陘口之戰剛剛落下帷幕,韓信又奉命率兵進攻齊國。齊王田廣聞知漢軍來攻,一麵領兵退守高密,一麵派人向項羽求救。不久,項羽派大將龍且率20萬大軍前去救齊,楚、齊軍合為一股,與漢軍在濰水兩岸列陣對峙。龍且在河東,韓信在河西。韓信仔細觀察戰場地形,決定再用水戰破敵。他令士卒連夜秘密裝滿1萬多個沙袋,將濰水上遊堵起來,使下遊河水變淺。拂曉時,韓信乘水勢陡淺之際,率部分漢軍涉過濰水前去挑戰。沒戰幾個回合,他便佯裝戰敗,慌忙向河西逃去。龍且是員悍將,不知是計,撫掌大笑道:“我早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鬼。”於是,他下令全軍過河追擊。當龍且的先頭部隊渡河後,韓信即令在上遊的漢軍把堵截濰水的沙袋移去,河水頓時奔流直下,把齊楚聯軍截為兩段。韓信立即率兵反擊,迅速殲滅了已經過河的齊楚軍隊,龍且當場被殺。接著,韓信又揮軍渡河,乘勝追擊,“皆虜楚卒”,盡占齊地。“半渡而擊”的戰法,最早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司馬子魚,後來孫武又把半渡而擊歸納為一個普遍的作戰原則。但在韓信之前,還沒有真正出現這種戰法。韓信不僅是中國曆史上使用這種戰法的第一人,而且還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既“半渡殲敵”,又“半渡誘敵”,因此被後人嘖噴稱道。就連王安石也寫詩對濰水之戰給予高度評價,稱“搏兵擊楚濰半涉,初從龍且聞信怯”。
韓信連克魏、代、趙、燕、齊五國後,還參加並籌劃了垓下之戰等一係列戰役。千百年來,韓信作為一名智勇雙全的傑出將領,受到後人的高度敬仰,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他的戰績廣為流傳。
嬴政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是一個私生子,他並不是他父親秦莊襄王的兒子,呂不韋才是他真正的父親,透過這些,我們似乎看見了這位偉人的苦難童年。
秦始皇的父親異人(莊襄王)在年輕時便被當做人質,抵押在趙國的首都邯鄲。作為一個落難公子,在異國他鄉是很悲慘的。這時,身懷異心的大商人呂不韋接近了他。呂不韋用重金替他在秦國活動,使他逐漸取得父親(後來的秦孝文王)的喜愛。呂不韋還把已懷身孕的愛妾趙姬介紹給他,“欲以釣奇”。異人很喜歡趙姬,馬上娶她為妻。
前259年,背著“私生子”的罵名,秦始皇出生了。由於他出生在趙國,所以也有史書叫他“趙政”。當時秦趙兩國正在交兵,可想而知,異人和妻兒的處境是多麼危險。秦始皇在戰火中的邯鄲一直待了3年,幼小的心靈隨時被喊殺聲震撼著。前257年,趙王想殺掉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他逃離邯鄲,回到了秦國。趙王一怒之下,又要殺趙姬母子,趙姬懷抱著秦始皇,藏匿起來,等風聲過後,也悄悄地到了秦國。
到了前249年,異人繼承了王位,但3年後,即前247年,他得病死了。年僅13歲的秦始皇登基後,以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使命。責任使他變得更早熟,更堅強,也變得沉默了。
秦始皇童年時便和母親趙姬在戰火中曆經患難,沒有母親的保護,也就沒有他的將來。所以,他對母親有很深的感情。但他即位後,趙姬“淫亂不止”,偷偷和人私通,並生了兩個孩子,還想和奸夫謀害秦始皇,立他們的私生子為王,被秦始皇察覺,他鎮壓了奸黨的叛亂,把太後所生“兩弟撲殺之”,並將太後趕到外地的王宮中。
母親的淫亂和背叛極大地刺痛了秦始皇的心,損壞了母親在他童年記憶中的形象。正因為愛之深,所以恨之切,他決定不再原諒母親,下令:“以太後事諫者,戮而殺之,蒺藜其背。”當時因此被處死的就有27人。但後來經過諫士茅焦的勸阻,他也很後悔,便親自把母親接回了鹹陽,母子和好如初。趙姬死後,秦始皇還把她和秦莊襄王葬在了一起。
周舉為此說道:“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絕,後感茅焦之言,循複子道,書傳關言之。”(《後漢書·周舉傳》)前227年,為阻止秦軍攻打燕國,燕太子丹聘請衛國俠士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帶著秦王很想要的燕國地圖和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與副手燕國勇士秦舞陽一起來到了鹹陽。秦王嬴政很高興地接見了他們。秦舞陽心中害怕,臉也變了色,引起了秦國大臣們的懷疑。荊軻坦然解釋道:“他是粗人,沒見過世麵,所以害怕,請寬恕他吧。”他將地圖呈紿秦王,秦王揭開圖,露出了裏麵的匕首。荊軻抓住秦王的袖子,持著匕首就向他刺了過去!秦王掙斷袖子躲開了,想拔劍,劍太長,又緊,竟拔不出來。荊軻又刺,秦王惶恐無計,隻得繞著殿柱跑。左右大臣大喊:“王負劍,王負劍!”秦王得到提醒,把腰間劍劃到左背,從肩頭把它拔出,斬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地,奮力扔出匕首,卻擊在了銅柱上。秦王又砍了他8劍,荊軻自知事敗,倚性大笑,罵道:“事不能成功,隻怪我想活捉你,得到一個契約以報答太子丹。”殿外衝進來的武士,將荊軻剁為了肉醬。秦王為此驚怕了好久。秦始皇死前有很多傳聞,表現了老百姓對這位暴君的不滿。
《史記》中說,前211年掉下顆隕石,有老百姓在上麵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7個字。秦始皇把隕石周圍的人全殺了。當年秋天,有人拿著塊玉對秦始皇的使者說:“把它給高池君,明年祖龍死。”使者把玉交給秦始皇,並說了經過,秦始皇自語道:“祖龍,人之先也。”而那玉正是八年前他投大江中祭祀江神的祭品。李白因此在《古風》中寫道:“璧遺高池君,明年祖龍死。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論衡》說:秦始皇挖孔子墓,裏麵有一書,上寫道:“不知何一男子,自稱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顛倒我之裳,至沙丘而亡。”後秦始皇果然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縣)。
樂毅
為什麼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樂毅是怎樣一個人?
樂毅,戰國中期燕國名將,魏國名將樂羊後裔。樂毅從小品行端正,聰穎好學,嗜好兵法,為日後走上戎馬征戰的道路,篤行“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的抱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才能出眾和善於用兵,青年時代,樂毅先後在趙國和魏國擔任過官職。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著意克齊興燕。為改變燕國積弱的局麵,創造勝齊的機會,燕昭王命大臣郭隗築了一座“黃金台”,廣招天下文武賢才。樂毅慕名前來,得到燕昭王的重用,被任命為亞卿。此後,樂毅輔佐燕昭王勵精圖治,進行了一係列政治、軍事改革,燕國因此實力大增。
然而,當時秦、楚、魏、趙、韓、齊、燕各霸一方,互相攻伐,都想一統天下。其中,以秦、齊二國最強,而燕國則位居七國之末,國小人少,如何克齊興燕?經過苦心籌劃,弱小的燕國,成功地聯合秦、楚、魏、趙諸國,發動了一場攻打齊國的大規模的進攻作戰,並一舉殲滅齊軍主力,攻克齊國70餘城。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樂毅破齊之戰。在這次戰役中,樂毅表現出極高的軍事智慧,尤其是他製定的攻齊方略,一直被後世兵家所稱道。樂毅既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又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他清醒地認識到人心向背對於戰爭的勝負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在實施軍事進攻的同時,十分重視爭取人心。入齊之後,樂毅嚴明軍紀,禁止擄掠,寬賦斂,除暴政,因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保證了軍事活動的進展。攻破臨淄之後,樂毅率燕軍對齊國的最後二城莒和即墨實施圍困。由於莒和即墨軍民頑強抵抗,一時沒有攻占。樂毅認為,即使強攻下來,其民未服,也難以據守。所以,他決定采取攻心為上,懷柔製勝的戰略,把圍城部隊撤到距兩城9千米的地方構築營壘,規定燕軍不抓從城中逃出的齊民,賑濟城中難以生計的齊民,希望通過這些“懷柔”措施,爭取莒和即墨兩城守軍放下武器,自行投降。後來由於燕國國內形勢發生變化,樂毅遭讒去職,未能最後攻克莒、即墨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