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國兩晉南北朝統帥曹操(2 / 3)

公元208年,曹操輕取荊州之後,率軍80萬(實際20萬左右),順江東下,準備一舉消滅孫權。孫權急召群臣商議對策。群臣之中,除魯肅堅決主戰外,其餘的都主張投降。這時,周瑜正在鄱陽,奉召連夜返回,表示堅決主戰。同時,他請求率5萬精兵進駐夏口,保證打敗曹操。聽了周瑜這一席話,孫權非常激動,堅定了抗曹的決心。不久,周瑜與程普被分別任命為左、右都督,率領精兵3萬,聯合劉備軍隊,溯江西進,巧用部將黃蓋的“火攻計”,大敗曹操於赤壁,迫使曹操帶領殘兵敗將退回北方。

赤壁大戰後,周瑜又率軍乘勝攻占了夷陵、江陵和南郡。原先沒有地盤的劉備,乘赤壁之勝,一舉占領了原屬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公元210年,劉備拜見孫權,要求將南郡借給他,這就是曆史上常說的“借荊州”。對此,周瑜極力反對,他認為劉備具有“梟雄之姿”,如果把荊州借給他,就等於養虎為患。但這一次,孫權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不但借了荊州,還把妹妹嫁給了劉備。隨後,周瑜又向孫權獻計:乘曹操剛剛戰敗,不可能馬上再舉兵來戰的機會,發兵取蜀地,並漢中,與馬超結成聯盟,然後占據襄陽,伺機北取中原。這個戰略計劃得到孫權的同意和讚賞。於是,周瑜迅速返回江陵,準備進軍西蜀。同年12月,當周瑜西進到巴丘(今湖南嶽陽)時,突患重病,不治而死,年僅35歲。

呂蒙

呂蒙15歲時就偷偷地跟著姐夫去打仗,攆也攆不走。成年後,他先後在孫策、孫權手下為將。但由於家境貧寒,呂蒙從小沒有機會讀書,識字不多。當上將軍後,常常是勇敢有餘,謀略不足;每當報告軍情,也隻能口述,不會筆寫。其他眾將士戲稱他“吳下阿蒙”,認為他學識太淺。有一次,孫權鄭重地建議呂蒙多讀點書,並耐心而具體地指出為什麼要多讀點書、應該讀哪些書,怎樣去讀書。從此,呂蒙便開始發憤讀書,幾年間讀的書據說比有些儒生還要多,他的學識、才智也與日俱增。公元210年,魯肅接替周瑜(已死)領兵,路過尋陽時去看呂蒙。呂蒙問魯肅:“你被委以重任,與關羽為鄰,不知有何計策以防不測?”魯肅隨口回答:“到時候見機行事吧!”呂蒙很嚴肅地說:“如今我們與劉備雖然聯盟,但實際上劉備隨時都想吃掉我們,何況關羽如熊似虎,怎能不預定方略呢!”接著,呂蒙提出了對付關羽的五條計策。魯肅聽後大驚,說:“我本以為老弟隻會舞槍弄棒,沒想到你的學問和才智有這麼大的長進,再也不是原來的吳下阿蒙了!”呂蒙朗聲笑道:“隻要肯學習,肯努力,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啊!”從此,呂蒙果真幹出了一番使人“刮目相看”的事。

公元212年,曹操南下進攻孫權。呂蒙知道這一消息後,立即向孫權提出建議,在濡須水口立塢(四麵高中間凹的一種水上塢堡,可以停泊船隻),以抗曹軍。當時,曹軍號稱40萬,吳軍隻有7萬,兵力相差懸殊。但因吳軍有水上塢堡,曹軍進攻了一個多月,吳軍仍然是戰船整肅,軍伍威嚴,曹操隻好退兵。但是,曹操始終沒有放棄滅吳的念頭。他知道皖城是進攻東吳的前線要塞,大軍撤退之後,便派重兵駐守皖城,並在這裏廣拓農田,企圖伺機興兵。呂蒙看出曹操此舉“甚為險惡”,建議孫權進攻皖城,破壞曹軍屯田。攻城之前,他又提議速戰速決,以防皖城守敵加固城防和援敵及時增援。孫權依計行事,果然順利攻下皖城,再次挫敗了曹操的企圖。

公元215年,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向劉備索要“借”出去的荊州,劉備不肯歸還,並讓關羽加強防守。孫權與劉備的關係驟然緊張起來。於是,孫權號令呂蒙率兵2萬去攻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呂蒙奉命後,一邊進軍,一邊寫信給三郡太守,要他們迅速投降。長沙、桂陽兩郡太守迫於呂蒙軍威,開城投降,零陵太守郝普卻堅守城池,拒絕投降。劉備得知東吳出兵,立即率5萬大軍出征,並派關羽率3萬人馬南下,企圖奪回長沙、桂陽兩郡。孫權針鋒相對,親自趕到陸口指揮,他命魯肅率兵1萬截擊關羽,同時飛書急令呂蒙舍棄零陵,北上馳援魯肅。呂蒙接到命令後,決定次日早晨啟程北上。但他思索再三,決心利用僅有的一個夜晚的時間把零陵拿下。於是,他不僅沒有向將士宣布孫權的命令,反而連夜召集將領開會,並特地請來零陵太守郝普的老朋友鄭玄之,布置如何攻打零陵。在會上,呂蒙故意散布了“劉備被曹軍主力圍於漢中、關羽被吳軍重兵阻於南郡、零陵危在旦夕”的消息,並派鄭玄之向郝普陳述利害。郝普聽鄭玄之轉述後信以為真,第二天一早便開城投降了。這一次,呂蒙既沒有耽誤救援大計,又忙裏偷閑,巧妙地招降了郝普,兵不血刃地奪取了零陵。

公元217年,魯肅去世,呂蒙接替魯肅鎮守陸口,隨即向孫權提出了進攻關羽奪取荊州方案。公元219年,關羽率荊州主力北上襄陽、樊城,攻打曹軍。呂蒙認為消滅關羽奪回荊州的時機已到,急忙向孫權提出自己假裝重回建業休養,由頗有才幹但名聲不大的陸遜接替,以麻痹關羽,促使他再調兵北上,然後乘關軍後方空虛奪取荊州的建議。於是,孫權隨即宣布由年輕將領陸遜代守陸口。陸遜一到任,便按呂蒙與他商定的謀略寫信給關羽,非常謙卑地恭維關羽,並表示向關羽效忠。關羽果然放心地將後方兵力盡數調往襄、樊前線。呂蒙見關羽中計,立即率精銳部隊日夜兼程,沿江北上。途中,他把精銳部隊埋伏於船艙中,讓搖櫓的水手都穿上白衣,將船隊偽裝成商船隊,把沿江關羽所設置的哨卡人員全部秘密俘獲,並利用關羽與部將的矛盾迫降了公安、江陵的蜀軍守將,同時下令善待關羽軍隊的眷屬。關羽在途中聽說江陵失守,但又無法回奪,隻好退守麥城,後被吳軍俘獲、斬首。荊州又重新回到了東吳的手中。

就這樣,“吳下阿蒙”呂蒙經過中年奮起,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一個智勇雙全、累建功勳、令人“刮目相看”的將軍。

司馬懿

司馬懿從23歲起,他便開始為曹軍集團出謀劃策,統軍作戰。公元234年,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率領魏車出戰。不久,積勞成疾的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軍營之中。蜀軍大將薑維、長史楊儀按照諸葛亮的臨終部署,秘不發喪,整理軍隊,開始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聽說諸葛亮已死,便率軍追趕。這時,楊儀又遵照諸葛亮的遺囑,倒打旗幟,猛擂戰鼓,假裝要進攻魏軍。司馬懿擔心諸葛亮未死,而是以計誘戰,於是匆忙率軍撤回營中。這樣,蜀軍才得以從容地退入漢中。從此,司馬懿被蜀軍嚇退這件事就被當作所謂“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笑話流傳開來。司馬懿聽到這一笑話後,自我解嘲地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意思是說,我能料到諸葛亮活著的計謀,不能料出他死後的計謀呀!

公元227年,在平定孟達反叛的作戰中,司馬懿的軍事謀略才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當時,新城(今湖北房縣、竹山一帶)太守、原蜀軍降將孟達因寵信他的魏文帝曹丕去世,新繼位的魏明帝曹睿又派司馬懿領兵駐宛城,主管荊州、豫州軍務,心中十分不安,疑心曹睿不信任他,司馬懿在監視他。諸葛亮得知這一情況後,乘機寫信勸孟達反魏歸蜀,孟達暗中表示同意。不久,司馬懿接到孟達企圖反叛的密報,馬上意識到局勢的嚴峻:宛城雖然地處偏僻山區,卻是魏、蜀、吳三國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孟達起兵反魏,勢必從側翼對魏國構成很大威脅,後患無窮。為此,司馬懿當機立斷,一麵寫信穩住孟達,延緩他起兵,一麵率領大軍以日行150裏的速度火速南下,毅然打破了出兵必須報請天子批準的慣例。而孟達接到司馬懿的信後,以為司馬懿真的不懷疑他,就放鬆了戒備。接著,諸葛亮又來信告訴孟達,不要相信司馬懿,必須迅速起兵和加固城防。否則,就會功敗垂成,甚至丟掉腦袋,孟達卻回信說:“宛城和洛陽相距800裏,距離我這裏又有1200裏。即使司馬懿知道我起兵,也必須報請天子批準後才能出兵,來回起碼一個月,到那時我一切都準備好了。”他沒料到,8天後司馬懿率軍已兵臨城下,並兵分八路,同時發起猛攻。孟達倉促應戰,僅僅守了16天就城破身亡。就這樣,諸葛亮蓄謀已久的一個重大計劃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了。

司馬懿的足智多謀在抗擊諸葛亮北伐的戰爭中也表現得比較出色。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采用據險堅守,以逸待勞的方針,使諸葛亮“虛耗國力,師勞功微”。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渭水南岸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司馬懿還是堅守不戰。諸葛亮使用送女人衣服給他等手段羞辱他,他也不生氣。部下強烈要求出戰,他就用向皇帝上疏請戰等方式拖延壓製,最後終於迫退了蜀軍。從表麵看來,司馬懿非常被動,但實質上,他是很高明的。他知道,諸葛亮智謀過人,馬上出戰不一定能夠獲勝,但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非常困難,不可能持久作戰,於是,他就抓住蜀軍這一致命弱點,堅守不戰,用時間拖垮蜀軍,使得智謀過人的諸葛亮也無可奈何。實際上,司馬懿的這一謀略是極其高明的“以守為攻”。

公元238年,司馬懿又通過高超的謀略一舉平定遼東叛亂。當時,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背叛魏國。已是59歲高齡的司馬懿率領4萬兵馬前去征討。當魏軍到達遼河兩岸時,公孫淵已派數萬兵力在遼隧(今遼寧鞍山西)安營紮寨,憑水而守。司馬懿采取聲東擊西的戰法,派少數兵馬偽裝主力佯攻遼隧,他自己率領主力乘機北上,偷渡遼河,然後直指兵力已經十分空虛的叛軍老巢襄平。位於遼隧的叛軍主力十分驚慌,立即全速回援,結果被司馬懿在野外設下的伏兵迎頭痛擊,損失慘重。接著,司馬懿率軍乘勝前進,把襄平團團圍住。根據當時“敵眾己寡、敵饑己飽,時逢雨季、不宜進攻”等客觀情況,在圍城的過程中,司馬懿下令圍而不打,耐心等待戰機;當叛軍糧盡兵疲、雨季結束之時,司馬懿又下令晝夜猛攻,很快就攻下了襄平,其他幾個郡也望風而降。

此後,司馬懿又將善於謀略的特長運用於政治鬥爭之中,采取許多計謀,摘掉了曹爽集團,控製了皇帝,為司馬氏以晉代魏奠定了基礎。公元251年,足智多謀的司馬懿病故,終年72歲。

陸遜

從青年時代起,陸遜就因“多智略”而受到世人矚目。根據史料記載:從21歲起,陸遜開始在孫權手下當官,起初隻是一個小小的屯田都尉,“兼管縣事”。但在任職期間,他卻十分注重天災之年開倉濟貧、收服民心,平常之時勸督農桑、發展生產,表現出了很高的政治見地和戰略意識。後來,他又向孫權建議,出兵平定興起多年的“山越人之亂”,安定腹心,擴充軍隊,以圖大舉。孫權就命他率兵出擊。他運用“夜戰”、“造勢”等計謀迅速平定叛亂,下令山越人強者當兵,弱者補為農戶,為吳國征募了幾萬名精兵,一舉緩解了長期困擾東吳的腹心動亂、兵源不足、勞力緊缺三大難題。

在荊州之戰中,陸遜再次展示了他傑出的智略,與呂蒙竟“英雄所見略同”。當時,曹操和劉備戰火又起,鎮守荊州的關羽率領守軍主力北上襄陽、樊城攻打曹軍。負責鎮守陸口而與關羽為鄰的東吳大將呂蒙一見有機可乘,便向孫權提出自己假裝病重回建業休養,找一個“威名未著”的年輕將領代守陸口,以麻痹關羽,促使他再調兵北上,然後乘虛而入,一舉奪回戰略重地荊州的建議,被孫權采納了。當呂蒙乘船東歸途經蕪湖時,陸遜前往求見。他向呂蒙說:“陸口是防備關羽的要地,將軍怎能安然離開?”呂蒙為了保密,便答道:“你說得對,可我病得很重。”陸遜又建議說:“關羽很驕傲,現在一心北進,對我們沒有戒備。如果聽說你病了,一定更加放鬆警惕。我們如果乘此良機,出其不意地襲擊他,便可以奪回荊州。你見到主公時,應該好好籌劃一下。”陸遜的想法正好與呂蒙的計策不謀而合。因此,呂蒙回到建業後,即向孫權推薦說:“陸遜思慮甚遠,才堪重任,但名氣不大,不會被關羽注意,代守陸口非陸遜莫屬。”於是,孫權便拜陸遜為偏將軍、右都督代呂蒙守陸口。陸遜到陸口後立即寫信給關羽,非常謙卑地盛讚關羽的功勳,並暗示向關羽效忠。隨後,陸遜乘機助呂蒙奇襲江陵,奪取荊州,捕殺關羽,導演了一場名垂千古的戰爭話劇。

陸遜的智略,在吳蜀夷陵大戰中表現得更為出色。公元221年,劉備為報東吳殺關羽、奪荊州之仇,不顧群臣反對,率8萬大軍攻吳。陸遜受命為大都督,領兵5萬抵禦蜀軍。戰爭初期,蜀軍士氣高漲,兵力眾多,銳不可擋,迅速推進,在三峽穀地建立數十座大營,史稱“七百裏連營”。初次擔任統帥的陸遜看到,不論兵力和士氣,蜀軍都占著顯著的優勢,便實行了避敵銳氣、主動後撤、等待時機、後發製人的戰略方針,帶領主力一直退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一線安營紮寨,堅壁不出。部將們建議乘劉備立足未穩,迎頭痛擊,並乘機去解救被困於夷道的孫桓,被陸遜一一拒絕。相持半年後,天氣開始炎熱起來,蜀軍也被拖得兵疲意懈。陸遜認為進攻劉備的條件已經成熟。在一個風高月黑之夜,他命令將士每人背一捆茅草,分頭到各個蜀軍營寨放火,然後乘勢發起進攻。結果,迅速攻破40多座營寨,蜀軍主力8萬餘人和舟船、軍械等軍用物資損失殆盡,劉備帶著少數殘兵敗將乘夜黑衝出重圍狼狽地逃到了白帝城。夷陵之戰使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憂憤成疾,第二年病死在白帝城中。陸遜打的這一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火燒連營七百裏”。

夷陵之戰後,陸遜還使用智略,於公元228年大敗魏軍大司馬曹休,殲敵萬餘人,使曹睿即位後的首次大舉攻吳即告失敗;後來又利用長江天險,多次迫退魏軍的進犯。

鄧艾

鄧艾享有盛名,首先是因為他力主“屯田開槽”、“積粟富民”的農戰政策。鄧艾非常注重從戰略高度分析形勢,提出建議或製定政策,尤其是對於“富國強兵”問題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他還強調:“足食足兵,食在兵前。”公元241年,他當尚書郎時,被調到淮河中上遊地區調查土地情況。調查後,他寫了《濟河論》,主張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疏通航道,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滿足長期戰爭的需要。司馬懿對他的文章十分賞識,他在《濟河論》中提出的具體計劃也被朝廷全部采納。同年,魏國按照他的計劃興師動眾,在兩淮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屯。這對於魏國後期的軍事發展以及滅蜀、滅吳戰爭的勝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鄧艾享有盛名,還因為他在平定兩淮之亂中立下奇功。公元255年,毋丘儉、艾欽舉兵反叛,在重城項縣(今河南沈丘)擁兵據守,從此兩淮亂起。當時,鄧艾任兗州刺史,他認為破敵的關鍵在於把儉、欽之兵一分為二,各個擊破。於是,他以樂嘉為誘餌,采取誘敵上鉤、引敵出戰的戰法,將急於求成的文欽誘出項縣,大打出手。文欽之敗,使項縣守敵驚恐不已。當天夜裏,毋丘儉便棄城而逃,被當地居民射死。項縣之敵不戰自潰。這時,在樂嘉慘敗的文欽,見項縣失守,率軍投奔了東吳。吳國大將軍孫峻接受文欽投降之後,乘勢北上,直向淮南撲來。麵對吳軍的進攻,魏國鎮東大將軍諸葛誕決定采取“分兵把口”的阻敵方針,他自己親督所部駐守壽春,而令鄧艾到數百裏外的肥陽作為後援。鄧艾反對這一方略,他認為肥陽“與敵勢相遠”,又“非要害之地”,於是,他毅然改變了駐守肥陽的計劃,率兵直抵壽春城南的要地附亭、黎槳。這樣,就使西路魏軍合為一體,大大增加了壽春前線的防禦力量。果然,孫峻等人率兵到來時,立即遭到鄧艾的迎頭痛擊,水陸均不得進。他見強攻壽春無望,隻好率軍回撤。鄧艾乘勢進擊,一舉粉碎了孫峻號稱10萬大軍的進攻。這一戰,徹底終結了淮河南北的這次叛亂,穩定了魏國東南局勢。鄧艾因平叛有功,被“進封方城鄉侯,行安西將軍”。

鄧艾享有盛名,更是因為他在隴西退敵、消滅蜀國的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隴西一帶,鄧艾與蜀軍大將薑維多次交鋒,始終勝敵一籌。例如,公元249年,薑維率軍北犯雍州,兵逼隴西,鄧艾隨征西將軍郭淮抵禦薑維。薑維見魏軍主力到,主動退軍。郭淮一看蜀軍退了,就命令部隊西進對付諸羌。鄧艾對郭淮說:“蜀軍並未遠去,還可能回來,應當加強防備。”3天後,蜀軍果然返回,在白水以南安營,但未向魏軍進攻。鄧艾又對將士說:“我軍兵少,按道理蜀軍渡河後應當進攻我們,薑維沒這樣做,很可能是用少數兵力鉗製我們,主力部隊去攻打洮城去了。”於是,他率軍連夜趕到洮城,並做好戰前準備。不久,薑維果然來攻,但遭到魏軍的突然打擊,倉皇撤逃。公元256年,薑維趁魏國內亂,又一次大舉進犯隴西,鄧艾接替郭淮率軍應敵。鄧艾在蜀軍必經之路的各要地都設下精兵、加強戒備,使得薑維到處受阻;最後又在殷穀一帶埋伏精兵,再次把薑維打得大敗而歸。因隴西退敵軍功卓著,鄧艾被晉升為鎮西大將軍,總督隴右諸軍事,並被封為鄧侯。公元263年,鄧艾又與鍾會等人率18萬大軍大舉攻蜀。當鍾會所率領的主力10萬多人被阻於劍閣(今四川劍閣東北)之時,鄧艾領兵3萬經陽平小道,穿過700多裏杳無人煙的地區,出其不意地逼近成都。蜀主劉禪見大勢已去,向鄧艾投降,薑維等人也奉命投降,建立43年之久的蜀漢政權自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