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緊鑼密鼓
花園口決堤後,洶湧的黃河水擋住了華北日軍主力西進南下的道路。
東京。日軍大本營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更改總的戰略計劃:即以主力從北方席卷武漢,變更為以主力沿長江進攻武漢。
6月11日,日軍大本營作戰課的有末中佐等9人到南京,與華中派遣軍司令部進行商談,研究武漢作戰事宜。
6月20日,華中派遣軍派作戰主任參謀公平中佐去東京大本營聯係作戰問題。
和大本營聯係的結果,明確了漢口作戰的目標是攻占要地。徐州作戰時,作戰目標是消滅敵人?還是攻占要地?始終不明確就那樣稀裏糊塗進行了。再有,漢口作戰的主攻部隊為第十一軍,主攻方向為揚子江沿岸。作戰的發動日期考慮到政治、謀略,而確定為9月上旬。由於利用揚子江的漲潮期航行,在執行作戰上是一重要條件,所以不能再延期到9月上旬以後。
到了7月份,日本內閣召開會議,確定“從內部指導中國政權的大綱”。
為此,對於抗日思想泛濫的現狀,必須一麵以威力為後盾,打開局麵,一麵為提高國民經濟,收攬人心,恢複東方文化,確立指導精神,恩威並施,以促進漢民族的自發的合作。
日軍大本營參謀本部也於不久提出“以秋季作戰為中心的戰爭指導要點”。
即:河南省黃泛區以西的地方,概予放棄,為了占領武漢三鎮附近,預期北自武勝關、南迄嶽州附近構成一條持久戰線;在武漢以東的長江南岸,主旨限於控製沿江岸的各個要點。
8月22日,日軍大本營下達的關於攻占漢口的第188號命令和參謀總長下達的第250號指示中,把武漢會戰的戰略目的,明確為“攻占漢口附近地區”、“把蔣政權逐出中原”。
日本限於人力物力,迫切希望早日結束中日戰爭,從中國這塊巨大的泥潭裏撥出腳來,實現“和平”。當然,他們的和平是基於中國政府投降基礎上的。
在戰場上屢屢受重挫的蔣介石偏偏不投降,日軍隻有發動大規模的武漢會戰,再努一把力把蔣介石的精銳主力打掉,從而把蔣介石驅逐出中國這塊廣大的地盤。天皇在下令進攻武漢時,主要指出:“此次大戰所期待的是將蔣政權降為地方政權。”
7月4日,日軍大本營發布命令,新增設第十一軍,劃歸華中派遣軍總司令火田俊六大將指揮,軍司令官為岡村寧茨中將。
同時,華北方麵軍的第二軍,亦編入華中派遣軍。
這樣,在中國戰場,日軍華中派遣軍成為一股最強大的力量,人數眾多,裝備優良。
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火田俊六大將決心在武漢周圍、長江沿岸和中國軍隊展開大決戰!指揮日軍以長江為界,分為南北兩路展開攻勢。
江北,集結完畢的第二軍主力從合肥出發,向大別山北麓進攻。
江南,第十一軍主力從九江地區出發,重點沿長江南岸攻擊武漢。
航空團五百餘架飛機協同進攻。
海軍第三艦隊一百二十多艘戰艦,從長江水路進擊。
投入武漢大會戰的日軍陸、海、空軍約35萬兵力。同時大本營陸軍部為配合武漢作戰,向中國新增兵力四十餘萬,增撥作戰費用32.5億日元。
凶悍的日本侵略者已經緊鑼密鼓擺開了陣勢,武漢周圍戰雲密布,千年古城武漢將麵臨前所未有的大劫難!
日本天皇對火田俊六大將說,我在東京等待皇軍勝利的消息。
天皇的如意算盤會不會落空呢?
1938年7月17日上午,彭澤縣城附近。這一帶將是戰機待發的武漢會戰的兩軍最前沿中間地帶。大戰在即,四周一片寂靜,隻有盛夏悶死人的暑氣和噪人的蟬鳴。
有小火爐之稱的武漢,熱浪灼人。
一陣轟鳴聲由遠及近,一架輕型轟炸機在臨時機場緩緩降落。一行五名日本高級陸軍指揮官從飛機上下來。走在最前麵的佩中將軍銜,雪白的襯衫衣領翻在軍服外麵,已經給汗浸透,黑紅臉膛高高的顴骨,鼻梁上架了副黑邊玳瑁近視眼鏡,罩住了一雙大大的冷峻的雙眼,兩邊下墜的嘴角掩著一絲凶光,中等身材,雖已過壯年仍挺撥不頹,威而不羈,是一副軍人體形。這副嘴臉,倒是中國人眼中典型的日本鬼子形象。這就是剛剛到任第三天的日軍新編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