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鏖戰大別山(1 / 2)

國軍鏖戰大別山

第五戰區。大別山。

1938年7月,當武漢外圍愈戰愈烈的時候,李宗仁患病住院,白崇禧將軍臨危受命,接替他的老上司、老朋友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代司令長官職務。

在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中,白崇禧是最負盛名的人之一。

白崇禧似乎是個天才的軍事家。

抗戰爆發後,他畢竟沒親自指揮過打仗,如今李宗仁生病,給他帶來了機會。

7月17日,素有“小諸葛”之稱的這位白將軍冒著酷暑,風塵仆仆趕往大別山重鎮商城,在城北的祠堂裏設立了戰區指揮所。

大別山是日軍第二軍包圍武漢的必經之地,第五戰區責任重大。

盡管日軍氣勢洶洶,但白崇禧將軍並不驚慌。他似乎胸有成竹。

19日,白崇禧召集高級幕僚會議,在會上,他分析了雙方態勢,指出:“第五戰區應在大別山南北兩麓3個地區隘口阻敵竄入,或誘敵於對我有利地帶加以殲滅,以確保長江北岸。”

總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

7月底,白崇禧決定將指揮所移到湖北東部的宋埠,以求與長江南岸的第九戰區聯係更密切,更便利。

這時候,除長江沿線的戰事比較頻繁外,第五、九戰區的大部隊基本上沒和敵人遭遇,因此,在白崇禧的長官部周圍還聽不到槍炮聲,一切是那樣的寧靜。

白崇禧有充分的時間調整、部署部隊,他要求各軍:加緊整訓,深挖戰壕,儲備糧彈。

8月16日,白崇禧向各部隊發布作戰命令,將部隊分為左、中、右3個兵團,在排兵布陣上,“小諸葛”確確實實有一套。

在這期間,他常乘車去各部隊視察,聽取敵情,檢查情況,構築陣地,鼓舞士氣。

第五戰區右兵團李品仙部在黃梅、廣濟一帶與日軍第六師團展開激戰,黃梅、廣濟相繼失守,白崇禧大罵李品仙無能。

沿江一線打得熱鬧,所以白崇禧顯然更關注南部戰況。

8月25日,白崇禧雖注意到了日軍攻打大別山北麓的種種跡象,但他忽略了,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說:

日軍北岸主力仍在黃廣方麵……六安、商城迂回過遠,霍山則地險糧缺,六霍方麵不過支線作戰而已。

在這時,神機妙算的白崇禧犯了判斷上的錯誤。

“小諸葛”也有失算的時候。

日軍的主力其實在大別山北麓。

8月底,日軍第二軍主力部隊大舉沿大別山北麓進犯,左兵團孫連仲司令官在張自忠部隊被調至滿川一帶的情況下,率部與日軍惡戰,幸虧左兵團將士浴血殺敵,雖兵力不足,仍頑強地抵擋住了日軍的強大攻勢,挽回了因白崇禧判斷失誤造成的被動局麵。

左兵團為第五戰區打出了聲威,白崇禧緊繃著的臉才露出一絲笑容。

到了9月底,李宗仁病好後回第五戰區就任,白崇禧仍回大本營任副總參謀長。

第五戰區在白崇禧的指揮下,殲敵近10萬人,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負責大別山南麓的是第五戰區右兵團指揮官李品仙中將。

早在6月22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上將就斷定日本侵略軍攻打武漢隻有溯江西上一途,建議“充分采用內線作戰原則,迅速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先於太湖、廣濟間狹隘地帶將溯江西進之敵,聚而殲之,然後轉移兵力,各個擊破”,以便將孤軍突進的第六師團一舉全殲,重演一次台兒莊大捷。

李宗仁總是念念不忘台兒莊大捷。

後來得知江北日軍分四路攻打第五戰區防地,第五戰區免不了分頭抵禦,分散精力,而當時中國軍隊主力大都集中在第九戰區,第五戰區兵力遠不及徐州會戰後期雄厚,缺乏圍殲第六師團的充分實力。

盡管缺乏實力,第五戰區還是要打。右兵團指揮官李品仙決定在黃梅、廣濟地區抗擊日軍。

李品仙是廣西人,父親是清末秀才,他23歲那年考入保定軍校第一期學習,後來他在護法戰爭、護憲戰爭、北伐戰爭中屢立戰功。

李品仙是國民黨中仇共反共的積極分子,曾屠殺過不少共產黨人。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品仙寫過一首詩:海寇傾巢出,烽煙夜夢驚。平津既陷落,淞滬複侵爭。欲雪千秋恨,當思七尺輕。時乎不我待,奮臂事長征。表明了他的抗日決心。他率部參加了上海保衛戰,1938年初,他在津浦路南段正麵戰場,以防禦戰拖住了北上的日軍,延緩了日軍南北對進會攻徐州的計劃,從而為李宗仁取得台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

李品仙屢戰日寇,也可算做抗日名將了。

“欲雪千秋恨,當思七尺輕”的李品仙中將,在武漢會戰開始後,七尺之軀倒真是差一點交待了。

那是6月底7月初,他到駐在商城的第五戰區司令部參加軍事會議,會上,他被蔣介石和代司令長官白崇禧任命為右兵團指揮官、第四兵團司令,激動得不行。以他的資曆,在國民黨將領中算是提拔得慢的,他早就有一肚子火,此番被提升,新官上任,他決心打幾個漂亮仗,露兩手給蔣介石瞧瞧,他李品仙決不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