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一封信(2 / 2)

大會開始後,毛澤東因故未到會,但給大會發來了電報:

……當此抗戰周年,全國上下精誠團結,再接再勵,誓驅強冠,而敵人進攻,亦正有加無減之際,國民參政會恰於此時開幕,國人同慶。

澤東備員一席,因齒病及瑣務羈身,未能親聆諸公參論宏議,就管見所及,凡有利於抗戰建國諸大端,已托其他同誌,並案詳陳,效其綿薄。

寇深禍亟,神州有陸沉之憂;民眾奮起,大難有轉旋之望。轉旋之術多端,竊謂以三言為最切,一曰,堅持抗戰;二曰,堅持統一戰線;三曰,堅持持久戰。誠能循序猛進,勿餒勿輟,則勝利屬我,決然無疑。值茲本會開幕之日,謹電馳陳,並向諸兄致民族革命敬禮!

毛澤東

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也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老子黨”的惡劣作風,尊稱共產黨人為有誌之士,並發表了對共產黨的宣言書,“禱祝”國共兩大黨和各黨各派團結禦侮,共赴國難。

不久,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成立,陳誠、周恩來分任正、副部長,主管政治宣傳的第三廳廳長由郭沫若擔任,三廳的人員大都是共產黨員,陳誠對三廳的工作給予了一定支持,郭沫若找陳誠要活動經費,陳誠開口就給了80萬,80萬元相當於一個軍的經費……

周恩來曾將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的基本精神向副總參謀長白崇禧介紹過,白崇禧將此精神摘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征得周恩來的同意,白崇禧向蔣介石進行了轉述,蔣介石非常感興趣,由軍委會通令全軍作為對日作戰的最高戰略方針。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在武漢印成了小冊子,發給長江方麵和戰場的國民黨軍隊,一些部隊還自由選擇《論持久戰》為政治教材,組織官兵學習、領會。

1938年9月底,周恩來從延安飛抵武漢,風塵仆仆去見蔣介石,將毛澤東的一封親筆信,交給了蔣介石。

雄才大略的毛澤東寫道:

介石先生惠鑒:

恩來諸同誌回延安稱述先生盛德,欽佩無餘。先生指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凡我國人無不崇仰。十五個月之抗戰,愈挫愈奮,再接再勵,雖頑寇尚未消其凶鋒,然勝利之始基,業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無窮。此次,敝黨中央六次全會,一致認為抗戰形勢有漸漸進入一新階段之趨勢。此階段之特點,將使一方麵更加困難;然又一方麵必更加進步,而其任務在於團結全民,鞏固與擴大抗日陣線,堅持持久戰爭,動員新生力量,克服困難,準備反攻。在此過程中,敵人必利用歐洲事變與吾國弱點,策動各種不利於全國統一團結之破壞陰謀。因此,同人認為此時期中之統一團結,比任何時期為重要。唯一領導之下,嚴防與擊破敵人之破壞陰謀,清洗國人之悲觀情緒,提高民族覺悟及勝利信心,並施行新階段中的戰時政策,方能達到停止敵人之進攻,準備我之反攻之目的。因武漢緊張,故欲恩來同誌不待會議完華,即行返漢,晉謁先生,商承一切,未盡之意,慨托恩來麵陳。此時此際,國共兩黨,休戚與共,亦即長期戰爭與長期團結之重要關頭。澤東堅決相信,國共兩黨必能於長期的艱苦奮鬥中,克服困難,準備力量,實行反攻,驅逐頑寇,而使自己雄立於東亞。此物此誌,知先生必有同心也。敬祝健康!

並致

民族革命之禮

毛澤東謹啟

民國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毛澤東寫給蔣介石的這封熱情洋溢的親筆信,對於武漢大會戰,國民政府內意見不一,汪精衛等主和派甚囂塵上,處境並不妙的蔣介石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信任和支持。

看完毛澤東的親筆信,蔣介石為他這個老對手的坦蕩襟懷所感動,他高興得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