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抗日積極奮戰(1 / 2)

為抗日積極奮戰

1938年1月15日。湖南湘潭七裏鋪營地。

幾十天前剛開辟的這個營地,地處湘潭東安縣的一片丘陵地帶。它既靠近交通要道,又遠離著中日兩軍相搏的戰場。營地周圍的山崗綿延起伏,覆蓋著大片大片斑斕的植被,很適合裝甲部隊的演練和隱蔽。隻有走近看,才能發現大地上已被反複輾壓出無數道深深淺淺的坦克履帶的印跡。

為迎接一場莊嚴的儀式,隻幾天功夫,一塊剛平整出來的巨大的操場便赫然出現在山窪中的一片最顯眼的地方。當地老百姓隻是憑借著隆隆響起的馬達聲和在行進中卷起滾滾煙塵的鐵甲戰車這樣一些外在的模糊印象,漸漸推斷出駐紮在這裏的,一定是支不同尋常的部隊。

這裏的一切確實可以用“不同尋常”來概括:不同尋常的軍銜,不同尋常的裝備,不同尋常的操練,不同尋常的士氣,外加這一係列的“不同尋常”,偏偏又是出現在不同尋常的時候。

不過,由這無數個“不同尋常”所組成的謎,馬上就要隨著那場儀式的揭幕,而真相大白了。

此時操場上旗幟密布,戰陣整肅,一排排嶄新的坦克、裝甲車和載重卡車虎踞龍盤地停放在場地四周。這全是向歐美各國新購進的武器,其中有蘇聯九噸半戰車八十餘輛、德國造朋斯柴油卡車一百餘輛、美國造福特卡車四百餘輛、美國造哈雷兩輪、三輪摩托車四十餘輛。

這種規模,這般氣勢,在中國軍隊中,是絕無僅有的。

操場上,像森林般地聚結著兩萬官兵,他們一律佩戴著簇新的“克羅米”領花,所有人的臉色都繃得緊緊的,目光裏飽含著鋼鐵的冷峻和岩石的剛毅。雖然呼嘯的寒風像刀子一樣地從臉上刮過,站久了的雙腿,已凍得像兩根毫無知覺的木樁,但官兵們紋絲不動,如同一大片塑在那兒的水泥墩子。

上午10時,當34歲的杜聿明以少將師長的名義,引領著少將副師長邱清泉、少將參謀長廖耀湘和人高馬大的蘇聯軍事專家,氣宇軒昂地登上臨時搭起的主席台,然後向著中國的蒼天和台下兩萬官兵振臂一呼的時候,在寒風中佇立已久的壯士們,同時聽見從他們年輕師長的喉嚨裏喊出的,不僅有火的聲音,而且還有血的聲音:

“弟兄們,天降大任於斯人,我鋼鐵的戰無不勝的第二百師,從今天開始,光榮誕生了!”

台下歡聲震動,旌旗漫卷。兩萬官兵的壯喝,兩萬官兵同時舉起的鐵拳,驀然抬起了一個巨浪滔天的海洋。

杜聿明和他的官兵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這驚天動地的喧騰裏。“弟兄們,請回過頭去看看我們的那些坦克,那些裝甲車,那些最新式的卡車和摩托車吧,這在我們偌大的中國,是獨一無二和絕無僅有的!”

說到第二百師這個在中國軍隊中新建立起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杜聿明心潮澎湃,慷慨係之,繼續大聲喊道:“因此作為第二百師的將士,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記住,組建我們這樣一支部隊,決不是為了裝潢門麵、壯壯聲威的,而是為了肩負起中國抗戰的希望和未來,最終把凶惡的日本強盜趕出我們這片土地。隻因為交給我們手中的這些坦克,這些裝甲車,這些卡車和摩托車,它們的每一塊鋼板,每一顆螺絲釘,都是用中國人民的血汗,和我們前仆後繼的將士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第二百師的創立,實在來之不易,想起它所走過的路程和它終於有了兵強馬壯的今天,杜聿明的眼裏不知不覺湧出了大滴大滴晶瑩的淚水。但他有一句話始終沒有說出來,這便是委員長對他的情有獨鍾。

蔣介石早有建立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的夙願。但中國畢竟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綜合國力和現有的技術能力,決定著它無法在短短兩三年中改變軍隊的實力。

1937年7月,中日戰爭全麵爆發,中國現有的50個調整師,憑借著手中相當落後的兵器與日軍作戰。結果使得用飛機、大炮和坦克武裝起來的日軍長驅直入,很快占領了中國的半壁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