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軍勉為其難(2 / 2)

但有白崇禧威嚴地站在身後,他卻不敢不賣力。

夏威對敵人登陸地點的判斷,是建立在電白、水東等地平坦開闊、登陸容易之上。欽縣和防城地區,環境惡劣,不大利於大型船隻停靠和大部隊行動,而且欽縣至南寧、靈山至橫縣的兩條道路破壞較大,沿路挖有既設工事;再就是,沿途地形險惡,複有十萬大山之障礙。北海登陸雖然要容易些,但同樣要麵臨南寧至欽縣、靈山至橫縣兩條已被破壞的道路和沿途既設工事的攔阻,很難向南寧推進。最後夏威得出結論,日軍從電白、水東登陸的公算較大,而從北海、欽縣、防城登陸的公算較小。

情況報到桂林行營,白崇禧思忖良久,覺得夏威的判斷不無道理。白崇禧甚至認為,日軍要從桂南沿海大規模登陸,這幾乎可以說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的桂係第十六集團軍有兩個軍的兵力部署在桂南沿海,並且挖掘了一道道防禦工事,他們完全能做到把登陸敵人消滅在離開戰艦、躍上灘頭的一刹那。再說,從欽縣到南寧和從靈山到橫縣的兩條公路,已按照他本人的旨意給破壞了。最後白崇禧認為,日軍對桂南的作戰,充其量是采取限定目標攻擊之趨勢。

經白崇禧批準的桂林行營關於桂南作戰的指導方案,設想了敵人的多處登陸點,也考慮了未來有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利形勢,但壓根也沒有想到敵人將會占領南寧,更未想到雙方將會在南寧以北的昆侖關進行垂死爭奪。何況它對日軍登陸點的估計和布防,又完全建立在第十六集團軍的單方判斷上。

錯誤的軍事判斷,必然帶來錯誤的軍事指揮,最終又勢必付出血的代價。

日軍偷襲桂南的戰車已經啟動,可這時候白崇禧將軍卻一點也未察覺。他此刻的興致,甚至還格外的好。

白崇禧當然也有理由怡然自得。在剛剛結束的由他親自指揮的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因為動用了他製定的機動靈活的破敵戰術。殲滅了由岡村寧次率領的第十一軍大量有生力量,最終迫使岡村寧次無功而返。

“諸位,我要榮幸地告訴大家,第一次長沙會戰,我們取得了空前的勝利。”會議一開始,白崇禧就相當自信說:“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後,軍事委員會判斷日軍可能增兵再進攻長沙,在短期內不致於進攻桂南。”

說完這席話後,白崇禧有意停頓下來,環顧四周。但他感到非常遺憾,在場的人,包括第十六集團軍司令官夏威,竟然沒有一個人對他剛才的話提出疑問。

白崇禧忽然有股淡淡的失落感。大家都同我一樣,認為桂南暫時平安無事嗎?他忽然這樣想。或許是的,他接著又想,這廣西畢竟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又是自己經營過多年的地盤。我對它,確實可以說了如指掌。因而,如果我不對軍委會的決定提出懷疑,那還有誰能提出不同意見呢?

想到這,白崇禧的心裏掠出一絲欣慰,於是繼續說下去:“為使我軍今後作戰有利,軍委會乃決定將整訓部隊主力撥歸第二、三、五、九各戰區,準備於11月下旬及12月上旬,全麵向日軍發動冬季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