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眼前世界文化的趨向(1 / 3)

眼前世界文化的趨向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發表出來的是“眼前文化的趨向”,後來我想了想恐怕要把題目修改幾個字,這題目叫做“眼前世界文化的趨向”。“眼前世界文化的趨向”,有它的自然趨向。也有他理想的方向。依著自然趨向,世界文化,在我們看起來,漸漸朝混合統一的方向,但這統一混合自然的趨向當中,也可以看出共同理想的目標。現在我先談談自然的統一趨向:

自從輪船與貨車出來之後,世界上的距離一天天的縮短,地球一天天縮小,人類一天天接近。七十年前,有一部小說叫做“八十天環遊全世界”,這還是一種理想。諸位還記得,今年六月裏,十九位美國報界領袖,坐了一支新造飛機,六月十七日從紐約起飛,饒了全球一周,六月三十日飛回紐約,在路共計十三天,飛了兩萬一千四百二十四英裏,而在飛行的時間不過一百鍾點,等於四天零幾點鍾。更重要的,是傳播消息,傳播新聞,傳播語言文字,傳播思想工具。電報的發明是第一步,海底電線的成功是第二步,電話的發明是第三步,無線電報與無限電話的成功是第四步。

有了無線電報無線電話,高山也擋不住消息,大海也隔不斷新聞,戰爭炮火也截不斷消息的流通。我們從前看過封神榜小說,諸位總記得“千裏眼,順風耳”的故事。現在北平可以和南京通電話,上海可以同紐約通電話。人同人可以隔著太平洋談話談天,可以和六大洲通電報,人類的交通已遠超過小說裏麵的“千裏眼,順風耳”的神話世界了!人類進不到了這個地步,文化的接觸,文化的交換,文化的打通混合,就更有機會了,就更有可能了。

所以我們說,一百四十年的輪船,一百二十年的火車,一百年的電報,五十年的汽車,四十年的飛機,三十年的無線電報,——這些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區區一百年之內,把地麵更縮小,把種種自然的阻隔物都打破了,使各地的貨物可以流通,使東西南北的人可以往來交通,使各色各樣的風俗習慣,信仰思想,都可以彼此接觸,彼此了解,彼此交換。這一百多年,民族交通,文化交流的結果,已經漸漸的造成了一種混同的世界文化。

以我們中國來說;無論在都市,在鄉村,都免不了這個世界文化的影響。電燈,電話,自來水,公路上的汽車,鐵路上的火車,電報,無線電廣播,電影,空中飛來飛去的飛機,這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用說了。紙煙卷裏的煙草,機器織的布,機器織的毛巾,計算時間的鍾表,也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於我們人人家裏自己園地的大豆,老玉米。也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大豆是中國的土產,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有用的一種植物了。老玉米是美洲的土產,在四五百年當中,傳遍了全世界,久已成為全世界公用品,很少人知道他是從北美來的。

反過來看,在世界別的角落裏,在歐洲美洲的都市與鄉村裏,我們也可以隨地看見許多中國的東西變成了世界文化一部分。中國的瓷器,中國的銅器,中國畫,中國雕刻,中國刻絲,中國刺繡,是隨地可以看見的。茶業是中國去的,橘子,菊花是中國去的,桐油是全世界工業必不可少的。中國春天最早開的迎春花,現在已成了西方都市與鄉村最常見的花了。西方女人最喜歡的白茶花,梔子花,都是中國去的。西方家園裏,公園裏,我們常看見的藤蘿花,芍藥花,丁香花,玉蘭花,也都是中國去的。

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通,都是自由挑選的,這裏麵有一個大原則,就是“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翻成白話是“我要什麼,我挑什麼來,他要什麼,他挑什麼去”。老玉米現在傳遍世界,難道是洋槍大炮逼我們種的麼。桐油,茶業傳遍了世界,也不是洋槍大炮來搶去的。小的小到一朵花一個豆,大的大到經濟政治學術思想都逃不了這個文化自由選擇,自由流通的大趨向。三四百年的世界交通,使各色各樣的文化有個互相接近的機會。互相接近了,才可以互相認識,互相了解,才可以自由挑選,自由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