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央軍委組織強大導演部(1 / 1)

第2章 中央軍委組織強大導演部

為了搞好這次軍事演習,中央軍委首先組織了一個陣容強大的導演部,由葉劍英元帥擔任演習總導演,粟裕、陳賡、沈陽軍區司令員鄧華、蕭克等人擔任副總導演……並成立相應的軍兵種導演機構。

遼東半島軍事演習是建國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軍事演習。參加遼東軍事演習的陸軍主力是沈陽軍區的第三兵團,包括第三十八、三十九、六十四軍。

這些部隊不僅在朝鮮同美軍交過手,參加過朝鮮反登陸作戰準備,而且回國後在諸兵種合成作戰訓練方麵,成績也非常出色。

參加演習的部隊共有4.8萬餘人,飛機262架,艦艇65艘,坦克和自行火炮1000餘輛……這麼多的現代化武器,讓在場的中央領導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們看到日益強大的中國部隊。

這次演習設想敵人“藍軍”在瀕臨中國的西太平洋重要地區、港口、機場集結了陸、海、空軍重兵集團,準備同時向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實施大規模聯合登陸戰役,而以遼東半島為主要登陸突擊方向。

“藍軍”目的是攻占戰役登陸場,奪取中國渤海沿岸重要港口,開辟陸上戰線,進而向北京方向進攻。

麵對“入侵者”,“紅軍”一個集團軍,在海、空軍協同下,擔任遼東半島主要方向上的海岸防禦任務。

“紅軍”集團軍首長司令部按照組織戰役的工作程序,主要演練快速戰役準備、組織兵力火力,抗擊“藍軍”登陸兵上陸,實施反突擊和配合方麵軍第二梯隊反突擊、集團軍第二梯隊和預備隊向主要方向機動等內容。

在如何設置打擊“藍軍”的最佳時機時上,導演指揮部與指導演習的蘇軍專家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蘇聯軍事專家說:“抗登陸戰役要針對登陸戰役的集中、上船、航渡、展開、換乘、上陸各個階段,對敵人實施一係列打擊。”

葉劍英則說:“根據我軍海、空軍力量情況,不可能在各個階段都實施打擊。”

後來,根據蘇聯專家經驗和解放軍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在“敵人”航渡中途進行強大火力打擊的“半渡擊”和在“敵人”剛剛登陸時的“背水擊”。

此刻,在軍演指揮室裏,既不是“紅軍”指揮部,也不是“藍軍”司令部。在這個寬敞的大廳裏,牆上掛滿了顯示紅、藍兩軍作戰的地圖。一個大沙盤上,有褐色的半島、藍色的海洋,擺上了各式各樣的兵棋,參謀人員緊張地處置著各種情況。

這次演習是一次對現代核化條件下作戰和訓練經驗的探索,是用形象的方法來訓練指揮員和部隊的形式。演習的成功與失敗,導演部起著關鍵的作用。

組織指導好這次演習,要求導演部的導演們不僅要熟悉“紅軍”的情況,更要對“藍軍”的作戰思想、作戰理論、行動方式、作戰手段和特點了如指掌。還必須對未來戰爭和各種可能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對諸軍兵種運用自如。

盡管這些總導演們曾在曆次戰爭中指揮過若幹重大戰役、具有豐富的戰爭經驗和軍事理論素質,但是,他們仍對演習的方方麵麵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和研究。

在葉劍英主持下,導演部多次進入演習地進行勘察,在演習前長達3個多月的準備階段中,進行了方案編寫,場地準備,調理人員和演習部隊的訓練,還組織進行各項物資保障。

為使演習順利進行,導演部對演習立案進行了10餘次的研究。當時,導演部既當“紅軍”,又當“藍軍”在圖上和沙盤上進行了反複預演。

經過認真準備,由葉劍英導演的一幕生動逼真的戰爭活劇,即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馬上就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