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穿山半島軍事演習 第7章 東海艦隊司令傳達演習命令(1 / 1)

第二卷 穿山半島軍事演習 第7章 東海艦隊司令傳達演習命令

陶勇傳達演習作戰會議的決定:“演習的指揮由南京軍區領導,陸軍第二十軍負責具體組織實施。”

在場的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不禁大叫:“海軍打得好!”

葉劍英說:“我軍有登陸金門失敗的教訓,有登陸一江山島成功的經驗,既要總結過去,又要有新的發展。”

1959年5月23日至24日,南京軍區根據中央軍委戰略方針,在浙江杭州灣穿山半島地區組織了加強步兵師渡海登陸對壘地域之敵進攻實兵實彈示範性演習。

這次演習是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由陸、海、空軍聯合實施的。參加演習的部隊有1個軍部、1個師另2個步兵團、11個炮兵營、海軍東海艦隊的艦艇部隊和空軍航空兵部隊等39個建製單位,共2.3萬餘人。

主要參展兵器有:艦艇265艘、飛機114架、火炮271門、坦克22輛。

演習指揮部以參加演習的陸軍軍部為主包括海軍和空軍指揮人員,負責演習的組織和領導,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擔任演習總指揮。葉劍英元帥和三總部、各大軍區、各軍兵種、軍事院校及蘇聯軍事專家1466人參觀了演習。

在此前的1959年3月初,東海艦隊陶勇司令員到南京軍區參加作戰會議後回到上海,分別向艦隊領導和機關各部門負責人傳達了會議精神。

陶勇司令員說:

軍委、總部決定在舟山地區穿山半島舉行一次陸海空軍登陸戰役演習。這次演習,是以解放金門為背景,以檢驗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的訓練水平和渡海登陸作戰能力為目的,研究解決針對金門防禦特點在渡海登陸作戰中的組織指揮和一係列戰術、技術問題,以便三軍統一思想和統一認識。

陶勇指出,演習的指導思想是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指針,以保證陸軍登上敵島為中心,海軍兵力全力以赴。演習性質屬於示範性、考核性、真槍實彈的近岸渡海登陸實兵演習。

陶勇傳達演習作戰會議的決定:

演習的指揮由南京軍區領導,陸軍第二十軍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海軍直接協同陸軍登陸作戰的兵力和戰役側翼的海上掩護,由東海艦隊派出前指(海軍演習指揮所)統一指揮。

艦隊黨委要求所屬機關和部隊全力以赴,千方百計完成好參演任務。同時向海軍報告,要求把海軍僅有的4艘驅逐艦調到東海參演,以顯示海軍的力量。海軍立即批準了這一請求。

3月4日,東海艦隊黨委發出了關於東海艦隊輸送加強步兵師渡海登陸演習問題的指示,對參加演習的兵力及各部隊擔負的任務和集結、訓練的時間、地點等作了具體規定;決定並公布了艦隊演習指揮所及黨委的組成;要求各部隊認真搞好演習,搞好和陸軍的團結,在參加演習的同時不放鬆護漁、護航及遂行日常戰鬥勤務活動。

當時,東海艦隊副參謀長王清川,擔任海軍演習指揮所指揮員,東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柴啟垠任政治委員,舟山基地副司令員胡綿第任副指揮員兼參謀長,舟山基地政治部副主任韓成林為政治部主任。並組成以柴啟垠為書記的演習指揮所臨時黨委。

當時,大陸已全部解放,還有金門、馬祖、澎湖、台灣等海島有待解放。敵人如果進犯,首先要從海上來;要解放金、馬、澎、台必定要渡海。因此,海上作戰,特別是近海作戰,很自然地成為我軍當時戰備訓練中的一個主要課題。

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又是我軍最缺乏經驗、最難解決的問題,所以要通過實兵演習把三軍聯合登陸戰中的問題逐步求得解決,以便積累知識和經驗,提高訓練和戰備水平,提高部隊的實際作戰能力。

這次演習主要是為了探討和提高陸海空三軍的海上協同作戰能力。整個演習在近似實戰的條件下,從裝載起航、強渡海峽、突擊上陸、抗擊反衝擊,到圍殲核心陣地的“藍軍”,一直以實兵實彈晝夜連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