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演習指揮所組織戰前訓練(1 / 2)

第8章 演習指揮所組織戰前訓練

1959年,在穿山半島進行的這次演習規模大,海軍參加演習的兵力多,艦艇類型複雜,而且準備時間短,隻有50天,加之演習部隊還要擔負繁重的日常護漁、護航任務,以及氣象條件經常變化的限製,實際演習準備時間隻有20天。

海軍演習指揮所指揮員王清川當時深感責任重大,困難不少,但是由於東海艦隊黨委、首長和司、政、後機關以及舟山基地全力以赴,大力支持,使他增強了信心。

特別是演習部隊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揚軍事民主,調動了廣大幹部戰士的積極性,為順利地完成演習任務提供了保證。

演習指揮所於1959年4月1日組成,開始設在舟山定海,組織領導參演部隊製訂計劃,進行戰前訓練。正式演習前一天,演指轉移至金塘。

4月10日前各參演部隊在指定地點集結完畢,並進行單兵訓練,11日開始海軍諸兵種合練。

4月下旬進行陸海空三軍合同訓練。

由於當時海軍部隊對登陸作戰缺乏實戰經驗,很不熟悉,為了統一渡海登陸作戰的戰術思想,部隊於4月17日至19日,以3天時間在舟山組織了一次集訓,大隊以上幹部參加,由王清川講登陸作戰理論課。

演習前,訓練的中心環節是在單兵訓練和海軍各兵種合練的基礎上,進行陸、海、空軍合同訓練。

當時,各軍種對渡海登陸作戰都比較陌生。在協同渡海登陸作戰中會遇到一些什麼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都必須從敵我雙方實際情況和環境條件出發,做出預案,反複演練,做到配合默契,協同密切。

為此,司令部花費了很大精力,掌握了大量敵情資料,經過同陸軍多次協調,反複試驗,下達了戰鬥文書。

為了便於演習的組織計劃、三軍協同動作和統一指揮,必須將演習劃分為若幹階段。

通過實兵演練的檢驗和協商,司令部一致認為劃分為四個階段比較合理。

第一,組織準備階段:進一步查明敵情,擬製登陸作戰計劃,籌集和編組登陸器材,組織三軍戰前訓練,特別是三軍合練,進行使用各種登陸輸送工具和戰場準備、圍困封鎖敵人、破除敵人副防禦障礙、預先火力準備等訓練。

第二,集結上船裝載階段:按照計劃組織兵力集結和上船裝載,組織可靠的空中掩護和海上警戒、掩護,繼續進行預先火力準備。

第三,強渡海峽和上陸階段:從空中、水麵和水下保障登陸航海的安全,對登陸地段和縱深進行直接火力支援、保障登陸兵上陸戰鬥和占領灘頭陣地,輸送後續梯隊上陸擴大陣地。

第四,縱深戰鬥階段:繼續從海上、空中掩護登陸兵的縱深戰鬥行動,以炮、空火力摧毀登陸兵前進方向的敵火力點、障礙和阻敵反衝擊、反突擊,組織物資彈藥的及時補給和後送傷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