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演習指揮所組織戰前訓練(2 / 2)

訓練中對各個階段的全部內容都進行了反複演練,海軍著重解決了陸海協同的問題。

在裝載階段,因為登陸器材種類繁多,載運量不同,航速不一,有的載人,有的載炮,每艘(隻、輛)上麵裝多少,怎樣裝,怎樣靠岸、登陸,登陸艦艇、車船的波次、航行的先後順序等等,都是和陸軍在一起經過反複演練,不斷改進,才定下來,並達到運用、配合熟練的。

破除障礙問題,是個比較複雜的戰術問題。

金門從海上、灘頭到縱深,配備多層防禦障礙,在主要方向上,距海岸3000米至5000米水中布設水雷柵,低潮線上布設“成功雷”,中潮線上設1至4列軌條等,高潮線上設鐵絲網、爆炸物等,而這些障礙物都是處在火力網的掩護下,很難接近。

這些障礙能否破除,是登陸戰鬥成敗的關鍵。

這次演習中使用工兵連乘操機舟實施敵前強行爆破,原計劃開辟12條通路。實際隻完成了開辟6條通路的任務。

實戰中在敵火力下破除障礙是更加困難的。因此,使用工兵敵前強行爆破的方法開辟登陸兵通路,隻能適用於破除殘存障礙和擴大通路的要求;而對雷、網柵、線障礙的基本破除,必須提前以強大的炮兵、航空火力給予根本性摧毀,甚至在必要時應組織專門的破除戰鬥,才能達到基本破除障礙的目的。

登陸工具編組,最初有的同誌從一般戰術原則著眼,主張快速登陸工具用於先頭,慢速登陸工具用於後續,認為這樣可以提高上陸速度,減少敵前運動時間。

通過演練實踐檢驗,否定了這種意見。因為金門和演習地區的條件是礁石多,航道狹窄,灘頭坡度小、泥灘長,如將噸位較大、速度較快的登陸艇用於先頭,噸位較小、速度較慢的履帶登陸車等用於後續,結果快慢登陸工具互相交叉,隊形密集,登陸兵涉水距離長,水深,運動困難,上陸速度反而更慢。且在敵火力下運動時間長,更易遭敵大量殺傷。

因此,在正式演習時,將慢速度的履帶登陸車與速度較快的登陸艇混合編組,慢的用於先頭波次,快的用於後續波次,先頭波次的登陸兵可以利用履帶登陸車的特性迅速通過涉水區和泥灘直接上岸,迅速占領灘頭陣地,掩護後續波次登陸,從而提高了登陸兵上陸速度。

在指揮關係上,演習指揮所沒有照搬外國軍隊登陸作戰的一般模式,而是從我軍的具體情況出發,在上船裝載和渡海中的指揮是以海軍為主、陸軍為輔;而登陸場水警區指揮是陸軍為主、海軍為輔。

演練中在上船時機、地點問題上,進行了白天、夜間和有設備、無設備港灣的試驗,為了達到戰術上的突然性,以營為單位,分散實施,夜間裝載。

還有渡海、登陸和縱深戰鬥中的艦炮火力掩護等等,都在演練中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並組織了藍軍進行海上打援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