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傳說1(3 / 3)

從此,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來,西方落下,人們重新過著光明幸福的日子。

直到如今,每天太陽升起以前,東方有顆亮晶晶的星星閃閃發光,那就是劉春變的,人們都叫它“啟明星”。太陽升起時,總是金光四射,彩霞萬道,那是因為金鳳凰張開翅膀托著太陽緣故。

人們為了紀念保叔尋回太陽的功績,就在寶石山頂造了一座玲瓏的寶塔,又在金鳳凰飛舞的地方造了一座六角小亭,那就是現在的“保叔塔”和“來鳳亭”。慧娘和鄉親們盼太陽時迭起的那座石台,因為在那裏能最早看見初升的太陽,所以就叫做“初陽台”。

鳳凰山

很久很久以前,在西湖南邊的一座山腳下麵,住著兄妹兩個,哥哥叫春生,妹妹叫秋姑。父母臨死時留給他們三畝租田,一間破草房。兄妹倆起五更落半夜地耕種著這塊田,總想多打點糧食。可是秋天穀子剛熟,財主就收租來了。交了租子,剩下的就不夠吃啦。沒辦法,兄妹倆隻好喝湯吃粥,苦挨苦熬地過日子。

有一年大年三十,有錢的財主家,滿桌擺的雞鴨魚肉。春生家呢,隻剩一小盅米啦。秋姑就煮了一碗稀粥,給哥哥吃。春生說:“我不餓,妹妹你喝了吧!”秋姑說:“我不餓,哥哥你喝吧!”兄妹倆你推我讓,誰也不肯喝。

這時候,鵝毛大雪漫天飛舞,北風呼啦啦地吼得怕人。風雪裏來了個求乞的老婆婆。她頭發斑白,衣衫襤褸,拄著一根拐杖,一步一顛地,邊走邊叫:“北風天哪,白雪地喲!善心的人啊,可憐可憐我老太婆吧!”這沙啞的聲音傳進了破草房,兄妹倆聽得清清楚楚。秋姑說:“哥哥,你聽多可憐哪!”春生說:“妹妹,我們叫她到裏麵來吧。”說著,急忙開門出去,把這陌生的老婆婆扶進屋子。秋姑忙著給她撣落身上的雪花,春生端起那碗推讓了半天的稀飯給她喝。

老婆婆在他們家宿了一夜。第二天,雪停了,天地晴了。她在起身告別,臨走時,老婆婆拿出一塊白綾送給秋姑,說:“姑娘,用你靈巧的雙手,把這塊白綾繡起來吧,幸福注定是給勤勞而善良的人的。”秋姑接過來一看,隻見那白綾上淡淡地描著一隻鳳凰。

於是,秋姑白天黑夜地繡著這幅白綾。她用紅色的絲線繡鳳頭,用黑色的絲線繡鳳眼,用金色的絲線繡鳳翼,用五彩的絲線繡鳳尾。繡呀繡的,繡花針刺破了她的手指,鮮血染在白綾上,她就在上麵繡起火紅的太陽和朵朵雲彩。她從立春繡到立夏,終於把鳳凰繡好了。

這幅鳳凰圖真美呀,那鳳凰仰著頭,朝著天上火紅的太陽,就像活的一樣。兄妹倆把它掛在屋子裏,越看越高興,越看越喜愛。晚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秋姑半夜醒來,見屋子裏一片金光,仔細一看,那鳳凰從圖上下來了。她就把哥哥叫醒,兄妹倆靜靜地看著。隻見鳳凰在屋子裏走了幾個圈子,又回到那幅白綾上去,金光也隨著消失了。

第二天早晨,秋姑起來掃地,在地上撿到一個金鳳蛋。兄妹倆就把它賣去,買了幾畝田和一頭黃牛。俗話說:“好事傳千裏。”這鳳凰圖的事像一陣風似地傳到了縣官的耳朵裏。縣官心想:這圖上的鳳凰能生金蛋,真是一件奇珍異寶,我一定要把它弄到手!於是,他就把春生傳來,說:“老爺抬舉你,願意出三百兩銀子買你的鳳凰圖。”

春生回答說:“鳳凰圖是我妹妹費了很多心血才繡成的,我們不賣!”

縣官聽了,臉一沉,把驚堂木一拍,說:“這分明是皇上的寶物,窮人家哪能繡得這等寶圖!”不由分說,就加了個“盜竊國寶”的罪名,把春生關進牢裏。一麵又命衙役到春生家去搶來了鳳凰圖。

鳳凰圖一到手,縣官真是得意極了。他左看右看,連飯也忘記吃,樂得嗬嗬大笑。這晚上,他坐在太師椅上,守候鳳凰下金蛋。到了深夜,突然,鳳凰圖射出了耀眼的光芒,照得滿屋子金光閃亮,那鳳凰果然從圖上下來了。他以為鳳凰要生蛋,忙蹲下身子去看,哪知鳳凰氣勢洶洶向他撲來,沒頭沒腦地亂啄,痛得他在地上亂滾亂喊:“來人哪!救命呀!”衙役們聞聲趕來,鳳凰早就“嘩”的一聲,衝出窗戶朝山上飛去了。衙役將縣官從地上扶起來,隻見他滿臉血,左眼也被啄瞎了。

縣官吃了這次虧,還不死心。他想:那姑娘既能繡出這幅鳳凰圖,定能再繡第二幅。於是,他就把秋姑傳去,對她說,如果能重繡一幅鳳凰圖,便把春生放出來。秋姑為了救出哥哥,就答應了。她從縣官那裏拿回那塊白綾,一針一針地繡了三個月,那絢麗的鳳凰又繡好了,可是,留下一對鳳眼沒有繡。她對縣官說,要先放了她哥哥,然後再給繡鳳眼。

縣官叫衙役把春生放出來。秋姑見了哥哥,便一針繡成了鳳眼。這鳳凰有了眼睛,就展翅飛了下來,馱著兄妹倆飛上山頂去不見了。

後來,人們就把這座山叫“鳳凰山”。

吳山第一泉

很早以前,杭州沒有一口井。那辰光,這一帶地方雨水非常調勻,家家戶戶都不缺用水。

不料有一年,天氣忽然變了:晴空萬裏無雲,接連幾個月不落一滴雨。曬得西湖水幹,田地裂縫,連人吃的水也難找到。官府怕百姓鬧事,便請來許多和尚道士,築壇做法事;又硬叫大家去叩頭跪拜。

那時,有個老頭兒也被趕來了;可是,他偏偏不肯下跪。當官的見了很生氣,就把他抓起來,安上“違抗官府”的罪名,要殺他的頭。老頭兒一點也不慌張,反而仰天大笑,說:

“我活了八十歲,死了不值什麼!可惜杭州人就不會有水吃啦,連你們也得一同渴死!如果給我三天時間,我一定能尋到水源。”

當官的聽老頭兒這麼講,心想:難道真有這等事!給他尋尋看也好:尋到了,一切作罷;尋不到,再殺他的頭也不遲。便答應了。

老頭兒回到家裏,把他五十歲的兒子叫來,說:“快去縛一頂竹轎來給我坐!”

“阿爸,阿爸,你坐轎子做啥呀?”

“我老啦,走不動了,坐上竹轎子,我要到外麵去尋水源!”

兒子把竹轎子縛好了。老頭兒拐進菜園,把他二十歲的孫子叫來,說:“快去拿兩根竹杠子來抬我走!”

“爺爺,爺爺,你要抬到哪裏去呀?”

“站得高,望得遠,你和你阿爸,抬我到城牆上去轉轉!”

孫子把竹杠子拿來了。

兒孫倆抬著老頭兒,在杭州城牆上麵繞圈子。一日繞三圈,三日繞九圈。繞呀繞呀,竹轎子繞了三日;看呀看呀,老頭兒看了九圈。他發現在城隍山腳下,有一股煙不像煙、霧不像霧的東西,不斷地往上冒,不斷地往上升,升到天上結成一朵白閃閃的雲朵兒,對他兒孫說:

“那白雲底下冒煙霧的地方就是龍脈呀,有一條龍在地底下呼氣呢。”

老頭兒找來許多人,在城隍山腳下挖井。挖呀挖呀,挖下去三丈三尺深,可是,井底下一滴水也沒有!當官的看看井裏幹幹的,不容分說,就把老頭兒殺了!

兒孫倆大哭了一場,把老頭兒的屍體埋了。孫子含著眼淚,攙扶他阿爸,仍舊爬到城牆上去繞圈子。繞呀繞呀,又繞了三日;看呀看呀,又看了九圈。他們看到城隍山腳下挖過井的地方,那股煙霧更濃了,天上那朵白閃閃的雲朵兒也更大了。阿爸指著雲朵兒,對他兒子說:

“那白雲底下冒煙霧的地方真是龍脈呢,你爺爺找地方沒有錯嘛!”

他們又找來許多人,在城隍山腳下挖過井的地方繼續往下挖。挖呀挖呀,又挖下去三丈三尺深,但是,井底下還是沒有一滴水!官府知道了這回事,就不問青紅皂白,把老頭兒的兒子也殺了。

孫子大哭了一場,把阿爸的屍體埋在爺爺的墳堆旁邊。剩下他獨個人,孤淒淒的,還是爬到城牆上去,跟爺爺和阿爸一樣繞圈子。繞呀繞呀,再繞了三日;看呀看呀,再看了九圈。他看到地下那股煙霧越冒越濃,天上那朵白閃閃的雲朵兒也越結越大了。孫子指著雲朵兒,對自己說:“那白雲底下冒煙霧的地方一定是龍脈,爺爺、阿爸,你們死得好冤枉啊!”

他再去找來許多人,仍舊在城隍山腳下那挖過井的老地方,接連往下挖。挖呀挖呀,再挖下三丈三尺深,挖到下麵全是鼓鼓突突的岩石,再也挖不動了。

孫子在九丈九尺深的井底下,東摸摸是幹的,西摸摸是幹的,一摸摸著一塊圓鼓鼓的大岩石,像是龍的眼睛。他把心一橫,大聲喊道:

“龍呀,龍呀,你為啥不睜眼哪!天上不下雨,地下不放水,你叫大家怎麼過日子,今天我跟你拚啦!”就一頭向圓鼓鼓的岩石撞過去。隻聽“轟隆”一聲巨響,岩石裂開一條縫,縫裏汩汩地冒出水來,一會兒,就把九丈九尺深的水井灌得滿滿的。

清洌洌的井水,把孫子托上井口;可是,他已經死了。老百姓大哭了一場,把孫子的屍體埋在他爺爺和阿爸的墳旁。

自從有了這口水井,人們就不愁沒有水吃了。後來,大家照樣到處去挖井,漸漸地,杭州的水井就越挖越多。不過後來挖出的水井,總沒有比最早挖的那口更大、更深的。因此,人們就把它叫做“吳山第一泉”,還把城隍山腳下的那條巷叫做“大井巷”。

妹姊鬆

泰安山前某村是程家大戶。這村有一個財主叫程大山。這程大山家中巨富;萬貫家產,地有千頃,瓦舍百間。他欺男霸女,搜刮民財,蕎麥皮裏也要擠出油來。臨近的百姓都吃盡他的苦頭,背後不叫他程大山,送他綽號叫“程霸天”。

這程霸天家中常年有幾個長工給他做活,其中有一個是他房分不太遠的叔。因為這個叔為人忠厚老實,從不得罪人,因此人們送他綽號叫“程老實”。

這程老實年近花甲,早年喪妻,沒有兒子,身邊隻有兩個閨女,大的十七八歲、二的十五六歲。這兩個閨女心靈手巧,十分賢慧,很會操持家務。各種活她們一學就會,女工針線十分精巧,紡線織布,樣樣皆通,而且長得品貌端正,如同天仙。

程霸天聽說程老實有這麼好的兩個閨女,就想出了壞主意。這一天他叫來程老實。滿臉帶著奸笑說:“大叔,我看你這麼大年紀了,就別幹活了,給我當個管家,該享清福了。”程老實信以為真,心想,還是我這侄子,到底是一個姓走得近,想得周到。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程霸天接著說:“不過你要想享福,得把你兩個閨女都嫁過來,跟我當媳婦。我老婆老了,家裏的事由你閨女說了算。你給我當管家是我老丈人,這樣又是親戚,給我管家我放心,找別人我還不放心呢。”

程老實沒等程霸天說完,氣得當時就昏了過去。其他幾個長工一陣忙亂,總算是把程老實搓巴好,緩過氣來,程霸天又指著程老實說:“你不要弄那個樣嚇唬我!不論你閨女願意不願意,叫她倆準備好,反正得跟我當媳婦,今天晚上就用花轎抬去!”

程老實回到家裏,見了兩個閨女,兩眼淚汪汪地泣不成聲。他兩個閨女再三問他:“爹,究竟出了什麼事?你哭什麼?”程老實就是不好開口。最後不說不行了,隻得把事情告訴了兩個女兒。兩個女兒一聽,這真是晴天劈靂,一看年邁的父親這樣傷心,隻好安慰她爹說:“爹,你別難過!程霸天再闊,俺姊妹倆也不嫁給他,咱不能落這個罵名,俺姊妹倆出家到北山頂閑雲庵當尼姑去,天下再惡的惡霸也沒有搶尼姑的。”

程老實聽了說:“閨女說的對,眼下沒有比當尼姑再好的辦法了。北山閑雲庵有個老尼姑,姓王,因為沒有出家的,正愁收不到徒弟。她那裏香火又旺,她早就給我說,要有願意出家的好姑娘,介紹上她那裏去。她這樣信得過我,我把兩個親閨女送去,她還能不收嗎?”爺三商量好了,程老實當晚就領著兩個閨女上北山去了。來到閑雲庵,大門已關上了。程老實“嘣嘣”砸門,裏麵沒有動靜,程老實就喊了:“王師傅開門。我是程老實,不是什麼歹人,你不要害怕。”兩個閨女也在門外喊。老尼姑一聽聲音,知道真不是壞人,這才來開大門,問道:“程善主,黑天半夜你來有何事?”程老實一見老尼姑就說:“王師傅,先謝謝你的大恩大德!我給你送來兩個徒弟。”接著程老實就把為什麼來的事前前後後地說了一遍。

老尼姑很高興。轉念一想,又說:“要是程霸天上這兒來搶人怎麼辦?”程老實說:“王師傅放心,惡霸再霸道沒有搶尼姑的。你趕快把姊妹倆打扮一下,剪了發,換上衣裳,就是程霸天來到,一看出家了,就不會再搶了。”老尼姑立即把這姊妹倆打扮起來。

再說,程霸天聽說程老實領著閨女到閑雲庵去了,就抬著花轎攆來了。狗腿子砸開了庵院大門,程霸天一看這姊妹倆都是尼姑打扮,也不容分說連推帶架,把姊妹倆擁到轎裏就要走。程老實和王尼姑怎麼勸也無用。大閨女在轎裏就說:“我姊妹倆願意跟你,不過你得給俺一袋煙的工夫,我倆到裏麵換了衣裳再走。穿這一身衣裳,到家拜堂,別人見了,不有失你的體麵嗎?”程霸天一聽,說得有道理。就說:“行,快去換衣裳吧,反正也飛不了你倆。”這姊妹倆下了轎,來到庵院後門。後門外有個大山洞,懸崖峭壁,姊妹倆就一齊跳下去摔死了。

後來,就在這姊妹倆跳下去的地方長出兩棵鬆樹,不到一天就長成碗口粗,樹幹很高。人們說,這姊妹倆變成了兩棵鬆樹。直到現在還並肩站在那裏。

椿樹稱“王”的傳說

滕南流傳著這麼一首兒歌:“椿樹王來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來好解板,我長長來穿衣裳。”大年三十,孩子們就抱著椿樹唱這首歌。

漢高祖九世孫劉秀被王莽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眼看就要追上。劉秀跑到一棵大榆樹下,大喊三聲:“榆樹,榆樹,救我!救我”該著劉秀不死,話沒落音,那棵大榆樹“哢嚓”一聲,樹身裂開,“嘩啦”一下子,樹歪倒了,把劉秀蓋得嚴嚴實實。

王莽的兵眼見劉秀來到樹下,等追到,連個影子也沒有了。就又向前追去。等兵過去了,老樹又挺起了身。劉秀爬起身來,又榆樹說:“等我恢複漢家江山以後,一定給你披紅戴花,封你為樹中之王。”說完就逃往南陽去了。

後來,劉秀打敗王莽又恢複了漢朝,當了皇帝。

一天,劉秀想起榆樹救他的事,就命太子帶上彩紅、金花,去封那棵樹為王。太子來到那裏,看到了挨排溜站著榆樹、椿樹和柳樹。他看著榆樹裂紋炸絲,窟窟窿窿、歪歪巴巴,不成體統,怎麼能為樹王?再看柳樹,柳樹樹頭大,樹身不挺拔,也不配當王。再看椿樹,椿樹高插入雲,直直挺挺,很有點氣派。太子覺著它當王還差不多,就高聲對椿樹說:“我奉父王之命,封你為樹中之王。”叫隨從人員給椿樹披上彩紅,戴上金花。完了,太子帶領人馬回去了。

這麼一來,榆樹氣得死去活來,樹心爛得更厲害啦。據說榆樹常常空心,就是這麼回事兒。再說柳樹,為這事天天低頭沉思,太子光看外表,不問實情,封椿樹不封榆樹,太不公平啦。從那兒,柳樹枝頭就一直向下垂著,再也抬不起頭來。

那天,張天師路過這裏,看了也生氣,指著椿樹罵:“你這個家夥,長相倒不孬,其實臭不可聞!”從那兒,椿樹就有了臭氣,可它受了皇封,總是高高在上,什麼樹也蓋不住它,還開金色的花,結金色的籽,連小孩都稱它“椿樹王”哩。

大霧梁上兩棵楓

在播陽鎮、地陽坪鄉和牙屯堡鄉交界的大霧梁上,有兩棵緊緊相挨的大楓樹。枝枝葉葉相互交錯覆蓋,像兩把大雨傘。每年穀雨前三天,侗族青年都身穿民族盛裝,三五成群,從四麵八方聚集到這裏,參加一年一度的大霧梁歌會。兩棵楓樹為臘漢(侗語,即姑娘之意)臘滅(侗語,即後生、小夥子之意)們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歇蔭場地。提起大霧梁上兩棵楓,老輩人還傳下來一段故事呢!

相傳很久以前,就在離大霧梁不遠的一個山寨裏,有個漂亮能幹的臘滅叫蘭妹,她的父親就是本寨寨佬。由於蘭妹人善心好,聰明賢慧,鄉親們都很喜歡她。方圓幾十裏,人人都誇她是“山窩裏的一隻金鳳凰”。

金鳳凰的翅膀豐滿了,就該出窩了。蘭妹滿十八歲了,就可以趕大霧梁了。這年三月初蘭妹早早準備了新衣裳、銀首飾,盼著歌會這一天的到來。四鄉的臘漢、臘滅們曉得了這個消息,大家都急著結識這隻“金鳳凰”呢。離大霧梁很遠的一個漢族村莊裏,有個二十歲的小夥子名叫玉哥。他家裏隻有一個老母。家境雖不寬裕,但玉哥勤勞肯幹,日子過得倒也滿意。玉哥長得一表人材,吹得一口好笛子,惹得許多姑娘偷偷地害了“單相思”。這年,他聽說蘭妹要趕大霧梁,就打定主意也上大霧梁見識一下這隻遠近聞名的“金鳳凰”。於是,他早早地做好了趕歌會的一切準備。

這一天終於到了。蘭妹穿著美麗的衣裙,戴著各種各樣的銀項圈、首飾,在一群臘滅有簇擁下,顯得更加嫵媚動人。梁上,青年們盡情地歡樂,表演了各種節目,接著就開始對歌了。臘漢們一個個爭著與蘭妹對歌,可是沒有一個比得上蘭妹的金嗓子。對歌稍歇的時候,臘漢群裏突然傳來悠揚明快的笛音,臘滅們的視線立即被吸引到了一個後生身上。隻見他侗裝打扮,容貌俊秀,笛子發出一個個美妙的音符,那麼清脆婉轉,那麼動人心弦!不用說,蘭妹的心也被深深地打動了。歌會快結束的時候,蘭妹結識了這吹笛的人——玉哥,他們互相換了“把憑”(侗語,即侗族姑娘後生定情之物):蘭妹把親手繡的一幅侗錦贈給了玉哥;玉哥把一支玉笛給了蘭妹。他們還商定:過了六月六,玉哥就上門來訂親。

玉哥回到家裏,把結交蘭妹的事情告訴母親,母親十分欣喜。為了給玉哥提親,娘就把事情稟報族公。族公聽說蘭妹是侗族姑娘,就連連搖頭,說:“族譜記載分明,漢侗不準通婚,如果誰敢違反族規,就是不孝子孫!”娘隻好回屋來,把族公的意見告訴了玉哥,勸玉哥另找同族的情人。誰知玉哥早已打定主意,寧可觸犯族規,也要娶回蘭妹,他不顧母親的勸阻,到了六月六就直奔侗寨來求親了。

再說蘭妹回到家裏,一心等著玉哥前來提親。不料過了四月八,舅舅家派人帶著優厚的彩禮來訂親了。寨佬見是舅家來結“姑表親”。二話不講就應允了。蘭妹聽見父親的話,就不顧禮節跑出堂屋來,當著舅家客人的麵拒絕嫁給舅表兄弟。這一來,氣走了客人,觸怒了父親。寨佬要強迫女兒接受這門親事,蘭妹卻抱定主意硬是不從。天長日久,寨佬終於弄清了蘭妹拒婚的原因,是愛上了一個漢族的後生。寨佬對女兒說:“祖輩有規矩,異族不能嫁娶。誰敢違背,就要按款論罪!”說完,他就把女兒關在房裏,不讓蘭妹與外人往來。

再說玉哥滿懷希望找上門上提親。寨佬聽說玉哥就是蘭妹意中的那個漢族後生,就蠻橫地不準玉哥進門。玉哥跪在門外苦苦哀求見蘭妹一麵,寨佬就是不答應。玉哥心裏知道哀求是無望的,他一個人悲憤地爬到大霧梁上。在與蘭尋換把憑的地方,他想到那天與蘭妹相處的幸福情景,內心裏感到萬分痛苦!他就這樣呆呆地站在梁上,眼睛緊緊地盯著蘭妹的家門……不曉得過了多少個日子,大霧梁上突然挺立著一棵楓樹,人們傳說那就是玉哥的化身。

八月中秋到了,舅家通知寨佬來迎娶蘭妹了,迎親的隊伍來到了寨門前,寨佬才把蘭妹放了出來。幾個月不見,蘭妹的樣子完全變了。她向舅家提出要求:一定要單獨上一趟大霧梁,否則就絕不進舅家門。舅家的人隻好答應了她的要求。蘭妹拖著虛弱的身子爬到了大霧梁上,一眼就看見了她與玉哥定情的地方,挺立著一棵大楓樹。她對著楓樹,悲淚如雨,最後她喊了一聲“玉哥”便一頭撞在樹幹上……年長月久,在玉哥變成的楓樹邊又緊挨著生起一棵楓樹,人們說那就是蘭妹呢。兩棵樹並列挺立,鬱鬱蔥蔥,自由生長。從那以後,人們走到這兩棵楓樹下麵,就要講起這個玉哥與蘭妹忠貞相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