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傳說2
甩淚山
在牙屯堡鄉境內,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從山那邊逶迤飄來,藍天之下,宛若一條閃光的銀鏈。這條河由五條小溪彙成,人們便稱它為“五通河”。河的上遊,有一座十分秀麗的小山,山上生長著蒼翠欲滴的鳳尾竹、芭蕉樹。晴日裏,偶爾一團白雲飄來,就像戴上白頭帕的侗家俊美少女。假若天要下雨,濃濃的大霧就會罩住山尖,山頓時使人感到神秘而壯觀。人們說:這霧是侗家臘滅肖女甩下的眼淚變的,侗家給它取了一個含痛惜別的名字,叫“甩淚山”。不知多少年,多少代了,“甩淚山”的傳說隨著五通河的水,流呀流,流傳開來……
古時,五通河邊有一口神塘,侗語叫“神寶”,“寶”就是塘的意思。神塘裏有一隻善良的花龍,侗家稱之為甜心龍。不管五通河水漲得有多高,可總是淹不了這口塘。水漲,塘坎就長高,水退,塘坎就跌下。塘坎邊有一戶人家,戶主叫肖倉海,聽說是從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朱寺巷遷來的。肖倉海的“買(侗話,即媳婦)”是當地外寨的侗家婦女,叫吞月英。夫妻倆在三十多歲的時候,生下一個女孩,人們叫她為肖氏女。肖女一落地就會笑。三天就會甜甜、脆脆地叫“呂媽(侗話,大媽之意)”。肖氏夫婦視她為掌上明珠。
燕子飛來又飛去了,芭蕉生了又摘了,一天天過去了,肖女也長大成人,出脫得漂漂亮亮。人說呀,五通河的秋波也沒有肖女的大眼亮,河邊的鳳尾竹也沒有肖女的身材美。村內村外彈著琵琶走村串寨的臘漢總是說,看肖女一眼,比喝三大碗苦酒還醉人,媒人把門坎都踩矮了,琵琶歌把窗紙都唱破了,可是肖女總是埋頭繡呀、織呀,從不和臘漢去摘野苞、去對嘎(侗話,即對歌)。在五通河下遊,“三省雄關”裏的守備老爺蜈蚣眼,打了多少次主意,肖女卻像那山坡上奇特的甜蕨藤一樣,從不肯攀纏大樹,寧願爬在地上,老遠老遠地延伸……
在距牙屯堡幾百裏路遠的貴州古州地方,有一個年輕、英武的後生,名叫悶龍。他夢見了漂亮的肖女,夢見了肖女住的地方。於是一夢鍾情,便拜托四處裏收破銅鑼做蘆笙簧片的劉師傅,帶去了求愛的禮物。這件事被神塘裏的花龍知道了,它用夢告訴肖女:蘆笙師傅將帶來你未來丈夫求愛的禮物。果然,過不了幾天,在楓樹尖上花喜鵲“嘰嘰喳喳”的報訊中,劉師傅把禮物交給了肖女。一個葫蘆,裝著兩顆碎磚、碎瓦,這是什麼意思?肖女想了好久,總解答不了,最後請來創造侗歌的杜湖歌師傅來解釋,杜師傅唱了一首侗歌:“井中之水葫蘆舀,塘中之水龍來攪。前世姻緣言語斷,瓦不離磚其窯燒。”肖女嫣然一笑,多聰明的小夥子呀。於是也回送了禮物,一麵襟包著一對李子和一根蔥,一根蒜。悶龍想了好久,也總是解釋不了,最後同樣請來杜師傅:“一麵布襟包成團,情哥情姑心相連。六月李子結雙果,一對蔥蒜芸一園。”意思是六月六的時候,悶龍你再來接肖女我做妻子。
肖女多不願離開父母呀。三月三,她與肖母一起曬家織布,看見南風吹來,天上的白雲悠悠飄向天邊,最後無蹤無影,引起了她就要離家的無限愁絲。肖女唱道:“眼看天上白雲飛,南風吹去不飛回。”肖母思忖:女兒總不答應婚事,莫不是有了情人?臉上頓時呈一朵歡笑的菊花紋。肖母開通地唱:“天上聚雲要下雨,若想天好白雲飛。”六月六日這天,悶龍騎著飛龍馬來了,肖女想試試悶龍的才智,就倚著大門,一隻腳踩在門坎上,用歌問:“一隻腳把門坎踩,說是進來是出來?”悶龍不知道怎麼回答,不慌不忙地下馬,一隻腳還掛在馬鞍上:“一隻腳在馬鞍上,問是上馬是下馬?”肖女也答不出來。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隻看得臉紅紅的,心甜甜的。
悶龍接肖女的消息頓時傳遍了牙屯堡,誰知竟惹來一身大禍臨頭。“三省雄關”是鎮守湖廣、貴州、廣西三省交界的關卡,豢養著一百多個士兵,守備的眼睛像爬在鼻梁上的兩條蜈蚣,所以侗家稱叫他“蜈蚣眼”。這家夥一副色相,一上街,哪家都把門關得緊緊的。向肖女送金銀不成,幾次想搶,又怕上官知道,從手裏奪走,遲遲不敢下手。聽說悶龍要接走肖女,頓時火冒三丈,恨不得馬上搶來做小老婆:“來人呀,幫我把肖女搶來。”爛官話音未落,打手們就要出發,“慢!”一個下屬趕快阻止。“長官,搶不肖女的消息要是被上官知道了又從你手上搶去,不是白搶了嗎?”於是走到蜈蚣眼麵前,嘰嘰咕咕生出一條毒計。
一天,悶龍和肖女去十八盤拜望一位親戚,剛出門,跟蹤的士兵就偷偷尾隨而來。原來,蜈蚣眼是想在野外,神不知鬼不覺地打死悶龍,搶走肖女。且說悶龍肖女兩人走到十七盤,隱隱約約聽到軍隊的馬叫,跑到高處一看,果然見十八盤大山的最大一個彎裏埋伏著百十個士兵。倆人跑呀,跑呀,跑到一座大山梁上,隻見盤著一條巨大的花龍,兩隻眼睛像兩個燈籠,嚇得他倆不知如何是好。花龍說話了:“你們不要怕,我是神塘裏的花龍。”原來花龍知道悶龍和肖女遇難,飛到山梁上救他們來了。這時,士兵追上來了,隻見花龍一聲大吼,口吐唾沫,頓時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水嘩嘩衝瀉,士兵們一個個滾下山去,淹的淹死了,摔的摔死了,沒有摔死的爬起來,拍拍屁股,歎了一口長氣:“媽呀,不知摔了幾裏地了。”從此,士兵叫“媽呀”的地方,就稱為“地了”,至今還有一個地了村。這座山梁從此也終日不分雨晴,大霧籠罩,就被稱為大霧梁。十八盤彎裏,士兵埋伏的地方就稱為皇百,意思是埋伏著百十個皇帝士兵,後來改寫為黃柏,至今有個黃柏村。
肖女和悶龍回到家,第二天,為了躲避官府的迫害,就出門到婆家的古州去了。肖母送啊、送啊,送到了五通河邊的一座小山上。肖女多麼舍不得她的母親啊,就要分手了,撲到母親的胸前,眼淚嘩嘩直流,用手一甩,就變成一股霧升騰上去,不知甩了多少把淚,漸漸地整個山頭戴上了茫茫的霧罩,肖女走遠了,天就下了一場大雪。從此,侗家稱這座山為“甩淚山”。
肖母送走了愛女,心也隨愛女走了。每天早上她都要爬到屋後的小山坡上,望望“甩淚山”。這時,天上總有三顆晶亮的星星,人們都說是肖母和肖女、悶龍的心變的。於是,肖家屋後的山坡就稱為“三玉星坡”。為了紀念肖女和感謝花龍,肖母每天都要采摘甜蕨藤做粑粑丟到塘裏。花龍一天天長大了,人們傳說它後來變成了花橋,也就是客家常稱的“風雨橋”,不管刮風下雨,都供人們一粒雨不沾地過河。“甩淚山”啊,是侗家對官府歧視、壓迫進行反抗的象征!也是侗族人民心靈善良的象征!
奶子河奇緣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是一位傑出的詩人,是一位在“正統”人眼中“不正統”的喇嘛,於是,命運使他過早隱逝。當他隱逝後,第七世達賴喇嘛轉世在理塘,其根據又是六世達賴一詩:“一隻白色的仙鶴,請將羽翼借我用,不去遙遠的地方,轉轉理塘即返回”。這首近乎抒情的詩,豈知便成了他轉世再生人間的秘偈。
當他轉世在理塘,又為理塘增添了一首讚美的詩“別看理塘是個貧窮乞丐地,佛爺喇嘛降生在這裏。”剛出生的小佛爺天生具有神通。根據當時拉薩汗將六世達賴的轉世定為自己的嫡小孩,對於真正的達賴卻派人加害。幼小的達賴由母親帶著逃避災禍,曾轉到中甸。
母子倆居住在“卡日”山腳下,奶子河的源頭。每天早晨,當他母親生火時,嫋嫋青煙直朝鬆讚林寺飄去。這時小靈童就說:“那邊是我的寺院。”靈童母子在此居住期間,常有牧人供奉鮮奶,喇嘛每次都隻喝半碗,把半碗奶子倒入河中,於是,整條河都變成奶子一樣乳白色,“奶子河”也因此得名。
有一天晚上,鬆讚林寺接到喇嘛母子加害的命令,該寺住持知道此母子非同凡人,應加以保護,在夜間入睡時給靈童傳送了信息。次日清晨,靈童對母親說:“今天將有一隊人馬氣勢洶洶而來,如果領頭的問您,您的兒子是不是轉世活佛?你回答他們‘我一個乞丐婦人,怎會生下轉世活佛’就行了”。
不出所料,當太陽剛剛升起,那位住持帶了一隊人馬來到靈童母子住處,氣勢洶洶地問:“你的兒子是不是轉世靈童?”靈童的母親回答說:“我一個乞丐婦人,怎麼可能會生下轉世活佛呢?”那住持口中罵道:“呸!乞丐婦,給我快快離開這裏!”同時拋了一團糌粑在靈童母親的懷中,揚長而去。
這團糌粑裏包有一些銀元,是這位住持暗中幫助達賴靈童和母親離開這裏。而對西藏的權貴,則說這裏沒有發現轉世靈童的蹤跡,暫且應付過去。
後來,靈童母子在中甸鬆讚林寺僧俗的幫助下,輾轉到了青海塔爾寺。
次日,陰雨蒙蒙,塔爾寺堪布是一個修行得道的高僧,卻因牆外小孩的哭泣聲而感到煩躁起來,讓管家拿點東西出去,打發那小孩,不要再在牆根哭。管家出去後回來稟告說,那小孩什麼都不要,偏要進屋來。堪布隻好同意小孩進屋,豈料小孩一進屋就對堪布百般親近,撲入堪布懷中,堪布甚是驚奇,抱著這小孩看他有何要求,這小孩要堪布領他進一間經堂,進去後,小孩要堪布給他桌上供著的封了口的木碗。堪布口中隻道“稀奇,稀奇!”應小孩的要求,把封了口的木碗拿下來遞給小孩子,這小孩把木碗口打開,把盛在裏麵的牛奶給喝了。
這牛奶是前世達賴親自盛滿並把木碗如同包麵包子一樣封了口放著的。今天被這小孩打開飲盡,說明這小孩非同一般,必為六世達賴的轉世。於是,在稟報清朝政府之後,由塔爾寺啟程,七世達賴在清軍和塔爾寺僧人的保護下,到拉薩坐床,坐到了自己應有的地位上。
七世達賴忘不了中甸僧俗對他的貢獻,在其掌握政教大權之後,對中甸的回報更大,為鬆讚林寺新建了“宗喀巴金瓦殿”,在給理塘長青春科爾寺製辦賞賜禮品的同時,給中甸鬆讚林寺製辦同樣的份數。《七世達賴喇嘛傳》中記述中甸鬆讚林的事跡甚多,所謂七世達賴與中甸僧俗的法緣關係,何不是一樁千古佳話!
石林的形成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陸良壩子和路南壩子連年幹旱,巴江幹涸斷流,田地無水灌溉,人和牲畜沒有水喝,渴死餓死了不少人;那時,南山有個撒尼漢子,名叫金芬若嘎,他看到鄉親們遭難,心裏非常難過,決心要找到水源,開溝引水,使兩個壩子種出莊稼,讓人們都能吃飽飯,於是他鑽管溝,爬懸崖,到處找水源。他走了一山又一山,過了一管又一管,四山八管都找遍了,也沒找到水源。他過了竹山,走到南盤江邊,心裏想:要是能把南盤江水堵住,提高水位來灌溉兩個壩子的田地,那該多好啊!這樣一想,他不知哪裏來的那麼一股子勁,興衝衝地沿江尋我堵江截流的地方去了。
金芬若嘎沿著南盤江走了五天五夜。一天,他來到宜良的高古馬,發現南盤江水從對峙的兩山中間流過,江麵狹窄,是堵江截流的好地方,他越看越高興,轉身跑下石崖,急急忙忙地回村同鄉親們商量堵江截流的事去了。
鄉親們聽說金芬若嘎找到了堵江截流的地方,都紛紛到他家來打聽。他把鄉親們召集起來,向大家說明了自己的打算,大家都很讚成,願意同他一起去堵江截流。他領著全村的男女老少兒百人,經過三天三夜的準備,便來到高古馬開始堵江。那時的南盤江,水深流急,要靠肩挑人背搬運石頭,把兩山連接起來堵住江水,是多麼的不容易啊!他們白天黑夜地拚命幹了七七四十九天,可是丟進江裏的石頭被江水全部衝走,一點也沒有把江水堵住。鄉親們失去了信心,個個唉聲歎氣,攜帶著工具離開了高古馬。這時,工地上隻剩下金芬若嘎一人,他有氣無力地坐在江邊,呆呆地望著奔流的江水,責怪自己無能,沒有想出好辦法。由於勞累過度,便在江邊恍恍惚惚地打起來。
金芬若嘎剛剛進入夢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來到他麵前,和顏悅色地間道:“勇敢善畏的金芬若嘎,你是真心堵江截流,為百姓造福嗎?”金芬若嘎堅決地答道;“是的,我尊敬的老阿爹。”白發老人又間:“你能跨過九十九道山澗,翻過九十九座大山,打死九十九隻豹子嗎?”金芬若嘎答道:“隻要能堵江截流,莫說是翻山跨澗打豹子,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敢!”白發老人點點頭說:“那好,我可以告訴你一個堵江流的辦法,不過,這可是要有勇敢、智慧和力量嗬,搞不好會送掉你的性命!”金芬若嘎發誓說:“隻要能堵江截流,讓幹旱的田地有水灌溉,鄉親們也不再受幹渴的苦,我就是丟掉性命,也心甘情願!”白發老人見他這樣堅決,便說:“我告訴你,東山老山石崖上有一棵開藍花的大樹,樹下有個大石門,裏麵是個大石洞,洞裏有你們彝人開天辟地天神格咱的調山令和趕山鞭,你隻要拿到它們,就可以喝令四山的石頭拔地而起,用趕山鞭像趕羊群一樣抽趕著它們到這裏堵江截流,但千萬要記住,天黑以後才能去取那兩件寶貝,取出後要迅速把石頭趕到這裏堵江,一定要在天亮前送回調山令和趕山鞭。”白發老人從袖筒裏抽出一支石箭遞給金芬若嘎說:“我送你這支箭,這是開大石門用的,你找到大石門後,對著石箭吹三口氣,把箭朝大石門射去,大石門就開了。”白發老人右手往旁邊一指說:“我再給你一匹白馬,你趕快騎著馬去吧!”白發老人說完便飛騰上天,駕著白雲飄然而去。
金芬若嘎懷著萬分感激的心情,正要跪拜那位飄然而去的老人,一翻身猛然醒來,才知道原來是做了個夢。他睜大眼睛四處張望,渴望他的夢想能成為現實。忽然,他發現身邊果真放著一支石箭,再往遠處一看,不遠的地方站著一匹大白馬,那馬正昂頭張望呢!金芬若嘎高興得蹦了起來,把自己的彎箭和寶刀挎好,撿起那支石箭,朝大白馬走過去;抓住馬韁繩下拍拍馬脖子,然後躍上馬背,策馬朝東山老石崖奔去。
金芬若嘎躍馬揚鞭,跨過一道道山澗,翻過一座座大山。九十九座山和九十九道澗,隻剩下最後一道山澗和一座大山了。他正在為自己順利地翻山越澗高興,忽然從森林裏躥出一群豹子,怒吼著向他撲來。金芬若嘎急忙取下寶刀,策馬衝向豹群,在豹子群中奮力砍殺,直砍得豹子頭腳亂飛,血流遍地。他和豹子整整拚殺了兩頓飯的工夫,才把九十九隻豹子砍死。
金芬若嘎催馬揚鞭,又走了很多很多的路,才到達最後一道山澗的崖頂上。他立馬觀看山澗,隻見那澗寬幾百尺,深幾百丈,兩麵懸崖峭壁,既無路下到澗底,也無路攀上對麵的懸崖。麵對這無法跨越的深澗,他為難了:繞道吧,要繞到哪裏才能過澗呢?不繞道吧,又怎麼能跨越這深澗呢?正當金芬若嘎一籌莫展的時候,胯下的大白馬仰天嘶嘯,兩隻前蹄不住地刨地。
金芬若嘎猛然想到這馬是白發老人賜給的神馬;或許可以飛越深澗。想到這,他心一橫,勒轉馬,回頭走了幾丈遠又調轉馬頭,躬身用手拍拍馬脖子,說:“神馬呀神馬,為了拿到格咱天神的調山令和趕山鞭,你就馱著我越過山澗去吧!”說罷,一提馬韁,兩腳猛蹬,大白馬便朝著深澗飛奔,到了深澗邊上,騰空一躍,便向對麵的山崖飛去。大白馬越過山澗,四蹄輕輕落地,然後又四蹄翻飛,翻過了最後一座大山,來到了東山老石崖。
金芬若嘎按照白發老人的指點,找到了那棵開藍花的大樹,他朝著大樹下麵的岩腳走去,在那裏找到了大石門。這時,太陽還沒有落山,還不能去打開石門。他隻好牽著大白馬,躲到附近的樹林裏,等待天黑。他等啊等,一直等到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的時候,才來到大石門前,取下身背的弓,拿出白發老人賜給的石箭,吹了三口氣,把箭放在弓槽裏,拉滿弓弦,對著大石門“硬”地射了出去。隻聽見二聲雷鳴般的巨響升大石門緩緩地打開了。隻見大石門裏金光燦燦,亮如白晝,金芬若嘎跑進洞裏,顧不得欣賞洞裏的景致,急忙地四下尋找調山令和趕山鞭,他在洞裏跳上跳下,繞著那些石豹、石虎、石龍,石馬轉來轉去。忽然,他發現靠洞壁的地方,有一張閃閃發光的大石桌,上麵放著一個麂皮口袋。金芬若嘎翻開口袋,從裏麵拿出巴掌大的一塊白石頭,上麵寫著“調山令”,另上麵寫著“石隨令走”。金芬若嘎把調山令放回麂皮口袋,隨即又從裏麵拿出一根藤條鞭杆,上麵寫著“趕山鞭”。這下,兩樣寶物都拿到了,金芬若嘎欣喜若狂,提著麂皮口袋飛跑出洞,牽上大白馬,匆匆離開了老石崖。可是他走出沒多遠,便感到肚餓口渴,渾身困乏,再也走不動了。這時他才想起,自己已經十天十夜沒有好好睡覺,三天三夜沒有吃飯喝水了。他掙紮著從馬褡褳裏摸出幾個野果子,狼吞虎咽地填進肚裏,卻再也撐不住上下眼皮,往地上一躺便睡著了。
金芬若嘎實在太累了,一覺睡了兩個時辰。當他醒來看看天時,天上的三排星己經當頂,想起要在天亮前送還調山令和趕山鞭,心裏著急起來;他一骨碌翻起身,急忙挎好弓箭和寶刀,一躍跨上大白馬,隨即拿出調山令對著周圍的山嶺喝道:“四山石頭聽著,石隨令走,跟我到高古馬堵江截流。”隨著這喝令聲傳遍山嶺,四山轟轟隆隆鳴響起來,巨石拔地而起。金芬若嘎揮起趕山鞭,像趕羊似的,將一個個大石頭趕著朝高古馬方向滾動。他揮著趕山鞭趕呀趕;可是總覺得那些石頭滾動得太慢。他趕了一陣,抬頭看看天空,天上的三排屋已經偏西,離天亮的時間不長了,心裏更加著急起來,他來回催動馬,奔來奔去地用趕山鞭猛抽石頭,那些石頭果然滾動得快多了。不多工夫,金芬若嘎便把石頭趕得服服帖帖。
這天夜裏,路南五棵樹寨子有位老阿爹起來給牛添夜草,他剛把草抱進廄,便聽到村外一陣隆隆的響聲,震得腳下的地皮都在顫動。他以為是地震,嚇得連忙朝屋裏叫喊:“老婆子,小阿崽,地震了,快起來逃命呀!”屋裏的人被喊聲驚醒,一個個顧不得穿好衣服便奔出屋來,在院子裏慌作一團。老阿爹忙喊道:“不要亂,趕快把牛和豬都攆出來,把雞圈門打開,把雞也攆出來,不要讓屋子倒塌砸著!”這時,雞圈裏的大公雞聽到人的喊叫聲,以為天亮了,便一聲接一聲“喔!喔!”。不停地啼叫。這一叫,引得全寨子的公雞都跟著啼鳴,此起彼伏,響徹整個山坳。
這時,從老石崖趕來的石頭群,聽到五棵樹寨子的雞叫聲都停止了滾動。金芬若嘎急了,他揮起趕山鞭奮力抽打石頭,可是,那群巨石像在地上生了根似的,任憑他怎樣抽趕,也不往前滾動一步。他急得把腳一跺,大聲地喊叫起來,那回蕩的喊聲,猛然間使他想起了調山令。他連忙取出調山令對著石頭群喝道;“四麵石頭聽令,石隨令走,跟我到高古馬地方堵江截流。”他喝令了不知多少遍,那些巨石仍然紋絲未動。這下子,金芬若嘎才意識到兩件寶物都已經失靈,把石頭趕到高古馬堵江截流,為陸良和路南兩個壩子的百姓造福的願望已經不能實現,心裏悔恨萬分。他責怪自己千不該萬不該睡那一覺,耽誤了時間,雞叫天明,寶物失靈,毀了自己的誓願。他一氣之下,扔掉了調山令和趕山鞭,摔了臂和箭,拔刀自剔而死。那匹大白馬見石頭不動,主人自殺,它仰天長嘯一聲,騰空欲躍,結果一下變成了石頭。就連金芬若嘎的身軀和他的弓箭,以及那格咱天神的調山令和趕山鞭,也都變成了石頭。
天明日出,五棵樹寨子的百姓們走出家門,發現這一夜之間突然出現的奇景,人人都大為驚訝。寨裏寨外,屋前屋後,到處都是拔地而起的石峰,有的像人,有的像馬,有的像刀,有的像彎,有的似飛禽,有的如走獸,各式各樣,千姿百態。這些奇景轟動了四鄉八寨。人們紛紛前來觀賞。後來,人們把這些奇景稱作石林。石峰上的那些條紋,是金芬若嘎用鞭子抽打的痕跡。
阿廬古洞的明魚
傳說很久以前,瀘西域西的玄天閣上住著一位法術超群的老道士,世稱“唐神仙”。唐神仙少時飽讀經書,聰慧過人,但科舉場中曆盡坎坷,終無進身之門徑。唐神仙看透了社會的腐敗黑暗,憤世嫉俗,選中阿廬古洞這個世外桃源遁隱、修行悟道。善良的妻子長年堅持給他送飯,並苦苦哀求他回家居住。妻子炙熱的感情融化不了丈夫冰凍的心,枯木再難萌發新芽。有一天,唐神仙對妻子說:“你的情我領了,但洞外的世道令人難以忍受。今天我們以這僅剩的魚骨為卜,若此魚生還,我得繼續在洞中修道,若不能生還,就遵從賢妻之命出洞回家。”言畢,將魚骨投入水中,霎時,魚骨變成了搖頭晃尾的透明魚。當地百姓視為“神魚”。
鸚鵡洲的由來
相傳三國年間,名士禰衡由劉表薦引給江夏太守黃祖。禰衡和黃祖的兒子黃射非常要好,常常在一起玩耍作樂,飲酒賦詩。
那時候,長江中有一座江心洲,洲上一片荒蕪,雜草叢生,野兔出沒。有一天,黃射邀請禰衡到江心洲上去打獵飲酒。
江夏太守的兒子請客,又選在長江當中的沙洲上,去的人不少,有的人還帶著歌伎、美女打算痛痛快快玩個夠。那天,一位名叫碧姬的歌女斟了滿滿一盅酒捧到禰衡麵前說:“久聞先生清高的美名,隻恨沒有緣分見到你,今天有幸,希望先生滿飲此杯,別嫌我卑賤低微。”
禰衡沒想到在酒場上遇到知己,很受感動,接過酒杯一飲而盡。
正在笑鬧的時候,有人將一隻羽毛碧綠的紅嘴鸚鵡獻給黃射,黃射高興地又將鸚鵡奉給禰衡說:“這隻鸚鵡轉送給你,但是你要寫一首詠鸚鵡的文章,讓今天參加宴會的人欣賞欣賞。”碧姬一聽,馬上挽起袖子磨墨。禰衡是個有名的才子,才華過人,隻因生在亂世,才智不得舒展,所以一直心存怨恨。今天他見了鸚鵡,不禁觸動心事,便借物抒懷,一揮而就寫了一篇《鸚鵡斌》。那賦的意思是說:鸚鵡是一隻神鳥,可是沒有人認識它,隻把它當做籠中的玩物。禰衡寫完賦後,又把鸚鵡轉贈給了碧姬,以表達同病相憐的情意。後來,這篇《鸚鵡賦》被黃祖看見了,他怕禰衡以後得誌對自己不利,就借故把他殺害了。黃射把他埋葬在江心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