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姬穿一身重孝,帶著禰衡轉贈給她的鸚鵡來到洲上,哭倒在禰衡墓前,表示願意隨他的靈魂一起飛去。她哭夠了,就一頭撞死在墓碑前。那隻鸚鵡徹夜哀鳴,第二天,人們發現鸚鵡也死在墓前了。江夏城裏的人們集資為碧姬修了一座墳墓,把鸚鵡也一同葬在洲上,從此,人們就叫江心洲為鸚鵡洲。後來,到了明成化年間,鸚鵡洲沉入江底。可是三百年後,漢陽南門外江邊又升出一個新沙洲,人們在沙洲上發現了碧姬的屍體,那隻鸚鵡已經變成了一塊綠色的翡翠石。這隻翡翠鸚鵡被地方官拿去獻給了乾隆皇帝,乾隆便將漢陽南門外的新沙洲,重新命名為鸚鵡洲。
黃山的來曆
傳說有一天,浮丘公來見軒轅黃帝,發現他眉宇緊鎖,鬱鬱寡歡,便關切地問:“尊敬的帝王啊,你為啥悶悶不樂呢?”軒轅黃帝長長歎了一口氣,無限傷感地說:“清晨起來,我到溪邊梳洗,麵容倒映水中,這才發現我已兩鬢染霜,胡須斑白,唉——我老了,老了!”
浮丘公說道:“世上萬物有生必有死,你擔憂又有什麼用呢?”
黃帝搖搖頭:“我不是怕死,因我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沒有辦完,土地要開墾、河流要治理、禽獸要馴化、植物要選種——我可不能早死啊。”
“那有什麼辦法呢?”浮丘公為難地說,“隻有神仙才能長生不老。”
“不錯,”軒轅黃帝臉上露出了笑意,“我聽說凡人隻要吃了仙丹便能超脫凡塵,成仙不老。浮丘公你快去給我找一個煉丹的仙境來。”浮丘公不敢違抗,隻得領命而去。
浮丘公走後,黃帝每天丟一粒石子在甕裏,甕裏的石子已經一千多粒了,就是說浮丘公已經離開了三年。這一天,軒轅黃帝放了石子,心裏焦急不安,忽然容成子來報:“浮丘公回來了!”黃帝趕忙出門迎接,一見麵來不及寒暄,便迫不及待地打問:“快說快說,事情辦得如何?”
浮丘公施禮道:“尊敬的帝王啊,我終於找到了一個煉丹的地方,那真是個仙境。”
“那地方在何處?”黃帝欣喜地問。
浮丘公說:“江南有一群高山,隻因山上多是黑石,我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黟山。”
軒轅黃帝的高興勁兒簡直無法形容。他顧不得讓浮丘公休息,第二天便帶著浮丘公、容成子和一些臣仆起程上路,直奔江南黟山。到了那裏,眾人抬頭看時,果真是個絕勝處。隻見奇峰錯列,拔地而起。一座座山峰千奇百怪,各具情態,真是“奇峰峰側抽奇峰,怪石石上疊怪石”。大家正看得張嘴咂舌,驚歎不已。忽然,從山穀的一個洞穴中,飛出團團雲霧,把眼前的美景遮掩到紗幕後麵去了。軒轅黃帝看得正入神,不料想景致被雲遮住,非常惱怒,就用手去撕雲扯霧。說來也怪,那朵雲竟順原路像流水一般地流回原來那個洞裏去了。眾人驚疑不止。
軒轅黃帝如癡如醉,也不用浮丘公引路就一直向山裏走去。
行不多遠,隻見一座山腳下有一個水池,池上籠罩著團團霧氣,容成子蹲下身子用手掬水,那水竟是熱的!浮丘公說:“我曾聽說山中有一個仙池,一定是這個了。”軒轅聞聽欣喜若狂,趕忙脫下衣服,跳進池中。池水不熱也不涼,浴罷精力倍增,使人飄然欲仙。
再往前走,忽然一群猿猴嬉戲追逐,它們嘴裏都含著各種各樣的花朵,聚集在一塊巨石上,隻聽見一聲呼嘯,一道黃光,猴兒們都不見了。軒轅黃帝心中好生納悶,便率眾人追尋。哪裏追得上?山裏本來就沒有路,遍地野莽,處處青藤,更加怪石狼牙,走不了幾步就陷入絕境。黃帝不死心,又命容成子在前掄斧開路,跌跌撞撞一路尋來。爬至一座懸崖,隻聽穀中喧喧嚷嚷,低頭一看正是那群猿猴,隻見它們把采摘來的鮮花全丟在一個大石槽中。一塊突石上,端坐著一隻毛色雪白的老猴,幾隻小毛猴正在給它撫背搔癢。軒轅黃帝心想,這一定是個猴王。這時,那老猴王已站立起來,向山崖上的黃帝拱手行禮,嘴裏還呀呀有聲。黃帝正欲還禮,隻聽一聲呼嘯,那猴王及猴群又都不見了。
浮丘公走到黃帝身旁,低聲說道:“據傳這山中有一仙猿,能騰雲駕霧,來去無蹤,剛才見到的恐怕就是它。”
軒轅黃帝點點頭,又領眾人走下山來。忽然一陣陣醉人的醇香撲鼻而來。眾人四處尋找,隻見一個石槽中有半槽淡紅色的水,香味正是從那裏飄來的。容成子搶上一步,用手掬起飲了一口,不覺大叫起來:“仙酒!仙酒!”黃帝和眾人一嚐果然甘美,大家便狂飲起來。
軒轅黃帝吩咐就在這山中壘石造屋。第二天,大家便分頭去尋找最理想的煉丹的地方。他們攀山越澗,石頭碰破了腿腳,荊棘扯爛了衣裳,走遍黟山所有的山峰,終於找到了一個好地方。黃帝便吩咐浮丘公搭煉丹台,容成子砌煉丹爐,眾臣仆們砍柴備薪。他自己卻迫不及待地去找煉丹的藥。
煉丹需用九十九枝靈芝草,九十九根九節參,九十九對羚羊角,九十九朵玉露花,九十九個豹子膽,九十九顆無花果,九十九枚赤葉鬆,九十九片冰薄荷,九十九顆朱砂丸,再加上九十九滴甘露水。要把這些東西配齊可真不容易。然而,軒轅黃帝下定決心,煉不出仙丹絕不下山。
黟山七十二座陡峭的山峰插入雲中,有些地方連猴子也難上去,可軒轅黃帝卻踏遍了每一寸山崖。帶來的糧食吃完了,隻好摘野果子充饑。那幾個臣仆受不了苦,先後偷偷地跑走了。最後,隻剩下軒轅黃帝和浮丘公、容成子三人。他們千辛萬苦地過了九年,才找齊了各味藥,隻是缺少了甘露水。這時,浮丘公又病倒了,軒轅便把容成子留下來照顧他,自己又爬進深山。這天,他累得很,看見桃花溪裏有塊光滑平整的大石頭,就爬上去休息。當他蒙蒙朧朧閉上眼,忽然聽見山林裏傳來一陣叮當悅耳的仙樂。不久,他就看見從林中走出兩隻仙鶴,邊走邊舞。仙鶴後麵,有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翁,騎著一頭雪白的鹿,正向他緩緩走來。他吃了一驚,趕忙起身施禮,向他打聽何處有甘露。老仙翁笑而不答,隻是擲下一塊方巾。那方巾正飄落在他腳下。他定睛看時,見方巾上有二個字:丹井。黃帝欣喜若狂,一下子醒來,再看時,方巾不見了,原來是一個夢。他一骨碌爬起來,在腳下一塊石頭上打琢,找那眼丹井。岩石十分堅硬,鑿了一天才鑿了一小塊石屑。黃帝不灰心,一直掘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鑿出一眼井,井水甘甜芬芳,果然是甘露水。
浮丘公聞訊趕來,他的病也好了,他們立即動手把各種藥搗碎做成丸,然後升火開爐。
他們整整煉了三年,原來準備的像山一樣高的柴垛燒完了,煉丹台附近的樹全砍盡了,浮丘公和容成子不得不到遠處去砍柴。軒轅黃帝在爐前燒火,他把最後一塊鬆柴填進爐膛,砍柴的還沒有回來。眼見爐膛內的火漸漸小了,黃帝急得坐立不安。煉丹的火萬一熄滅,那就前功盡棄了。他又一次抬眼望望山道上,還是沒有人影。怎麼辦呢?黃帝便把自己的一條腿伸進爐膛裏,這時爐火才旺起來。
燒著燒著,煉丹爐內驟然一聲巨響,射出萬道金光。遠山近壑都被照得通亮。浮丘公和容成子急忙趕來,黃帝還安詳地燒著他的腿呢。他倆把黃帝的腿拔出來,三人看看丹爐,高興得不知說什麼好——仙丹煉成了。
那些半途逃走的臣仆,聽見黟山一聲轟響,又見萬道金光,知道仙丹已經煉成,便紛紛趕來。可當他們趕到的時候,黃帝、浮丘公和容成子已經服了仙丹,脫胎換骨,飄然成仙了。臣仆們見那三人已慢慢飄離地麵,便苦苦哀求也把他們帶上天去。
軒轅黃帝看了他們一眼,沒有答理。三人腳踩祥雲,漸漸升高。有一臣仆縱身一躍,抓住了黃帝的胡須,想跟他們一道上天,不料上至半空那胡須忽然斷了,把那臣仆摔下來,變成了一塊怪石。黃帝的胡子落在地上變成了龍須草。現在山崖石縫邊那一叢叢綠油油的龍須草,就是當年軒轅黃帝的胡子變的。
黃帝、浮丘公和容成子吃了仙丹變成神仙,從此長生不老,一直在為人類造福,因為黟山是黃帝煉丹的地方,後人就把黟山叫做黃山了。
現在黃山七十二峰中的軒轅峰、浮丘峰和容成峰,就是紀念他們的。桃花溪裏,他們用過的丹井至今還保存著呢!
歇龍石與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為太行山的支脈。它縱長約100公裏,方圓250公裏。五台山由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主峰環抱而成,因此而得“五台”之名。其中北台鬥峰,最為險峻,海拔達3058米,是我國華北地區最高的山峰,素有“華北的屋脊”之稱。五台山的自然風光固然奇麗,然而它之所以名揚海內外,基本原因則是它一直被奉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另三座是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之首。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五台山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菩薩並列在佛像兩旁。文殊菩薩的形象,一般為頂結五髻,手持寶劍,身騎青獅,以表示智慧的銳利和威猛。智慧和力量是人們最需要和最尊崇的,因而文殊菩薩的地位最尊,最受人敬仰,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
據當地百姓相傳。從前五台山叫五峰山,氣候終年酷熱,赤日炎炎,久旱無雨。文殊菩薩來此傳教,見百姓受苦決定用法除災,造福萬民。於是他變成一個化緣和尚,跑到東海龍宮向龍王借寶。龍王領他遍覽宮內奇珍異寶,任他選。文殊菩薩看了隻是搖頭,一樣也看不中,最後,他提出隻要龍宮外麵那塊又大又黑的石頭。龍王聽了有點為難,想道:“此乃歇龍石,被他拿走吾兒如何歇息?”龍王打算推托,但轉而一想:“此石又大又重,料這老和尚也搬不動,不如作個人情,免得讓人笑我小氣。”於是假裝點頭答應,站在一旁,看這老和尚如何處理。不料話剛出口,老和尚立即雙手合十作謝,然後用手指輕輕一點,歇龍石竟然由大變小,裝進和尚的袖筒裏去了。龍王見狀,後悔莫及,卻又無可奈何。
歇龍石就這樣被文殊菩薩帶回了五峰山。說也奇怪,歇龍石一落地,整個山區頓時就清泉潺潺,草長花開,氣候變得涼爽舒適起來。此後,人們就把這塊歇龍石叫做清涼石,五峰山叫做清涼山。
再說龍王的五個兒子回到龍宮,見沒有了歇龍石,問明緣由後,就一起趕到五峰山想找回去。隻見五峰高聳,霧海蒼茫,哪裏還找得到歇龍石。五位龍子氣得揮動龍爪,橫衝直撞,亂挖亂翻,不僅削掉了五峰的尖頂,使它成為五座平台,還在每座台頂的半坡上,留下了成堆亂石,大小參差,飛棱鬥角,這就是俗稱的“龍翻石”。其實,歇龍石就安安穩穩地躺在台懷西南18公裏的清涼穀中的清涼寺內。石長5米,寬2米,麵平而下銳。石麵上好像銘刻經文,但又模糊不清。據說,當年文殊菩薩常常端坐在石上講經說法,周圍能容納數百僧徒聚坐聆聽。《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載:“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佛教徒認為中國在佛經中所說的南贍部洲,五台山的五台猶如五頂,地理和地理形勢與經中描述的文殊菩薩的住處極其相似,這是五台山被視為佛教聖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據《華嚴經》中所記述的文殊菩薩的住處也非常相似,這是五台山被稱為佛教聖地的又一原因。
五台山作為佛教聖地,曆史上曾有佛寺數百座,真可謂寺院遍及群山,鍾磬不絕於耳。現幾經興廢,仍留有龐大的寺廟建築群。其中不少建築中的殿堂樓閣、古塔經幢,以及附屬於這些建築的雕塑、壁畫、碑記、匾額等,已經成為佛教文物中的瑰寶。
舍身崖
相傳古代渾源城裏有一個美麗的少女。一年夏天,她年邁的母親得病,少女就和嫂子一道上恒山為母親采藥。不料剛走進幽深樹林,便撞見了一隻惡狼。隻見惡狼張開血盆大口,朝她們撲過來。就在這危急時刻,有一個年輕人聽見姑嫂二人的呼叫聲,就從後麵趕來,揮舞木棒,趕跑了惡狼。姑嫂二人非常感激,連連向青年道謝。言談之中得知這個青年是在恒山修廟的畫匠。少女見他容貌英俊,言談舉止又十分穩重幹練,不由產生了愛慕之情。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就在一旁穿針引線,幫助小姑與畫匠定了終身。
誰知好事多磨,禍從天降。渾源縣的少爺久聞少女美貌出眾,便要娶她為妾。而少女的父親也嫌貧愛富,貪圖縣太爺家的錢財,又是打,又是罵,逼著女兒進火坑。少女無法忍受,連夜逃離家門,上恒山去尋找畫匠。賢惠的嫂嫂怕小姑發生意外,也急忙跟隨上山,暗中保護小姑。
然而,不幸的是,少女跑遍了恒山山嶺,也不見畫匠的身影。這時,知縣的少爺又率領家丁追來。眼看著如狼似虎的家丁們步步逼近,少女心一橫,就從這萬刃峰頂跳了下去。嫂嫂趕到崖頂,不見小姑蹤影,四處尋找,不料一失足也跌入崖下。姑嫂二人的事跡感動了北嶽山神。北嶽山神施展神法,使少女化為百靈鳥,嫂嫂化為找姑鳥,日夜形影不離,飛繞此山,淒涼的叫聲不絕於耳。“舍身崖”便由此得名。
九華山的得名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九華山一名的由來,得從唐朝詩聖李白說起。“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遊”的李白,浪跡天涯,漫遊四方,他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
有一年初春,九子山還被積雪覆蓋著,李白從秋浦經五溪,直奔青陽,他是應好友韋仲堪之邀,來遊九子山的。
韋仲堪得知李白快到了,驚喜萬分,連聲對衙役吩咐道:“快!快!快隨我去迎接謫仙!”
皖南的初春。寒氣逼人,韋仲堪一口氣登上了清泉嶺,他喘了口氣,又下嶺來到五溪,安排好山珍美酒。
這時,忽見李白舞劍哼歌而來。韋仲堪欣喜若狂,忙迎上前去,連聲說道:“恭迎謫仙,恭迎謫仙!”
李白一見老友韋仲堪,連聲謝道:“韋處士,你我之間何必如此?”
韋仲堪說:“你不辭路途遙遠,來到這窮山僻野,為九子山爭榮,為我韋仲堪添光,理應親迎。”
李白說:“看你,越說越把我當外人了。”
二人在五溪亭落座,韋仲堪連忙吩咐擺宴,為李白洗塵。李白先飲一盅,連誇好酒好酒。韋仲堪說:“我這香酒,就是朝中大臣和州官來了也休想嚐一口,是專為你精心釀造的嗬!”
“你真是有心人啊!好,老友相逢,開懷痛飲!來,我敬韋處士一杯!”李白又一飲而盡。
李白酒喝多了,話也多了,說這說那:“韋處士,此處是何處?”
“九子山上流下五條溪水,在這裏變成一條流入長江,所以此地叫五溪。這就是五溪亭,來往行人都要在這裏喝茶飲酒,眺望九子。哦,請問謫仙近來到了哪些名山?”
李白說:“前些時候在廬山轉了轉,近來在秋浦寺待了一些日子,現在來到九子,得好好玩玩。韋處士,你知道九子山的來曆嗎?”
“若不是謫仙問起,險些忘了介紹。”韋仲堪向李白講了“九子戰妖的傳說”。
李白興致勃勃地說:“早有竇縣令釣龍成仙和東晉葛洪在此修道煉丹,現如今有何高僧名道修煉?”
韋仲堪說:“有位新羅國王近宗金喬覺來這裏修行。他住山洞,食黃精,信奉地藏王菩薩,辟地藏王道場。”
李白聽後問:“能上山會見這位高僧嗎?”
“這高僧是詩佛,他曾要我請謫仙到山上一聚。”
“看來這高僧心誠,我們就上山見他。”
韋仲堪急忙阻止,說山上大雪封路,清明以後準陪同他拜見高僧。酒過數盅,韋仲堪生怕李白掃興,忙又和李白介紹五溪山色和神奇的六泉(青陽縣地名),說:“五溪的山,一天四變,五光十色,請仔細觀看。”李白張開醉眼,向前望去,十分驚奇,隻見峰巒疊嶂,山色凝秀,輕煙繚繞,薄霧縹緲。忙問:“對麵是什麼山?”
韋仲堪說:“對麵是九子的雙峰,這邊是小蓮花峰和大蓮花峰,進了六泉,就一目了然了。”
李白說:“山俊峰秀!快去六泉口一遊!”
兩人沿著五溪河,進了六泉口。一路上,怪石林立,山巒映水,李白忍不住讚道:“妙哉!妙哉!韋處士,看來五溪乃九子山第一勝景。”
韋仲堪見李白興致百倍,甚是高興,又說:“這才開始,好景還在後頭。”說著,領李白看了六泉。果然,地下冒出六股泉水,水越冒越高,像六朵鮮花在飛舞,好看極了。韋仲堪打趣說:“看那!六位水姑娘在歡迎謫仙呢!”
李白哈哈大笑:“韋處士真會開玩笑。”
韋仲堪說:“謫仙,快看雲來霧去。”
李白抬頭望去,隻見蓮花峰佇立入雲,雲霧飄飄走動,把山峰遮住一半,很快就把山峰吞沒了,變成茫茫一片。不一會兒,雲消霧散,山巒又顯現出來。瞬息萬變,景色迷人,看得李白如癡如醉,高興地說:“不親臨九子,怎知九子山絢麗多姿?這九子山比花還好看,比畫還美,你看,多像出水芙蓉!”
韋仲堪忙說:“謫仙高見,很像,像極了。”
李白說:“芙蓉是花,我想為它改個名字,韋處士意下如何?”
韋仲堪求之不得,連忙拱手拜請:“正合我意,請給九子賜名!”
李白說:“改名九華(花)山好不好?”
韋仲堪說:“九華山,好,太好了!”
從此九子山就更名為九華山了。
鬆花江的傳說
都說,鬆樹隻結鬆塔,隻長鬆籽,不開花。那麼,鬆花江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聽放山伐木的老年人說,早些時候,鬆樹也開花,後來,讓人給借走了。說起來,裏麵還有個故事呢。
很早很早以前,咱黑龍江地麵,滿都是山呀水呀,樹木琳琅,隻有很少的人煙。那時候,興安嶺和長白山都是連著的,數不清的江河湖泊,也都直通大海。整年是波浪滔天,沒邊沒沿的。卻說,就在這一片大水當中,有個生滿蓮花的大湖,取名叫蓮花湖。
這個湖可不一般。湖麵上,不論冬夏,總是蓋滿荷花葉子,粉蓮白蓮馬蹄蓮,有紅有綠又有黃,一茬接一茬地開,沒有斷撚兒的時候。再說那荷葉底下,脊梁挨著脊梁,腮幫挨著腮幫,裏三層外三層,全是魚呀蛤蜊呀。細一瞅,那每條魚的眼睛,都是一對琥珀色的大琉琉兒,每個蛤蜊殼裏,全含著一顆溜光鋥亮的夜明珠。一到星星月亮出全的晚上,天上地下,瑞氣千條,霞光萬道,整個大湖,簡直跟“聚寶盆”一樣不差。
可是就在這麼一塊風水寶地,不知那年那月,闖進一條白翅白鱗的惡龍,它的外號叫“小白龍”。起初它在湖底藏著,不聲不響。慢慢地,就放肆起來。動不動就翻橫豎浪,躥上趴下的,把碧碧澄澄的一湖清水攪個底朝天,末了,荷花謝了,魚沒了,蛤蜊也閉了嘴,夜明珠也不再閃光發亮了。眼睜睜一片寶湖,瞬時變成臭哄哄的死水了。這還不算,有時小白龍一乍翅,立時洪水翻滾,天昏地暗,方圓幾百裏的地方都受到牽連,總也得不到消停。
鬧來鬧去,小白龍為非作歹的事,讓威鎮東海的老龍王發覺了。就派了黑翅黑鱗的大黑龍去降服小白龍。
頭一會去,大黑龍根本沒有把小白龍放在眼裏。他自己尋思,我身強力壯,五大三粗的,一到那裏,還不是手到擒來嗎?這樣,它就一路呼風喚雨,撒著歡兒來到蓮花湖。大黑龍啥都沒帶,隻拖上一條預備捆小白龍的鎖鏈。半路上,為了顯威風,還故意抖動鎖鏈兒。這一抖不要緊,一聲閃一聲雷,給小白龍送了信。大黑龍走累了,在半空中停下來歇歇。這一歇不要緊,雞蛋大的冰雹,掉在地上積有三尺厚。小白龍知道來了敵人,早有準備。它把魚呀、蛤蜊呀填了一肚子。吃飽喝足之後,就躲在暗處。也是大黑龍膽壯心粗,在蓮花湖上,鬧騰了半天,也沒見到小白龍。等大黑龍肚子餓了,身體乏了,勁也懈了,那小白龍猛得躥上來,使龍角連豁帶撞地,沒使多大力氣,就把大黑龍打退到三江口。
頭會在明裏吃了虧,二次再來,大黑龍就順江底走了。可是沒料到,它遊到哪兒,水是黑的,浪也是黑的,染得雲彩霧氣都跟烏漆似的。小白龍眼尖,老遠就知道對手來了,趕忙魚呀蛤蜊呀,又塞滿肚子,養足精神,藏在湖礁背後。大黑龍一到,連打炸雷,猛下大雨,把蓮花湖掀得底朝天。又折騰了大半天,隻是不見小白龍出水。這時,大黑龍肚子又餓了,身體又累了。隻見小白龍飛身出水,凶神惡煞似的沒幾個回合,就又把大黑龍追到東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