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提說:“夏天不幹活到處閑逛的人,在冬天就隻好吃樹葉子了。”
高山和陰溝
一個朋友問阿凡提:
“阿凡提,你說為什麼大公無私的人,老是兩手空空;自私吝嗇的人,腰包裏的錢卻老裝得鼓鼓的?”
阿凡提想了一下回答說:
“大公無私的人,如同巍巍的高山;自私吝嗇的人,就如同深深的陰溝;金錢好似雨點。天降雨時,雨點先落在高山頂上,然後就順著山坡緩緩流入陰溝裏去了。”
樹葉黃了為什麼落
有個財迷問阿凡提:“樹葉黃了為什麼要落呀?”
阿凡提回答道:“樹葉一黃就變成金子了,金子很重,所以就落下來了。”說完,匆匆地走了。
平衡石
法官在審訊一個案子時,總是偏向著給他送過禮的人,旁聽的阿凡提看不過眼,走出法官堂撿來兩塊拳頭一般大的石頭,不吭不哈地走到法官眼前,塞進他右邊的衣服口袋裏。
“你這是什麼行為?”法官氣憤地質問道。
阿凡提說:“我看你的身子老是往左邊傾斜著,為了使你的身子平衡,我在你右邊的衣兜裏裝了兩塊平衡石。”
神筆峰的傳說
秦朝時,有個叫王次仲的青年,非常有才識,但他不願做官,便隱居在居庸山,過著平民的生活。
當時,他創造出了一種隸書,使用起來,比以前的篆書方便許多。
他最大的目標便是將自己的文字推廣出去。秦始皇正想要統一中國文字,聽說有這樣一個能人,不勝歡喜,便派朝廷官員程邈去請王次仲到朝廷做官。
程邈來到居庸山,來到王次仲的茅草房,推開柵門走了進去。王次仲正在院裏幹農活,見有位老者來訪,便站起身問道:“老伯從哪裏來?有何貴幹?”
程邈回答道:“我是從朝廷來的,請問閣下是王次仲嗎?”王次仲回答:“小人便是。”
“好啊,找到你真是不容易呀。”王次仲把客人讓進屋,開始談話。
通過談話他才明白原來是秦始皇要他去朝裏做官,王次仲看不慣秦始皇梵書坑儒的暴行,他認為秦王是一個心狠手辣之人,所以便婉言謝絕:“小人是草芥民夫,無才無學,實在不敢在朝為官。”
程邈隻好回去,奏明秦始皇。秦始皇統一文字心切,讓程邈再去請他,第二次,王次仲仍不來。第三次還是不來。秦始皇惱羞成怒,心想,一個草芥民夫,膽敢三次違抗聖旨,這成何體統,於是傳旨讓程邈派監車把他押送到鹹陽,關進大牢。
王次仲被監禁在鹹陽,獄中的犯人們看了他的隸書,都稱讚他的才氣。有聽說他是為拒絕去朝廷做官才被送進監獄的,更是稱讚他的骨氣。
沒過多久,程邈也因故入獄了,被監禁在王次仲同一個牢房。
在獄中他大罵秦始皇梵書坑儒,不得人心。並誇獎王次仲是個有骨氣的青年,對他對抗朝廷,不登仕途的做法深表欽佩。
同是落難人,又數次謀麵,加上兩人誌趣相投,不久,王次仲就視他為忘年之交。
倆人除了經常談時政發牢騷外,王次仲還教程邈隸書筆法,程邈學得很用心,沒用多久,他就基本掌握了隸書的筆劃、結構及寫法。
忽然有一天,程邈被獄卒帶了出去,沒過兩天,秦始皇就下令將王次仲斬首,王次仲思前想後,恍然大悟,他明白了程邈和自己友好完全是一個圈套。
他坐上奔赴法場的監車,同獄中的犯人都依依難舍。
監車走到半路,突然,王次仲化作一隻大鵬鳥,衝出監車,展翅搖翎,直向自己家鄉飛去。
他飛到家鄉北山,落下了兩根羽毛、一條筆,變成兩座山,一座叫大翮山,一座叫小翮山。一支筆則變成了就是現在的神筆峰。
桃山的美麗故事
桃山位於八達嶺鎮往東大約十裏處。這座山名的來曆還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民間故事呢!
故事發生在秦始皇修長城的時候。
陶樹溝有戶人家,一家五口人,老兩口及三個孩子,兒子陶山和女兒陶紅、陶花,兒子長得英俊結實,女兒如花似玉。
陶老漢和他的兒子租點山坡地,起早貪黑地勞作。陶媽媽和兩個女兒養蠶織布,從早忙到晚,一家人辛辛苦苦地勞作,隻能勉強度日。
當陶山二十歲,陶紅、陶花十七八歲時,兩位老人相繼撒手西去,隻留下兄妹三人度日。一年之後,秦始皇要修長城,專抓壯丁當勞力,陶山未能幸免。
陶山臨走的時候,囑咐兩個妹妹,要好好看家,上山種地,采桑,要結伴同去,以免碰上狼蟲虎豹,夜裏睡覺要把門插上,他修完長城就回家。兄妹三人灑淚作別。
陶山走後,陶紅和陶花天天盼,月月盼,一年了,哥哥還沒回來。有一次,姊妹倆問一位過路的老人長城什麼時候修完,老人回答說:“早著哪,一輩子也修不完。”
姐妹倆聽了傷心地痛哭起來,她們想,長城修不完,哥哥不也回不了家了嗎?這日子怎麼過呀!陶紅首先止住眼淚說:“妹妹,別哭了,哥哥回不來,咱就去看看哥哥吧。”陶花聽了,精神一振問:“姐姐,咱真的去嗎?”陶紅說:“真的去!你不是做夢都夢見哥哥嗎?”姊妹倆商量好了,種完地就去找哥哥。
這天,她倆帶上了給哥哥的衣服和吃的,就向八達嶺走去,走了三天,便看到了人來人往地在修長城。
這時,從山坡上走下兩個官差,手裏提著鞭子,嘴裏哼著小曲:“大姑娘那個十七八,長得那個賽朵花,半夜裏偷偷地生了個胖娃娃……”
陶花、陶紅聽了十分厭惡,正要躲開那兩個官差,可是那兩個官差就像餓狼見了食一樣,緊緊地把她倆盯上了。
這兩個官差在工地上是有名的色鬼,他們經常提著馬鞭到山下的村莊去傷害良家女子。不想半路上碰見這兩個美貌女子,樂得心花怒放。那個胖子把胳膊一伸攔住說:“哎哎,你們要往那兒去?”
陶花說:“到山上。”“到山上幹什麼?”“找我哥哥。”“你哥叫什麼?”“陶山。”“陶山?就是那個長得圓盤大臉,膀闊腰粗的小夥子嗎?”“嗯。”陶花點點頭。
胖子哈哈笑了:“算是你找對了。他就在我那工段上幹活。走我領你們去。”陶花陶紅見這倆人不是什麼好人就說:“謝謝你們啦,我們自己去找吧。”說完便想奪路而走。
這時,那個瘦的又伸出兩臂嬉皮笑臉地說:“小娘子,跟我們走,還怕找不見你哥哥嗎!”那個胖的也色迷迷地說:“小娘子,小娘子……”
陶花姊妹倆嚇得掉轉頭就往回跑,可是沒跑出三兩步,就被那兩個家夥一人一個給拽住了。姊妹倆掙脫不出,便急得大喊大叫起來:“救命,救命……”
不遠處,正在抬石頭的勞工聽見有人喊“救命”的聲音,憤憤地說道:“哼!那兩個挨千刀的色鬼,又在調戲良家婦女了。”
這些人裏其中就有陶山,他側耳細聽起女子喊叫聲,越聽越耳熟,他清晰地聽到有人喊:“哥哥快來救我們哪!”
陶山聽清了,沒錯,是自己的妹妹。
陶山對那兩個色鬼,早就恨之入骨,沒想到他們今天竟然欺負到自己的妹妹頭上。他一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抽出橡子般粗的抬石杠,二話不說,便衝過去。
陶山衝到跟前,見兩個家夥正拽著陶花、陶紅往山上拉。任憑妹妹拚命喊叫,掙紮也無濟於事。
“妹妹不要怕,哥哥來了。”陶山舉起抬石杠,大喝一聲:“牲畜!你活到頭了!”邊說邊狠狠向那個胖子砸去。胖子沒來及躲閃,被砸中腦袋,腦漿迸裂了。
瘦子一看不好,撒退就跑,陶山緊追了幾步,又是狠狠一杠子,把他送上西天了。
陶山殺死官差,雖解救了妹妹,最後卻被隨後趕來的總監官給殺了,陶花、陶紅看著哥哥的屍體,悲痛欲絕,她們跪在旁邊。流著眼淚說:“哥哥,是妹妹害了你,妹妹對不起你!”
她們倆哭啊,哭啊,哭得山上百鳥泣鳴,百花落淚,連太陽似乎失去了光輝。她們哭了三天又三夜,第四天早晨,人們在離陶山不遠的石崖下,發現了兩個姑娘跳崖自殺了。
她們的鮮血染紅了山坡上的桃花,後來人們為紀念這陶山兄妹,就把這個山叫做桃山,每逢漫山桃花像火焰般開放的時候,人們就似乎聽見陶山兄妹在訴說著悲淒、感人的故事。
石羊山的來曆
八達嶺火車站對麵有一座山叫“石羊山”,因山坡上布滿白石,遠看像羊群在吃草故名。這些“石羊”是從哪裏來的呢?說來可就話長了。
當年,秦始皇修長城時,動用了大批的民工。這些民工幹著重活,卻吃不飽飯,許多人幹著幹著就累死在工地上,可以說那萬裏長城是人和土築起來的。
凡間的黎民百姓所受的苦難,使玉皇大帝動了惻隱之心。他為了減輕勞工的苦難,便傳下禦旨,命令當地山神幫助勞工修長城。
山神接到禦旨,絲毫不敢怠慢,馬上施展法術變成一個放羊老漢,手拿趕山鞭,前往長城工地,執行玉皇大帝下達的任務。
山神的趕山鞭可不是一般的鞭子,而是一條有潛力的神鞭,可以指揮各種野獸,連巨石也得聽憑它的指揮。山神每天夜裏便用趕山鞭將山下的白石條趕上山,像趕了一群羊似的。
一天夜裏,山神爺趕著一群“羊”又上了山。剛趕到半山坡上,被當地的一個財主發現了。
原來這財主發現每天夜裏有人趕羊上山。他懷疑那些羊來路不明,想對趕羊人來個人贓俱獲,自己從中得點利益。
“你這羊是要往哪兒趕呀?”財主走到山神爺麵前問。
“往山頭上趕。”
“什麼?往山頭上趕?山頭上正修長城,你過得去嗎?”
“這你可管不著。”
財主說:“這山可是我的。我這山到處都是小樹,羊群一過,全都給毀了。你說怎麼辦吧?”
山神爺說:“明天我從別處走就是了”。
財主不依不饒說:“那你今天糟踏了我的樹,你要賠我。”
山神爺問:“怎麼賠?你說吧。”
財主說:“賠錢,一百兩銀子。沒錢,就把這群羊留下吧!”山神爺哈哈一笑說:“可以可以,這群羊就歸你了!”說完,自個兒提著鞭子走了。
財主得了這些羊,心裏樂開了花。等老漢走遠之後,他就往回趕羊,可那羊一個個站著不動,財主納悶了,他位著一隻一拽,傻眼了,這哪是什麼羊啊!全都是白石頭。自那以後,這裏就變成了石羊山。
杏花山的故事
關於香山的傳說,民間還有另種一說法。
據說,香山曾是一座杏花山,那時候漫山遍野的都是杏樹,一到春天,坡坡嶺嶺都開滿了杏花,遠遠就能聞到撲鼻的杏花味。
很久以前,香山上並沒有樹,連野草也很少。那時,山坳裏有間小茅屋,茅屋裏住著一位姓王的後生,因為他以采石為生,人們都叫他王石匠。
有一天,王石匠正在山崖上采石頭,一不小心,從崖邊上滾了下來。正在這時,一位老和尚從這裏路過,伸手接住了他。老和尚將王石匠扶到一塊岩石上,對他關懷備至,王石匠非常感激。
老人又伸手從小布包裏捧出幾把又紅又大的山杏兒,讓他以此充饑,太陽快下山時,老人起身告辭。
一轉眼,十多天過去了,老和尚留下的山杏兒早已經吃完了,隻剩下兩把杏核兒。
這一天,王石匠又來到山上,當他站在山頂上,看著這光山禿嶺,不免有些惆悵。他忽然想起了家中存著的那些杏核兒。心想,我要是把這些杏核兒都種到山上,幾年後,杏樹一定能夠開花結果。想到這兒,他朝家裏走去。
過了一會,他從家裏扛來一把鎬頭,帶著杏核兒又來到山上,並把兩把杏核兒就都種到了山上。他剛剛回到家裏,天就下起了大雨,這真是一個好兆頭,他特別高興。
第二天早晨,天剛亮,王石匠就爬到了山上。他抬頭一看,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滿山遍嶺全都長出了一尺多高的小杏樹。
難道那位搭救過自己的老和尚是過路的神仙?從此,王石匠就整天待在山上澆水、修枝,精心地看管著滿山的小杏樹,盼著它們快點兒結出果實來。
第二個春天,山上的小杏樹,果真都開滿了杏花,漫山遍野香氣襲人。
沒過多久,樹上結出了山杏兒。有紅的、黃的,半紅半黃的,好看極了。
王石匠把它們摘下來,拿到城裏去賣,不到一個月,就賣了一百多兩銀子。
他用這些錢蓋了兩間新房,並從山下娶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從這以後,王石匠變得更加勤快,小兩口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日子過得真快,一晃幾年過去了,王石匠已經有了一個女兒,名叫香兒。這姑娘長得聰明伶俐,還有一副愛唱山歌的好嗓子。
一天,王石匠正帶著香兒在山上幹活,忽然看到一位老者從山路上走來。他仔細一看,原來是幾年前救過自己的那位老和尚。他又回驚又喜,快步向老人走過去,納頭就拜。可是老人家已經不認得他了。王石匠說出幾年前的事老人才恍然大悟。
看著這滿山遍野桃杏樹,老人很心慰。並給這山取名叫“杏花山”。
太陽偏西的時候,他們一起下了山。老人覺得這裏的景色實在是太好了,不舍得離開。於是從山下找來幾位工匠師傅,在半山腰處蓋了座小廟,自封“杏園寺”。
從此,“杏花山”這個美麗的名字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每到春天,這裏的坡坡嶺嶺都會開滿杏花,漫山遍野鬱鬱蔥蔥,遠遠就能聞到撲鼻的花籃。後來,人們就根據這杏花的香味,把“杏花山”叫成了“香山”。
臥龍山的傳說
香山北麓有一座連綿數裏的山丘,從遠處看好像是一條橫著的巨龍,西麵較高,好像是昂起的龍頭,東麵較低,猶如盤起的龍尾。所以人們又叫它臥龍山。
相傳,在很久以前,香山古樹參天,山下的鄉親依山傍水,生活無憂,很多人都在山上開了荒地,種上莊稼,日子過得非常富足。
後來不知從哪來了一條大灰蟒和一隻大花豹,它們把山上的野生動物都吃光了,又開始向人發起進攻。大灰蟒專傷那些上山打柴的鄉親,不到三個月,就有十多人被咬死。而那隻大花豹則在天黑時下山,到村子裏傷害人和牲畜,見什麼吃什麼,鄉親們被這兩個野獸鬧得日夜不得安寧。
這個小村子隻有三四十個人,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又不多,所以誰也不敢去惹那惡蟒和惡豹。
至此山上的果子熟了沒人敢摘,天剛黑,村裏的人就關上大門,大夥兒都怕在不疑難問題間送了性命。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艱難。
為了活下去,鄉親們集體到十幾裏以外的黑龍潭裏燒香,求龍王爺發發慈悲,除掉大蟒和大花豹。
龍王爺龍顏大怒,決心除掉它們,為民除害。他招來三太子黑金龍,要他速去降服那惡蟒和惡豹。
黑金龍行俠仗義,好打抱不平,一聽說是去香山除那惡蟒和惡豹,立即就要奔出龍潭,但被老龍王攔住了。
他叮囑兒子,不可魯莽行事,惡蟒和惡豹性情暴烈,在南山上修煉多年,絕非常閑之輩。
聽了父親的教誨,黑金龍連連點頭。過了幾天,他沒有直接去降服那惡蟒和惡豹,而是先變了一隻老山鷹,在香山上盤旋,以弄清那惡蟒和惡豹的行蹤。經過七八天的尋探,他終於弄清了那惡蟒和惡豹經常出沒的地方和時辰。
這天,黑金龍來到香山上,要先除掉灰蟒。他來到灰蟒藏身的山洞,隻見從那洞口冒出陣陣寒氣,他心想,我不能硬拚,要想個辦法把他引出來。
於是,他變成了一位打柴的老人。一邊唱著山歌,一邊砍著柴木。這時那灰蟒正在山洞裏打盹兒,它聽到洞外有響動,一下子醒了。
灰蟒已十幾天沒有吃東西,此時正饑餓難耐。可它到了洞外,什麼也沒有發現,它正在左右觀望,忽然,隨著一喊叫聲,金龍猛地撲過去,惡蟒一見是條小黑龍,竟然毫無懼色地和黑金龍拚打起來。
這黑金龍不愧是龍王之子,幾個回合下來,那惡蟒就招架不住了,連連後退,黑金龍越戰越勇,最後終於打敗了惡蟒。
黑金龍一看天色已晚,本想第二天再來降服那惡豹。可正當他往山下走時,隻見那惡豹晃晃悠悠地從山道走來,他剛要躲閃,卻已被那惡豹看見,黑金龍就迎了過去。這惡豹白天在山洞裏歇夠了,天一黑又要下山,此時正神氣十足,先來一個惡虎撲食,朝黑龍撲了過去。
經過一天一夜的廝打,惡豹被黑金龍打得渾身是血,倒在地上死了。黑金龍一連打敗了惡豹和惡蟒也受了重傷,他掙紮著向黑龍潭爬,但因為傷的太重,沒爬多遠,就死在那裏。第二天,黑金龍的屍體竟變成一座七八裏地長的小山,好像一條橫臥巨龍。
為了紀念這個除暴安良的黑金龍,人們把他化作的這座山,叫做臥龍山,並在山上修了一座龍王廟,四季進行供祀。
相思嶺的來曆
相思嶺位於香山北側,據說是因一位滿族姑娘而得名的。
清代乾隆年間,香山正藍旗的都統賀天成有個獨生女兒叫賀珍,年方十八歲,長的明眸皓齒,杏眼柳腰,再加上一對甜蜜的酒窩,吸引了旗裏旗外的許多小夥子上門提親。可賀都統卻不讓姑娘拋頭露麵,一樁親事也不答應。
原來,這賀都統有自己的打算,自己在旗營裏是個沒有多大實權的小小都統,也得不到多大油水。他想讓長得貌美如花的女兒去參加皇宮選秀,盼望著女兒能得到皇上的寵幸,並借此達到飛黃騰達,升官發財的目的。
皇宮選秀的日子正日漸臨近,賀家的裏裏外外都在忙著準備。為了讓女兒順利選上,賀都統還想方設法地打通宮裏的關係。
可這幾天,珍姑娘的狀況卻不佳,她臉色發黃,眼淚汪汪,甚至不進茶水,好像有滿腹的心事。
進宮參選的日子到了,這天一早,小彩車就載著珍姑娘,徑直朝皇城的方向走去。
賀都統坐在另一頂轎子裏,心裏美滋滋的,他已用五百兩銀子打點好了官裏掌管選秀差事的人,感覺此事成功的希望很大。
快到城門口時,賀都統下轎,想再囑咐女兒幾句,不料打開轎門,發現姑娘已經昏過去了。看這情形,賀都統也沒有心思讓女兒再去選秀了,隻能打道回府。
原來這珍姑娘早有意中人了,十六歲那年,她去萬花山娘娘廟趕會時,與旗裏關大爺的二兒子關德明相識,兩人一見鍾情。關大爺是個拔旗歸營的老兵,老實厚道,關德明也是個八旗子弟,知書達理,在八旗官學念書。
賀都統卻讓女兒進城選秀,棒打鴛鴦,珍姑娘父命情知難違,憂鬱致病。
半個月後,珍姑娘的病情漸漸好轉,一天她偷偷跑了出來,與關德明在村外大柳樹下相見。剛聊了沒兩句,碰巧被賀都統撞見了,賀都統氣極敗壞地將女兒帶回來,從此不許她離家半步。
這天,珍姑娘趁父親出門辦事,悄悄跑了出來,直奔關大爺家,誰知關德明已被送去西北邊關充軍,珍姑娘痛哭流涕,傷心不已。她獨自一人爬到村西北方向的山上,遙望西北,盼望德明早日回來。
兩年時間很快過去了,山上的那塊大石頭都被珍姑娘踩平了,可始終沒有關德明的消息。
好多年後,有人從西北回來,告訴他德明早已在沙場上戰死。珍姑娘傷心至極,跑到村西北山上那塊大岩石旁,痛哭一場,然後縱身跳下了懸崖。
珍姑娘跳崖的那座山峰,後來被人們稱作相思嶺,以紀念姑娘對愛情的忠貞不諭。
香爐峰的傳說
當年的西山地處幽州邊緣,環境清幽。傳說金朝的第八代皇帝金章宗,喜好練武射獵,具有遊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
有一年秋天,章宗皇帝帶著親王大臣到蒙漢雜居的張北一帶狩獵。接近中午時分,天氣熱得出奇。章宗口渴了,於是走進了路旁的一個四合院裏,想討杯茶喝。一個老婆婆趕忙迎了出來,將茶遞給章宗。
章宗邊喝茶,邊環視這間四合院。院子建造得十分精巧,收拾得利落幹淨,屋內家具古樸大方。
最令章宗驚奇的是,屋內炕上還有一個妙齡女子,正穿針引線在操習女紅,女子的容貌賽若天仙。
章宗臨走前,下旨要將這位女子送進皇宮。
這位姑娘叫張秋娘,父母老來得子,被老兩口視為掌上明珠。現在已經招贅當地的李瑞為婿。他們沒有料到,章宗的一道聖旨,將原本一個好好的家庭硬生生給拆散了。
秋娘進宮以後,正宮娘娘對她百般淩辱。章宗皇帝無奈隻好在西山腳下給秋娘修了一座行宮,這就是香山最早的行宮。
這裏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環境清幽,皇帝隻有每年夏季才會來住一段時間。這樣,秋娘反而落了個清靜。
秋娘獨自一人住在這裏,每當夕陽下山的時候,她就會登上山頂,遙望家鄉。而且在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半夜,她還會獨自攀上西山的最高處,將一把把檀香點燃,祈求上天保佑父母身體健康,祝願李瑞讀書上進,盼望夫妻能夠團圓。
秋娘就這樣在期待中度過了十幾年,後來她染上了肺癌,臨死前,她要太監、宮女把自己抬上西山最高處。遙望著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她把十把檀香一一點燃。檀香燃盡時,秋娘閉上了眷戀的雙眼。
秋娘在西山焚香之後,人們發現這座山峰跟香爐特別相似,於是就將這座山峰稱為“香爐峰”。每當黃昏時分,香爐峰上飄來縷縷雲煙時,人們腦海裏便會出現秋娘燃香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