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傳的民間文學(下)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又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民族早就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前仆後繼,綿延百代。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曾說:“中國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曾創造了無數的文明奇跡。
中國的曆史是一部生動的、博大精深的啟迪心智的教科書。中國曆史是獨樹一幟的東方文明史。承載中華文明的中國曆史,在她形成發展的曲折而漫長的過程中,從未中斷過。她雖然曆經坎坷,備嚐艱辛,卻始終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態,聳立在亞洲的東方。即使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的對中華文明一個多世紀的強烈衝擊和重重劫難,也沒有使曾創造過輝煌的中華文明沉淪,反而更勃發了新的生機。
《話說中國》叢書將中華民族的輝煌與挫折、統一與分裂、前進與倒退、戰爭與和平、正義與邪惡,放在對立統一的辯證過程中,逐一展現。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曆史使人明智。”曆史的經驗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價才總結出來的。曆史經驗包蘊著發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現實,理智地麵對將來,就應當自覺地回顧曆史。現代人隻有了解曆史,才能感受曆史啟迪現實的無窮魅力。惟有從曆史經驗這裏感知雜亂紛紜的現實,才能體會曆史智慧的美感與簡潔感。
這種由曆史引發的智慧、魅力與美感,對豐富一個人的生命內涵,提升一個人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質的基本內涵應該是人文素質。一個人的人文素質是由他所屬的民族幾千年文化創造的基因,積澱在他的血液和靈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為主體,對人的素質提高具有特別的價值,而中國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體的糅合和載體。隻有了解了中國的曆史,才能樹立民族自信心,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才能以他們的不斷傳承和新的創造,繼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共同的血脈上發展起來的13億中國人和5000萬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應有這樣的共識,都應當承擔這樣的責任。
《話說中國》叢書把傳統的教育和未來的展望有機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引導當代中國人順應悠久古老的中華文明融注世界發展的現代潮流。
由於叢書篇幅宏大,編寫時間又較為倉促,書中難免存在各種疏虞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話說中國》叢書編委會,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