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爾》現流行的文本,有學者認為,是經曆了從單篇型、串聯複合型的發展階段而形成的並列複合型。長詩包含了對各類英雄形象的生動刻畫,因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同時對於認識蒙古民族的曆史也具有珍貴研究價值。
《瑪納斯》
《瑪納斯》是流傳於新疆柯爾克孜族的著名英雄史詩。現在這一文本包括八部,共約20萬行,是由居素普·瑪瑪依演唱所記錄的成果。各部的題目是:“瑪納斯”;“賽麥台依”;“賽依台克”;“凱涅尼目”;“賽依特”;“阿斯勒巴恰、別克巴恰”;“索本碧勒克”和“奇格台依”,均為英雄家族中八代英雄的名字。從描寫的內容判斷,《瑪納斯》可能產生於16世紀以前柯爾克孜人民從葉尼賽河向阿爾泰山、天山、中亞一帶遷徙的時代。做為口承史詩,又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不斷變異,經曆了由簡到繁,由一部增至數部的過程。其中第一部的內容最為古樸和深厚,而結構的完整和藝術的成熟也最為顯著,詩行占到了整部史詩的四分之一。有關《瑪納斯》的記載最早見於16世紀波斯文《史集》。在19世紀有俄羅斯學者的最早搜集文本,20世紀20口30年代前蘇聯又在搜集、紀錄方麵取得重大進展。我國對《瑪納斯》的搜集和調查起始於20世紀60年代,在80多位“瑪納斯奇”(演唱《瑪納斯》的歌手)中發現最為傑出的一位,即居素普·瑪瑪依。80年代後,由於原來記錄的資料已散失,又重新開展搶救調查工作,並全部記錄下來。史詩第一部在1991年出版,分為上、下兩卷。
第一部的內容是:統治柯爾克孜人民的卡勒瑪克汗王得知將要有一位英雄瑪納斯誕生,他十分恐慌,竟殘暴地將所有懷孕的婦女剖腹查看。但機智的柯爾克孜人民保護了瑪納斯平安降生。瑪納斯從小就力大無比,他目睹了人民的苦難生活,立誌為本民族報仇雪恨。他聚集四方勇士,逐步統一了分散的部落,擊敗了許多敵手,被人民擁為汗王。但是瑪納斯因不聽愛妻卡尼凱的勸告,在對卡勒瑪克大軍交鋒取得勝利之後,樂而忘返,結果被埋伏在路旁的敗將昆吾爾用毒斧砍中,不幸身亡。《瑪納斯》對英雄主人公及周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具有鮮明的特色,生動反映出草原民族純樸忠厚、粗獷坦直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長詩的每個詩行多由七至八音節組成,有鮮明的節奏感、韻律性。采用的是古老的押韻方式,即以押頭韻為主,有時也頭韻、腳韻並重。
《尕豆妹與馬五哥》
敘事長詩《尕豆妹與馬五哥》主要流傳於寧夏、青海、甘肅的回族地區。長詩取材於清代光緒七年(1881)發生於今甘肅省臨夏縣莫泥溝多木寺的一個真實故事。十八歲的回族姑娘尕豆妹愛上了青年長工馬五哥,而她卻又被地主馬七五娶為其兒子尕西木的童養媳。尕豆妹與馬五哥沒有屈服於以馬七五為代表的封建宗法勢力的淫威。在一次幽會中驚醒了尕西木,馬五哥失手打死了他。結果,尕豆妹與馬五哥雙雙被告到官府,在華林山被殺害。
長詩通篇采用回族民歌“花兒”體的聯唱形式,二句一段。常常借用當地人所熟悉的日常事物、人物作比喻,通俗形象、樸質無華而感情真摯,真切細膩地刻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內心世界,近百年以來,《尕豆妹與馬五哥》成為活躍在甘肅、寧夏、青海三省廣大回、漢人民口頭的一首著名的敘事長詩。
1949年以前,《尕豆妹與馬五哥》就已被搜集整理出版。1966年出版了根據不同文本重新整理的版本,含“序歌”和十節。
《阿詩瑪》
《阿詩瑪》是我國雲南彝族支係撒尼人的長篇敘事詩。全詩共有十三章,講述了阿著底山下的兩家人家:一家善良、幸福;一家惡毒、貪婪。窮人格路日明家有阿黑和阿詩瑪兄妹倆,阿詩瑪美麗、善良、勤勞,是阿著底最好的姑娘。財主熱布巴拉勾結權貴海熱給兒子阿支討娶阿詩瑪,阿詩瑪斷然拒絕。財主搶走了阿詩瑪並把她關押在土牢裏,阿詩瑪不肯屈服,堅決不嫁。阿黑哥聞訊趕來營救妹妹,他與財主家多次較量:比賽山歌、砍樹、殺虎等,最後用箭射中財主家的祖先牌位,使阿詩瑪獲得釋放。之後,惡毒的熱布巴拉勾結岩神把阿詩瑪卷進河中,由於阿黑未能找到獻祭用的白豬,阿詩瑪隻得留在石崖,變作永遠不滅的回聲。全詩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樂觀的鬥爭精神。
《阿詩瑪》對人物的塑造主要通過人物語言與動作的描寫,絕少心理活動的刻畫。其敘事、抒情的手法簡樸自然,明麗清新,毫無造作之感。《阿詩瑪》第一個整理本在1954年發表,目前已出版過六種單行本,並有俄、英、日、法、世界語等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