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間傳說2
劉秀是東漢的第一個皇帝,古時候把皇帝稱做“天子”。因為老雕和鵲雀陷害了老天的兒子,於是老天給他們罪有應得的懲罰,封老雕臨終時,五股分屍,不得好死;封鵲雀三伏天不能喝水,直渴得鵲雀禿了頭。烏鴉有恩於劉秀,封它壽終正寢,臨死時小鴉銜食反哺,直至瞑目。現在民間有句俗話:“烏鴉有反哺之恩,何況人乎?”說的就是這個善有善報的故事。
追兵過去後,劉秀如驚弓之鳥,風餐露宿,繼續逃跑。那時兵荒馬亂,常常是走幾天不見人家,這天實在餓得走不動了,眼裏發黑,一頭倒在一棵桑樹下。適逢這時正是桑葚成熟季節,一陣微風過後,桑葚掉落滿地,有幾棵桑葚恰好掉在劉秀嘴內。劉秀正值饑渴要命之際,口嚐桑葚覺得十分甜蜜。遂立即翻身爬起遍拾桑葚,飽餐一頓。人在難時得救,往往感恩不盡,遂許下誓言:“若將來能中興漢朝,登基為君,定要知恩厚報,大封其功。”
公元25年劉秀戰敗王莽,中興了漢朝,他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光武皇帝。劉秀登基為君後,念念不忘救過他性命的桑樹,便帶領大臣來到他當年遇難的地方。正巧這時正值冬季,樹木都落葉了,又加上桑樹和椿樹並立,真假難辨。劉秀忘記了當年桑葚究竟是哪株樹上所落,遂錯封桑功於椿樹,封椿樹為樹中之王,讓椿樹比別的樹長的既快又高。後人蓋房,做器具,乃至棺槨,門窗都要夾用一點椿木,意思是用王木鎮邪。劉秀錯封桑功之後,因賞罰不明,桑樹冤氣滿腹,終於氣破了肚,水流滿身。據說柳樹也為桑樹打抱不平,把腰也氣扭了。從那以後,民間所有的桑樹都身幹開裂,成了“氣破肚”,柳樹成了“扭扭腰”。
金華酥餅
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大興土木,開鑿大運河,到處抓夫捉丁,鬧得平民百姓雞犬不寧。當時山東兗州有個程咬金,生得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也被官府抓去了。這程咬金身強力壯,一發起性子來力撥千斤。有天夜裏,官府把民夫關在牢房裏,程咬金拔起門柱,掀了門框,放走了幾百夫丁,自己也逃走了。官府一通緝,他就從江北跑到了江南。
這一日,程咬金來到金華城裏,隻見大街小巷,士農工商個個忙忙碌碌,沒一個閑人。程咬金心想:這地方山清水秀,跟俺老家的人一樣,做做吃吃,勤勞淳樸,倒是個生根落腳的好地方。他走前街串後街,過東市蕩西市,發覺金華這地方有一點不像山東家鄉,整個城裏隻有飯店、麵館,卻沒一家餅食店。程咬金就在婺江一個船埠頭邊找了間小門麵,開起一家飲食店,做起山東款式的大餅、煎餅來。
程咬金做的大餅像銅鑼一樣,又大又圓,自己看看好,自己聞聞香,可是金華的百姓看著卻搖頭。有幾個好事的,嚐了一回新鮮,總覺得淡溜溜,糊答答的,不好進口,也就吃了頭回沒來趟了。程咬金生意清清淡淡,一日賣不了幾鍋餅。
有一天早五更,程咬金的餅剛出鍋,突然,飄來了對門鄰居黴幹菜炒肉的鹹香味。聞著聞著,他想起金華地方家家戶戶,飯桌上總是離不開一碗黴幹菜燒肉,想到這裏,他一拍大腿直喊:“有了,有了……”
第二天,程咬金做起了黴幹菜肉餅,幹菜肉香和餅香誰聞了誰流口水,把過往客人招了一屋。有的整個買了,有的要切塊嚐嚐新……程咬金的生意,一下子興旺起來。
不久,程咬金又做出了巴掌心大的小幹菜肉餅,顧客買一個拿一下,買兩個拿一雙,方便極了。後來,又為不愛吃肉的做出了清香可口的椒鹽餅,為愛吃蔥的做出了小蔥餅。
聰明在耳目,生意在手藝。程咬金餅店生意一好,人就忙,一忙,難免出個把夾生餅,他就順手往爐邊上一擱,從不賣給顧客。說巧也巧,一日早五更,程咬金一起身,就聞到滿屋裏的鹹焦香,熏得他自己也想抓個餅來嚐嚐。走到爐前一看,原來爐頭邊上的夾生餅,借著爐裏的餘火,烘焙得油光光,黃澄澄的。咬一口“哢嚓”一聲,滿口酥脆鬆香,仔細一嚼,味鮮極了。讓鄰舍一嚐,個個嘖嘖稱好,都說比原來的更香了。從此,程咬金就改為頭天做,夜裏烘,這種酥脆鬆香的隔夜餅,人們吃出滋味,天天上門來買;要出遠門的還事先上門定做,帶在路上當幹糧,又便當又好吃。
這隔夜餅,吃著鮮帶著便,一傳十,十傳百,愛吃的人越來越多啦!這餅鬆香酥脆,大家就叫它“酥餅”了。
後來,程咬金投奔了瓦崗軍,跟李淵造反打天下,成為人人稱頌的唐朝開國功臣。據傳,他點起兵來,總是一雙一雙的,說那是他點酥餅點慣了。金華酥餅業,越傳越興旺,酥餅師傅都奉程咬金為酥餅業的祖師。如今,金華人還說“程咬金酥餅——好漢做買賣從不欺人”哩!
葫蘆島
早先,錦西海邊並沒有葫蘆島,那島是鐵拐李的寶葫蘆變的。那時,在現在島外陸地上住著個莊稼人。這個莊稼人文武全才。論武,十八般武藝件件皆精;說文,下筆千言,一揮而就,說話句句在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他的朋友;講起理,神仙也甘拜下風,因此大家稱他為賽神仙。
賽神仙雖本領大,卻從不去考進士奪武舉。他把農事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賽神仙的名越傳越遠,傳到了終南山八仙洞。八仙之一鐵拐李很不服氣,心想,他一個搬土坷垃的身上能有幾兩油,敢稱賽神仙?想去和他比比。於是背起寶葫蘆,駕雲離開終南山去找賽神仙。賽神仙正在種地,見了鐵拐李牛不停,犁不停,指指地邊那棵大榆樹,說:“啊,神仙來了,請到大樹下去坐,瓦壺裏有涼開水,隨便喝,等我種完這幾壟地,咱們再嘮嘮。”
鐵拐李一見賽神仙光顧種地不來陪他,氣不打一處來,也不喝水,光喘粗氣。賽神仙種完最後一壟地,才停犁、卸牛,來到樹下倒了一碗水,喝一口笑著說:“宰相肚裏能行船,神仙肚子就該包羅天地,農民種地和神仙煉法一樣,誰來也不能停。”
鐵拐李一聽,氣消了一半兒,問:“你是賽神仙?”
“不敢,不敢。”賽神仙連連擺手說:“大家胡叫唄。”
鐵拐李嘴一撇說:“人家胡叫你就應承?說明你真想賽神仙。今天我要試試你,你要能難倒我,我就把寶葫蘆送給你,不然,我就割掉你的舌頭,省得你再稱賽神仙!”“我哪能難住神仙!”賽神仙一抱拳,說:“我隻想問問你老身後背的是啥寶貝?”鐵拐李一晃肩膀:“寶葫蘆。”“裏邊裝的啥?”“要啥有啥。”“可有藥嗎?”“百藥俱全。”“那藥能治啥病?”鐵拐李嘿嘿一笑說:“啥病都能治,藥到病除。”賽神仙笑了,指著鐵拐李的病腿說:“果真藥到病除,百病都治,為啥你那病這些年還沒治好?”
鐵拐李無話可答,隻好摘下寶葫蘆遞給賽神仙,滿麵含羞地回了終南山。賽神仙接過寶葫蘆連看也沒看,順手向海裏一扔:“莊稼人種地要講實的,要這邪門歪道的東西沒用,送給龍王爺玩去吧!”
寶葫蘆從賽神仙手中飛出,一碰海水,“轟”地一聲金光四射,變成了一個島子,就是現在的葫蘆島。據說,由於有了葫蘆島,八仙過海就改在筆架山登陸了,怕從葫蘆島登陸遇見賽神仙,把寶貝全輸在那兒。
戲班三規矩
過去,戲班子有三個規矩:小花臉不開筆化妝,其他演員都不好化妝;大花臉不動筷,其他人就不好先吃飯;花旦不開鋪,其他人就不好先困。這三個規矩是怎樣來的呢?老藝人中有這樣一種講法。
唐朝有個楊貴妃,她死後,唐明皇心裏很苦悶,茶飯不想吃,睡覺睡不香,身體一日比一日瘦。丞相看唐明皇這樣,就想了個辦法為唐明皇解悶。他命令下人在宮中搭起月宮,叫許多宮娥彩女在“月宮”中跳舞,做遊戲。唐明皇看了後,很高興,身體就日日好轉了。丞相為了皇上身體恢複得更快,又叫人扮演各種人物串成戲。結果呢,其他正麵人物都搶著演了,就是小花臉,大花臉和花旦的行當無人肯演,唐明皇感到很遺憾,就隻好自己來扮演小花臉,叫一個大塊頭禦廚演大花臉,拖出自己的寶貝女兒扮花旦。
戲排好了,開演那日,因為唐明皇在場,誰也不敢先開筆化妝,唐明皇隻好先開筆在鼻梁上塗了兩筆。吃飯了,因為禦廚在,誰也不敢先動筷,當禦廚為皇上盛了飯,大家才敢吃。困了,大家怕唐明皇的女兒還要做點什麼,隻好等她睡了再睡。
這樣三個規矩傳傳傳,傳到解放初。
姑嫂塔
相傳,八百年前,有一條身長八十裏的水龍王,橫臥安東,頭在西南,尾在東北。這是一條懶龍,每年隻伸一次腰,翻一次身。每翻一次身,就作一次怪。每作一次怪,就要吐上七七四十九天惡水,使這裏的方圓百裏,變成一片汪洋。那時候,人們常常擔心,生怕遲早有一日,安東百姓的生命財產會被這水龍王吞沒。
有一天夜裏,忽然聽得有人在叫喊:“造塔壓龍鎮水!”起初,人們也不在意,哪知一連三個夜晚,都有人在這樣叫喊,有人出於好奇,跑出去看看,可是什麼也沒看見。
後來,人們一見麵就談起夜裏有人叫喊“造塔壓龍鎮水”的事,大家也都覺得要除水患,必須先壓住水龍王,不讓它伸腰、翻身、吐惡水才行。就這樣,造塔一事就算定下來了。風聲一傳開,城裏的、鄉下的石工、木工、泥瓦工都來了,一下子就聚了幾百個人,商量造塔。怎麼個造法呢?正在為難之時,南邊來了姑嫂兩人,她們說也是來造塔的。大家商量了一個意見:要想除掉水患,必須造兩座塔,壓住這條興妖作怪的懶龍的頭尾,不讓它翻身才行。姑嫂兩人聽了說:“好,你們回去,這造塔的事我們姑嫂包了。”話音剛落,姑嫂二人不見了。
第二天早晨,大家起來一看,大吃一驚,一座非常漂亮的七層寶塔造好了。大夥兒登上塔頂,向東北鄉一望,東北鄉的塔也造好了,上麵好像還放著一把瓦刀和一隻灰桶呢。
原來,這姑嫂二人不是凡人,是神仙。她們答應造塔之後,就分了工,姑娘造安東城西門的妙通塔,壓住龍頭,嫂子造安東城東北唐集鄉的月塔,壓住龍尾。二人約定:星齊動工,雞鳴為號。就這樣,兩個人就各自分頭造起來了。到了半夜時光,姑娘的妙通塔造好了,嫂子的月塔因為喂奶給孩子吃,誤了點時辰,還剩下個塔頂。姑娘看看自己造的塔,十分滿意,一時高興,就捏著個鼻子,學了一聲雞叫,這一叫不要緊,可慌了嫂子,趕忙收工。因此,一直到今天,東北鄉嫂子造的月塔,塔頂還是少了一角未砌好,上麵放著的幾塊亂磚,遠遠望去,很像一隻灰桶和一把瓦刀。
砸雞頭吃秦檜的來曆
宋朝時候,賣國賊秦檜害死了嶽飛一家人和很多忠心保國的文武將官。
那些冤死鬼在陰間裏控告秦檜,閻王把秦檜拿到陰間,想下油鍋炸他。他的肉臭,一炸臭味會滿天飛。想鋸解了他,又想到他的血太臊氣。後來閻王想了想,給了他個天不收、地不留,任人打罵,讓冤鬼們出出氣,再餓死他的鬼魂,永遠不讓他再轉世降生。
秦檜和他老婆子在陰間裏,走到哪裏都有冤鬼們打罵。陰間裏除了閻王殿就是鬼卒墳,他覺著陰間地方少,不好躲。有一天晚上飄飄遊遊來到陽間藏身,冤鬼們也追到陽間。
陽間都知道秦檜是害死嶽飛的大奸臣,六畜們也知道他是個大壞蛋。他躲進磚窯裏,燒窯的用火燒他;他鑽進井裏,澆園的往上絞他,他想躲進屋裏,又怕薑太公拿他。秦檜兩口子見這裏藏不行那裏躲也不行,就鑽進了豬圈裏,那豬哼哧哼哧直拱他;他們又躲進馬棚,那馬嘿兒嘿兒地叫著,前蹄搗、後蹄蹬。他們見這裏更不行,就又躲進了牛棚,那牛哞兒地叫一聲,用角就抵,嚇得兩口子又跑,直到天快明時,還找不到一個藏身的地方,後來看見一個雞窩,就急忙鑽進去了。
公雞見東方發亮,伸長脖子張開嘴剛想喊:“天明了——”秦檜看到公雞嘴裏是個好地方,得空兒鑽進了雞嘴,藏在雞腦袋裏。公雞正打鳴,嗓子被秦檜一噎,嗯了一下,再打鳴時,就多了一個尾音。追趕秦檜的冤鬼們,見他兩口子都鑽進雞腦袋,打不住,摸不著,就給人們托了夢。人們從夢中知道秦檜兩口藏在雞頭裏,就有了砸雞頭吃秦檜的說法。
孟薑女
傳說秦始皇修長城那陣兒,範喜良和孟薑女剛成親,範喜良就被抓去修長城了。
範喜良身高力大,很能幹。可是整天吃糠咽菜,沒過多久,就累死了。跟往常一樣監工把他的屍首扔進城牆填餡兒了。
孟薑女萬裏來尋夫,聽說丈夫已經死了,被填在長城裏了,就大哭起來,足足哭了三天三夜,哭倒了長城八百裏,露出了一堆堆屍骨。當時範喜良的屍體還沒有腐爛,孟薑女就撲在丈夫的屍體上大哭起來。哭著哭著,就想:丈夫已經死了,光哭也沒用,不如先把丈夫掩埋了,然後自己也一死了事。
恰巧這天秦始皇也在山海關。他聽到轟隆隆的響聲後,派人前去查看。回來的人對他說:“萬歲,有個叫孟薑女的女子把長城哭倒了。”秦始皇哪裏肯信,非要親自去看看不可。秦始皇來到長城邊一看,孟薑女還趴在範喜良的屍體上哭呢。秦始皇走到孟薑女跟前,大聲說:“大膽的女子,怎敢哭倒長城?”孟薑女抬起頭,對著秦始皇說:“我丈夫被你抓來,活活累死在這裏,難道我哭也有罪嗎?”秦始皇被孟薑女的美貌迷住了,頓時起了貪心,就笑著說:“孟薑女,隻要你答應做我的妃子,我饒你哭倒長城之罪!”孟薑女低頭想了半天,說:“做你的妃子可以,可我有個條件:你要披麻戴孝,把我的丈夫葬了。”秦始皇為了得到孟薑女,也就顧不得君王的體麵,真地給範喜良披麻戴孝了。剛要埋葬範喜良的屍體,孟薑女又提出要把範喜良葬在大海邊上。秦始皇讓人抬著範喜良的棺材,到了大海邊,埋在靠近大海的高坡上。這時,孟薑女見自己心事了啦,就乘人不注意,一頭紮進了大海。
秦始皇一看孟薑女跳海了,氣得要死,發誓非要找到孟薑女不可,活的得不到,死的也要。他派了成千上萬的兵將下水去撈,撈了半天,就是撈不著。這回秦始皇急眼了,掏出趕山鞭,發了瘋似地在海水裏來回抽打。這可不得了啦,就看海水直翻,連龍王爺的水晶宮都搖動起來,眼看就要倒了,嚇得蝦兵蟹將爹呀媽呀地亂叫。老龍王急了,趕忙召集蝦兵蟹將商量咋辦。商量了半天,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正在這時,龍王的第九個女兒走到老龍王跟前說:“父王,你趕快把孟薑女還給秦始皇吧!”老龍王說:“孟薑女早就變成了石頭,你讓我咋還呢?”九龍女想了想說:“父王,看來隻有我變成孟薑女的模樣去哄那秦始皇,瞅空偷走他的神鞭,才能保住我們自己了。”老龍王聽了女兒的話,雖說不願讓女兒去冒險,但事到如今,也就隻好這樣了。
秦始皇正在那兒氣呼呼地舞著神鞭,猛看見水麵上漂來一個人,仔細一看,正是孟薑女。派人撈上來一看,還有口活氣兒,可把秦始皇樂壞了,忙讓人把孟薑女抬回宮內。這秦始皇整日茶不思飯不想,也不睡覺,瞪著眼睛足足守了孟薑女三天三夜,總算把孟薑女守活了。從那以後,九龍女變的孟薑女就做了秦始皇的妃子。一晃幾個月的光景過去了,九龍女身懷有孕,要生娃娃了。這天,秦始皇出遊,臨走前,把神鞭交給了九龍女,說:“把神鞭留給你,有了難處,它能幫助你。”說完就走了。
九龍女見神鞭到了手,拿著神鞭就往大海邊跑。那鞭子來回一擺動,長城也跟著跑了起來。她跑到海邊,長城的一頭兒也被趕進了大海。這時,九龍女肚子疼得很厲害,再也跑不動了,不一會兒,就在一塊大礁石後生了一個黑娃娃。這黑娃娃一落草,就腿蹬腳刨地呱呱哭叫。老龍王被孩子的哭聲驚動了,趕到岸邊一看,是自己的女兒,就忙把她接回宮裏。那小黑孩兒被扔在礁石旁,可憐巴巴地哭著。
誰知這小黑孩兒命也真大。餓了,老虎來喂奶;熱了,老鷹前來遮太陽。有一天,一個姓項的老頭兒在海邊打魚,見一群老鷹圍著一個小孩子,就走過去把老鷹趕走,把孩子抱回了家。在海邊時他見老鷹用羽毛給小孩兒扇涼兒,就給孩子取名叫項羽。
慢慢地,項羽長大了,五大三粗,武藝超群,成了後來的西楚霸王。
白娘子
呂洞賓賣湯團
這一天,正是陽春三月三,西湖邊柳枝兒嫩綠嫩綠,桃花兒豔紅豔紅,四處來遊玩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呂洞賓,也變成個白頭發白胡須的老頭兒,挑副擔子,到西湖邊來賣湯團湊熱鬧。
呂洞賓把擔子歇在斷橋旁邊的一株大柳樹底下。他看看鑊裏的湯團浮起來了,便拉開嗓門叫起來:
“吃湯團羅,吃湯團羅!大湯團一個銅錢買三隻;小湯團三個銅錢買一隻!”
人們聽了呂洞賓的叫賣聲都笑了。有的人說:
“老頭兒呀,你喊錯啦!快把大湯團和小湯團的價錢換一換吧!”
呂洞賓聽也不聽,照樣叫:
“大湯團一個銅錢買三隻;小湯團三個銅錢買一隻!”
人們朝他的湯團擔子圍攏來,你掏一個錢,我掏一個錢,都買他大湯團吃。一歇歇辰光,鑊裏的大湯團就撈光了。
這時,有個五十來歲的老年人,懷裏抱個小伢兒,也擠進人堆裏來。小伢兒看見別人吃湯團,就吵著也要吃。但是大湯團賣光了,那人隻好摸出三個銅錢,向呂洞賓買隻小湯團。呂洞賓接過錢,先舀了一碗滾水,再舀一隻小湯團在碗裏,端著碗蹲下身來,用嘴唇朝碗裏吹口氣,那小湯團就繞著碗沿,“咕碌碌”滾轉起來了。
小伢兒高興死啦,舀起湯團正想吃,那湯團就像活了似的,一下鑽進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裏去了。
小伢兒吃了湯團以後,三日三夜不吃東西。阿爸著急得要命,就抱他到斷橋旁邊大柳樹下來尋那賣湯團的人。
呂洞賓見了哈哈一笑,就把小伢兒抱上斷橋,猛不防抓住他的雙腳倒拎起來,喝聲:“出來!”那三天前奮進去的小湯團,竟原個兒從他小嘴巴裏吐出來。小湯團落在斷橋上,“咕碌碌”滾下西湖去了。
在斷橋的下邊,有一條白蛇在修煉。白蛇修煉了五百年,有了靈性,她常常伸出頭來,望著人間,見西湖上風和日麗,遊人很多;男也有,女也有,老也有,少也有,三個一堆,五個一群,有的看景致,有的蕩湖船,有的植樹,有的栽花,有的談笑取樂,也有的忙著做營生……白蛇眼看這人間的繁華景象,心中十分羨慕。這天,她從湖底鑽出水麵,正巧那個小湯團從斷橋滾下來,便接在嘴裏,“咕嘟”吞進肚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