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1 / 3)

人性奇學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釋】

孔子曾經說:“我們常常去複習自己過去學過的知識,這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嗎?有自己的朋友從遠方來看望自己,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嗎?不要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抱怨自己不得誌,這不是很有修養的君子做法嗎?”

【悟語點撥】

鞏固知識是一種學習,交朋友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一種更有效的學習途徑。在交往過程中,既能增長見識,又能發展自己,更好地服務社會。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釋】

有位先人說:孝順自己父母、尊敬自己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不多見的;從不觸犯上司,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樹立,根本樹立了,做人治國的原則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仁義友愛的根本吧!”

【悟語點撥】

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兄長的人,又怎麼能與領導、同事和睦相處呢?想做大事的人必先學會做人,這是立身處事之本。有了根本,做任何事情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巧言令色,鮮矣仁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釋】

孔子說:“花言巧語,假裝慈悲的人,哪裏還有什麼仁義道德可言。”

【悟語點撥】

做人需要誠實守信用,隻說不做,故弄玄虛,或者出爾反爾的人是不道德的行為。誠而有語的人才會贏得朋友,才會有更多的人擁護你,你的事業才有可能一帆風順。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釋】

曾子說:“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地反省自己:給別人做事的時候是否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坦誠相待了?老師向學生傳授學業是否用盡心思複習了?”

【悟語點撥】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所以任何人都要時刻檢討自己,少說空話,多做實事,與人與己皆有利。經常反省自己,就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或錯誤,改正了錯誤,你就可以不斷充實你的人生,順利完成你想做的事。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釋】

孔子說:要想治理好一個擁有兵車千乘的國家,在處理政事時就要慎重,說話辦事要講信用,節省開支,愛護國民,讓老百姓在農忙季節及時。

【悟語點撥】

統治者若要想使一個國家繁榮富強,就要言而有信,公平合理地處理政事,平衡財政與國民經濟的關係。愛護國民,多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群眾的事,大力發展經濟。

泛愛眾而親仁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釋】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裏要孝順自己父母,在外麵要尊重自己兄長,做事謹慎認真,說話誠實守信,博愛大眾,接近光明磊落的人。有時間就不斷學習文化知識。”

【悟語點撥】

學做事必先學做人,要想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就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但願:“規規矩矩學做事,堂堂正正學做人”成為當代青年的座右銘。

過則勿憚改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釋】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顯得沒有威信,學習不踏實就不會有成就。要重視道德,講究信用,謹慎交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悟語點撥】

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下人會顯得穩重、大度,懂得做人的道理,善於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勇於改正自身的缺點的人也是一種勇氣。有了豐富知識,有了仁法根本,結交有益的朋友,還愁有什麼事完不成的呢?

夫子慍、良、恭、儉、讓以得之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慍、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釋】

子禽問子貢說:“孔子每走到一個國家,就會知道那個國家發生的政事,是他自己打聽到的呢?還是人家主動告訴他呢的?”子貢說:“他老人家以溫和、善良、謙恭,儉樸、禮讓的風範而使人家樂於主動把國家的政事告訴他。他這種獲得的途徑,不同於其他人吧?”

【悟語點撥】

一個人隻有具備寬宏大量的性格,人家才會樂於接近你,有了坦誠相告才能掌握真實情況。

我們現代的人也應該學會他老人家那種溫和、善良、謙虛、儉樸,禮讓的風格。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釋】

孔子說:“在他父親在世的時候看他的誌向是否正確,在他父親去世後看他的行為是否正確,假如在他父親去世三年之內仍然沒有改變其父留下的立身處事原則,就可以說他盡孝了。”

【悟語點撥】

孝敬父母不光體現在生前,父母去世後仍然與先前一樣做事,那才算是真正的孝敬。沒有父母的教誨和叮囑,仍然不會做出一些違背良心或不可思議的事。

信近於義,言可複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不宗也。”

【譯釋】

有人說:“信約遵守道義,說的話才能順利實行。行為符合禮法,那就能夠避免羞恥侮辱。依靠信得過的人,也是可以效法學習的。”

【悟語點撥】

我們既可以在禮、信的約束下做事,也可以依賴信得過的人,學習他們的做法。尤其是當代的青年,麵對高速發展,眼花繚亂的世界,沒有一定的禮儀,法製的約束,他們也許什麼壞事都可以做得出來。

敏於事而慎於言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釋】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求甚飽,居所不求太舒適,辦事思維敏捷,說話小心謹慎,不斷向有道義有學問的人學習來完善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悟語點撥】

說話、辦事都要向有學問、有經驗的人學習。知識在更新,萬事萬物都在變,所以隻有不斷學習新的東西,改進舊有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舊的東西,才能逐漸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我。

貧而樂,富而好禮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釋】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別人,富貴但又不驕傲自大,這樣的人怎麼樣?”孔子說:“還可以,但還不如那種雖貧窮卻仍然十分快樂,雖富貴卻謙虛知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精雕細刻以後再打磨光滑,方能成器’,做人也是這樣吧?”

孔子說:“不錯,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以前的事,你就可以推斷出後來的事,你能舉一反三。”

【悟語點撥】

人隻有保持樂觀向上的思想,才能學習致用,由表及裏,循序漸近,正確判斷事物的發展方向。樂觀的人思想十分活躍,這種思想不會懈怠,具有開拓性的思維,他能做到舉一反三,並在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

為政以德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釋】

孔子說:“國君如果用道德禮義來治理國家,那麼自己就會像北極星受群星環繞一樣受到百姓擁護。”

【悟語點撥】

凡事都要講究道德,以法治國,人民百姓才能一齊擁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國君光講道德,和禮儀,人們不一定都聽你的。所以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有健全的法律製度,離開法製,再好的國家也會成為一盤散沙。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釋】

孔子說:“靠行政命令和刑罰來製約百姓,老百姓隻知道避免犯罪受罰而不知道犯罪是恥辱的;如果能用道德和禮教來引導百姓,他們就會懂得廉恥,而且能夠自我約束。”

【悟語點撥】

用嚴酷的法令去統治人民,不如用賢人的道法、禮數去約束、引導他們,知禮而不禮,自己管理自己是最好的辦法。如果一味地嚴,讓他們無法接受,則會適得其反。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譯釋】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做學問;三十歲立身處世;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遇事不迷惑;五十歲知道上天給予我的使命;六十歲對別人說的話能辨別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做到隨心所欲而不會有越軌的行為。”

【悟語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