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過,斯知仁矣(1 / 3)

觀過,斯知仁矣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釋】

孔子說:“人所犯的錯誤各不相同,往往和他們的社會地位、環境有關。觀察一個人的錯誤,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社會地位了。”

【悟語點撥】

為什麼說觀察一個人的錯誤能知道其社會地位呢?因為權力大的人影響麵大,他犯錯誤,可能會影響到千萬人的利益。如果一位平民百姓,即使犯再大的錯誤影響也是有限的。

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

【原文】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釋】

孔子說:“有誌於追求真理,卻又把貧困看作恥辱的人,不值德與他討論真理。”

【悟語點撥】

追求真理不在於一個人的貧窮與富有,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堅持真理也非易事。追求真現不光是體現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體現行動上。追求真理不僅需要有正義感,而且還需要有勇氣。

義之與比

【原文】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釋】

孔子說:“天下的事情,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君子隻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怎樣做。”

【悟語點撥】

事物在變化,這就要求人在處理事情時要因時因地,隨變化而變化方法。環境變了,條件也變了,你還用原來的方法用解決的問題,肯定是行不通的。

君子懷德

【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釋】

孔子說:“君子心裏裝的是道德,小人心裏裝的是鄉土;君子心裏裝的是法紀,小人心裏裝的是私刑。”

【悟語點撥】

真正的君子是道德的,寬容的,大度的,而小人則大多都是特別自私的。隻有寬容大度的佬能擔當起重任,才有為廣大民眾謀福利。

放於利而行,多怨

【原文】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譯釋】

孔子說:“做事從個人利益出發,大多會招來怨恨。”

【悟語點撥】

一個人立身處事,要前思後想,全麵權衡,多為別人著想,否則總想著自己就會帶來怨恨。

全麵考慮,謹慎行事,就能避免出錯,就在全局的角度,方能顧全大局。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釋】

孔子說:“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的,還會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哪裏還談得上實行禮呢?”

【悟語點撥】

任何人治理國家都離不開禮,各類精神文明建設,各項法律條款歸根到底是禮的延伸。任何一個國家,離開了禮和法製建設,整個社會都會成為一盤散沙,混亂不堪,影響到安定團結和各項經濟建設。

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譯釋】

孔子說:“不怕沒有職位,就怕條件不夠。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但求自己創造出成績。”

【悟語點撥】

要想自己功成名就,就必先掌握豐富的知識,有了成績就會得到社會承認。並把你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釋】

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有一個基本觀念貫穿著。”曾子說:“是的。”孔子出門後,有的學生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呢?”曾子說:“他老人家的學說,隻是忠恕罷了。”

【悟語點撥】

任何人任何時候都要有忠心、寬容的思想。這樣的人才能容納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才能被人接受,才能將個人融於集體中,才能有所作為。

見賢思齊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釋】

孔子說:“遇見德才兼備的人,就應該向他們看齊,遇到平庸無能的人,就應反省自己是不是也犯有和他同樣的錯誤。”

【悟語點撥】

平時我們應多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自身的缺點,完善自己才能有所作為。要學會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把自己逐漸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全麵型的人才。

遊必有方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釋】

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輕易出遠門,如必須外出,則要告訴父母你的去處。”

【悟語點撥】

父母在的時候,不一定非要守在父母身邊,但外出時一定要與父母打招呼,出遠門時要經常與家裏保持聯係,免得父母對兒女的擔心,這是是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釋】

孔子說:“父母的生日要牢記在心裏。一方麵為他們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麵為他們老一歲而擔憂。”

【悟語點撥】

這裏主要想告誡人們當父母健在的時候要多孝順他們,讓他們吃好、穿好,無憂無慮,怡養晚年。因為當父母晚年體弱多病,或去世後,再想孝敬他們就來不及了。

訥於言而敏於行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釋】

孔子說:君子應當說話小心謹慎,做事勤快思維敏捷。

【悟語點撥】

光說不做等於白說,少說多做才最實際。社會上許多人喜歡說假話、大話,而真子讓他做事的時候卻又樣樣行不通,這種人實在是太可悲了。隻有哪些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幹工作的人才是可敬的。

德不孤,必有鄰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釋】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從來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誌同道合的人相伴。”

【悟語點撥】

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團結大多數人,道德高尚的人,品行一定端正,周圍總有許多人樂意與他結交,總有誌同道合者與之共同創立大業。

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

【原文】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譯釋】

孔子對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你。雖然你曾進過監獄,但不是你的罪過。”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冶長。

【悟語點撥】

進過監獄的未必都是壞人,曆史上許多正直的人都進過監獄,但他們是為了正義而戰,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先進的革命者。好人終有好報。

賜也何如

【原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譯釋】

子貢問孔子:“你認為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好比器皿。”子貢問:“什麼器皿?”孔子說:“祭祀用的珍品瑚璉。雖然是你很有才能,但還不是全才。”

【悟語點撥】

人無完人,人總是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缺點和錯誤,所以人總是在不斷學習中求得進步,人總是在工作中逐步改正自身的缺點和錯誤,完善個性,超越自我。

不知其仁,焉用佞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譯釋】

有人說:“冉雍有仁德而不善於辯論。”孔子說:“為什麼一定要善辯呢?整天與人唇槍舌戰地辯駁,被人討厭。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但為什麼一定要善辯呢?”

【悟語點撥】

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要外露,內秀型的人才是大多數人所推崇的。俗話說:“好鳥不叫,叫不是好鳥”。整天誇誇其談的人大多不務實的人,多數會遭到人們的厭惡。

朽木不可雕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言行。於予與改是。”

【譯釋】

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經常睡覺。孔子知道後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的牆壁不能粉刷。對宰予,我責備他做什麼?”又說:“從前,對於人我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了他的行為;而現在我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動。是宰予使我改變了對人的態度。”

【悟語點撥】

人總是好的有壞的,對於一些固執的人來說也是沒有辦法的,有時是一時半時輕易改變不了的。看待一個人不能輕信人言,要通過仔細觀察才能下結論。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釋】

子貢說:“我不想讓別人欺侮我,但我也不想去欺侮別人。”孔子說:“不是你現在可以做到的。”

【悟語點撥】

孔子的這種思想是古代士大夫的中庸思想,即現代的溫和派人物,這也是需要不斷學習和長期磨煉才能形成的性格。這種性格的人手無論古今都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