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小道,必有可觀者
【原文】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釋】
子夏說:“即使是些小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隻是怕跌入其中妨礙遠大的事業,所以君子不去從事。”
【悟語點撥】
誌向遠大的人是不屑於從事那些無足輕重的小行道,而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重大的事情上去。
如果有時為了一已之利而耽誤了大事,實在也是不值得。
仁在其中
【原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釋】
子夏說:“學識廣博而誌向堅定,多請教並善於思考,仁德就包含在其中了。”
【悟語點撥】
一個人的高尚品德來自於廣博的學識和堅定的誌向中。不慌的東西要善於向別人請教,在學習的同時要勤於思考,那麼你可以稱得上是仁德的人啦!
君子有三變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釋】
子夏說:“與君子交往可以感到三個變化:第一眼看上去覺得神態莊嚴,接觸後覺得他平易近人,聽他講起話來又覺得嚴厲不苟。”
【悟語點撥】
一些正直的人看上去凜然難以接近,實際上卻平易近人,而他的話雖然嚴厲卻使人受益。做人就要做正直的人,正直的人即愛憎分明,又樂於助人,接觸後會讓你受益非淺。
信而後勞其民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釋】
子夏說:“君子如果獲得百姓的信任,那麼就可以使喚他們,否則,百姓會認為是在虐待他們;君子必須取得君主信任以後,才可以進諫,否則,君主會以為是在誹謗自己。”
【悟語點撥】
要想同一個人推心置腹,首先必須取得其信任;要想使你的下屬安心工作,服從管理,也要取得其信任,要想向上司提合理的建議,也必須取得信任,人與人之間信任太重要,不信任的時候有許多事情都不能盲目地去做。
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
【原文】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要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譯釋】
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們做些酒水掃地和迎送賓客的小事是可以的,不過這隻是下等的行當。禮樂大道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於夏聽了這話,說:“咳!子遊的話說錯了。君子的深奧道理,哪些先傳,哪些後授,這如同草木,是分門別類的。君子的大道,怎麼可以隨便歪曲呢?有始有終地教育學生,大概隻有聖人吧!”
【悟語點撥】
教育人應該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論,宜發現其所長,避其所短。同時在教育方法上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使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始終如一。
如得其情,則衰矜而勿喜
【原文】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譯釋】
孟孫氏讓陽膚當法官,陽膚就工作上的事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執政者失去道義,民心早已渙散了。你如果查出犯罪者的實情,應該憐憫他們,而不要因此而得意。”
【悟語點撥】
官逼民反,即使執政者平息了一方混亂也不值得高興,而應該反思自己的過錯才對。執政者要學會籠絡人心,對違法亂民要教育引導其走上正道。
君子惡居下流
【原文】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譯釋】
子貢說:“紂王的惡行,未必像現在傳說的那樣嚴重。所以君子最不願處於下等品類,一處於下等品類,普天下的壞名聲都會強加在他的身上。”
【悟語點撥】
許多事情往往容易受到歪曲,原因就是人們容易因為一個人有過不良行為而把所有的惡行都加到這個人的身上去了。所以,聰明的人最好就不犯大錯誤,等到你的壞名聲出去以後,再想恢複就困難了。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
【原文】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釋】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和月蝕: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之後,大家都敬仰他。”
【悟語點撥】
人有過不怕,怕的是不改。隻要有過即改,仍舊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好人的過錯,就如同月獨、月獨一樣,偶爾為之,又很快消失,這是很正常的。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
【原文】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譯釋】
衛國的大夫公孫朝問子貢:“你老師學問是怎麼得來的?”子貢回答說:“周文王、武王的大道並沒有失傳,散存在人世間。聰明的人體會它的根本,庸人隻能抓住它的末節。文王武王之道無處不存,我的老師也就無處不學。何必非要有固定的老師不可呢?”
【悟語點撥】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問存在於各行各業中,隻要有心,一個人隨時都可以獲得學問,增長知識。許多學問並非從老師哪裏學到的,愛好是最好的老師,人間處處皆學問。
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原文】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譯釋】
叔孫武叔在朝廷中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比他的老師仲尼還要高。”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學問就像宮牆,我的宮牆隻有齊肩那麼高,別人在外邊就能看見牆內居室的美好。我老師的宮牆卻有幾丈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就沒法看見裏麵宗廟的壯觀和達官貴人的富有。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或許不多,像叔孫武叔先生那樣的說法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悟語點撥】
許多事物因其淺顯易懂而得到人們的認可,而那些蘊含著大道理的事物由於其高深而不易被人理解。所以對於一些孤陋寡聞,目光短淺的人的一些話來說也不必太在意。
其不知量
【原文】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釋】
叔孫武叔毀謗孔子。子貢說:“這是徒勞而已!仲尼先生是詆毀不了了的,其他人的賢明之處好比是山丘,還可以逾越;而孔子是太陽和月亮,是不可以超越的。即使有人想自盡,這對日月有什麼損害呢?恰好表示他不自量力而已。”
【悟語點撥】
已經被公認的真理,如果沒來由地去毀謗它,隻能顯出自己的愚笨和無知。聖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的思想和行為超過了一般人,個別人要歪曲也隻能是出力不討好。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原文】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釋】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十分謙虛,仲尼難道真比你強嗎?”子貢說:“君子說一句話可以表現出聰明,也可以表現出愚笨,所以說話不可不慎重。我的老師是無法企及的,就像上天沒有台階可登一樣,我的老師一旦能邦國治理,老百姓就會懂禮,就會齊心協力跟他走,遠方的百姓也會來歸附。他在世時譽滿天下,去世後備受哀悼。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悟語點撥】
一個人有時雖有好的政治主張,但因其沒有得到實施,也隻好被埋沒。真是令人可惜可歎!
真正有仁德的人不一定非要做官,他的仁德會享益天下,無人可及。
寬則得眾,敏則有功
【原文】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絕斷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說。
【譯釋】
……慎謹地確定度量衡,審察司法製度。恢複廢棄的官職製度,政令就可以通行天下。複興被滅亡了的國家,承續已繼絕了的世族後代,任用隱居的賢才,天下民眾就會自然歸附了。
執政所重視的應該是:人民,吃穿,喪葬,祭祀。
寬厚待人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勤懇敏捷就會取得功績,公正合理就會使民眾心悅誠服。
【悟語點撥】
要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必須有完善的政治製度和合理的政策措施,隻要做到這樣,天下民心自然歸附。隻要執政者心中時刻裝著人民,人民就會擁護你,你的地位就能長久。
何如斯可以從政
【原文】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譯釋】
子張對孔子說:“怎樣才能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習,就可以治理國家了。”
子張問:“五種美德指什麼?”
孔子說:“君子執政給人民惠利又不濫用錢財;使百姓勞作而沒有怨恨;有欲望而不貪圖財利;性情安祥而不驕傲;態度威嚴而不凶猛。”
子張問:“給人民惠利又不勞民傷財,具體是指什麼呢?”
孔子說:“讓老百姓做對他們有利的事情,不就能使他們得到好處又不勞民傷財了嗎?讓百姓幹他們能夠幹的事情,誰還會有怨恨呢?追求仁德而到了仁德,還貪求什麼呢?執政者無論人數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敢怠慢他們,這不就是性情安祥而不驕傲嗎?執政者衣帽整齊、目不斜視、態度莊重,使人見了而生敬畏之心,不就做到既威嚴而又不凶猛了嗎?”
【悟語點撥】
治理天下的要訣在於順民意而治之。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人為本,誠信為先,時時刻刻以大局為重,深得民心,國家就會昌盛富強,天下就會太平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