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遊騎北來塵滿城,
月明空照漢家營。
卷中正有家山在,
一片傷心畫不成。
上麵這首詩題為《家山歸夢圖》,是元好問三十二歲時所作。
所謂“遊騎北來”指的是蒙古的鐵騎兵。元好問十七歲時,蒙古英雄孛兒隻斤?鐵木真即位可汗尊為“成吉思汗”。元好問二十五歲時,金國中都被蒙古軍包圍,其兄元好古死於戰亂中。第二年,蒙古軍占領金國城邑達八百六十二座……
在戰亂中一路走來,今年元好問四十二歲了。成吉思汗已經去世,他的繼任者們繼承了他的遺誌,不停地東征西討。
詩中詠歎道:畫卷中描繪的分明是故鄉的山水,然而人的悲傷又怎能畫得出來呢?
“你這也能叫‘漢家營’?”王勉不滿地咂咂嘴。
他很讚賞這首詩,但不能認同第二句的“漢家營”。此處的“漢家營”自然是指金國的軍營。對於認為南宋才是正統的王勉來說,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絕對不能算是“漢家”,雖然其國民大部分都是漢族人。
在東北崛起的女真族建立王朝、攻入中原以來,一直在迅速推行漢化。建國初期還維持著獨特的女真族製度,但沒過多久,從行政機構到禮儀風俗全盤漢化,儼然變成了漢文明的傳承者。金國曆代皇帝大都是漢文明的崇拜者,其癡迷程度甚至不下於漢族人。慢慢地,他們認為:自己才是光輝絢爛的中原文明的繼承者。
其實,塞外民族政權入關後,都無一例外地漢化了。例如,從4世紀到6世紀統治中國北方地區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 ,為了迅速推行漢化,甚至連皇族原本的姓氏“拓拔”也改成了漢姓“元”。與之相比,金國皇室倒沒這麼徹底,並沒有改姓,仍是“完顏氏”。
據說,元好問就是北魏皇族的後裔,但他相信自己是“漢家人”。他認為:“漢”並不單是指血統,更是指文明,金國是漢文明的繼承者。因此,他深愛著金國。
然而,金國正瀕臨滅亡。
往年的十二月份,街上總是熱鬧非凡。但今年(正大八年,1231年)的十二月,城內卻一片死寂,令人膽戰心寒。
國都汴京正處於戒嚴之中。當時的開封府擁有數百萬人口,與南宋的臨安(即杭州)、西方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並稱當時世界三大城市。而現在,這裏儼然變成了一座鬼城。
蒙古軍占領了鳳翔之後,揮師南下。同年九月,攻下南宋境內的興元府(今陝西漢中)。消息傳到汴京,百姓們無不驚慌失措。到了十一月份,四川北部已被蒙古鐵騎攻陷,金國北部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市)正處於攻防戰的殊死搏鬥階段。
時近歲末,汴京鬧市中的桑家瓦舍連個人影也沒有。王勉夫婦的店麵自然也是冷冷清清。
兩天後,元好問再次登門造訪。他委托王勉製作的小字抄本詩集已經完成了。
“哇,真精致!”元好問誇讚道。
“這抄本不是為了看的吧?若想看,過後再用大字重新謄寫出來,就能慢慢看了。”王勉說道。
“你好像挺了解這抄本的性質嘛。”
“大概能猜到。”
“過完年後,我還有別的活兒想委托你做。這次可是個大工程。你能住到我家裏來嗎?”
“可以。我隨時都能開工。”王勉一口答應下來。
“要做很久的。你可以帶上夫人——如果不妨礙她剪紙的話。”
“反正現在也沒生意。我到時就帶上內人一起去。”王勉看都沒看妻子一眼就答應了。
元好問弓著背,踏上了歸途。
他一邊走,一邊想:金國一旦滅亡,文明也將消亡。蒙古軍所到之處無不大肆破壞。在他們的統治下,金國文明必將遭到破壞,或許最後隻會剩下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不,應該不至於如此……”
他寄希望於蒙古軍營中的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與元好問是同年生人,他通曉諸學,才華橫溢,擅長詩文。曾在金國朝廷中擔任左右司員外郎之職。中都淪陷時,他被蒙古軍俘虜,後來受到了成吉思汗的重用。據說,成吉思汗臨終前曾留下遺囑,讓兒子們務必遵從耶律楚材的建議。如今,耶律楚材正擔任蒙古的中書令,即宰相之職。隻要成吉思汗的兒子們能遵守遺囑的話,金國的文明就一定有獲救的希望——元好問對這一點堅信不疑。
他停下腳步,仰望天空。太陽西斜,十二月的寒風卷起路上的塵沙,漫天飛揚。到處都是灰蒙蒙的。或許,大家都忘了年末要打掃一下家門吧。
這一年,元好問的妻子去世了。他孑然一身,淒涼寂寞,映入眼中的景物想必也顯得無比淒涼吧?
“不,光靠耶律楚材一個人,恐怕還不行……”
元好問念及此,不由心生焦慮,腳下加快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