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蒙古軍首先切斷了汴京與外界的交通。

鄧州的完顏思烈、陝西的完顏仲德(忽斜虎)、南陽的武仙分別率三路大軍援救國都。武仙提議三軍合力攻打蒙古軍,並和另外兩軍的將領約定進攻時機。但完顏思烈拒絕了——他離汴京城最近,想獨占軍功。可是,當完顏思烈的軍隊從汝州出發經過密縣時,卻遭遇了蒙古大軍。但他仍然一意孤行,拒絕采納武仙的阻澗結營之策。終於,行至京水時,蒙古大軍趁機進攻,完顏思烈的軍隊大敗而逃。武仙聞訊後,退守留山收拾殘部,等待再次發動進攻的機會。

就這樣,因為將領們的鉤心鬥角,外部救援的希望破滅了。而交通又被切斷,汴京城內的糧食得不到補給,眼看就要見底了。人們四處奔走,尋找求生之法。

金國皇帝終於下定決心:放棄汴京。

東邊還有個名為歸德府 的地方沒被蒙古軍占領。蒙古軍既然要切斷汴京城的交通,那麼兵力肯定比較分散。如果集中精銳部隊出擊,或許可以從某一點突破封鎖線。突破之後,進入歸德府,以其為立足點,渡過蒙軍勢力薄弱的黃河北部地區,再集結軍隊,從外部援救汴京城。

聽了這番話,元好問心想:時機來了!現在正是搶救實錄小字抄本的絕佳時機!

為了掩人耳目,皇帝決定把太後、皇後、妃子全都留在京中,隨行也盡量從簡,軍糧到歸德府再籌措,以減輕輜重。不過,小字抄本幾乎不占什麼分量,不會增加額外的負擔。現在正是將其帶出城的好機會。

小字抄本剛完成到先帝金宣宗的最後一年——元光二年(1223~1224年)。王勉在“元光二年十二月”項下,寫下一句:

宣宗崩,寧甲速即位。

就此完成了宣宗實錄卷。

“當今陛下即位以後的部分還沒開始抄寫。”王勉說道。

“最近十年發生的事,應該有很多人記得的。快把現在已經完成的部分給我。”元好問說道。

元好問沒有被列入突圍隊伍之中。不過,他提出了讓突圍隊伍帶走小字抄本的請求。將軍問清楚了抄本的分量之後,就隨口就答應了。抄本可以收入行李之中,不占地方。

當晚,王勉將放在國史院的小字抄本帶到了元好問的家裏。

王勉坐在元好問麵前,幾本薄薄的冊子端放在大腿上——那正是由汗牛充棟的實錄轉抄而成的。

“你做得太出色了。”元好問表示了犒勞之意。

時值天興元年年末,十二月二十四日,即小年之日 。據說,在這一天,各家灶神會把家裏的好事壞事巨細無遺地向天帝報告。後來,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把糖塗抹在灶門上,以求灶神報告時多美言幾句。在13世紀時,人們還沒開始用糖,而是用酒糟塗到灶門上——灶神喝痛快了,也會多多關照的。

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整夜都會將點亮的燈置於床下,謂之“照虛耗”。即使在備戰態勢緊張的汴京城中,一般人家裏也都沒有忘記這項節日風俗。

元好問家裏的還沒落入蒙古之手的衛州床下同樣擺放好了點亮的燈台。

他接過王勉雙手奉上的抄本,一頁頁翻開瀏覽——當然,裏麵的字都是一個個小黑點,根本看不清。

總有一天,這些小黑點會被放大,重新變回正常的字。下一代的史官將根據這些實錄編修金國正史,向後世傳揚金國的文明。在元好問眼裏,這無數的小黑點,仿佛是無數熙熙攘攘的生命,又仿佛是凝結而成的文明結晶。

元好問感慨萬千——正是自己,把它們從瀕臨毀滅的災難中搶救了出來。曾經自鳴得意的詩作,此時都已經變得無足輕重。過去,他認為自己是為寫詩而生的;而今,他覺得那不過是雕蟲小技,自己真正的使命應該是作為金國文明的證人而存在於世的。而且,此刻自己已經實現了這一願望。

他感受到了一種心滿意足的、平靜的愉悅。

王勉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問道:“您很有滿足感吧?”

“我從來沒這麼有滿足感過。”

“那就請您收下吧——不過,畢竟我也忙碌了整整一年,對這些抄本真有點舍不得。我想最後再拿來看一看。”

“我理解你的心情。這些抄本傾注了你一年的心血。你好好地跟它們道別吧。”元好問把抄本遞給王勉,閉上了眼睛。

元好問心想:王勉畢竟隻是個工匠,他對工作的熱情隻囿於狹隘的世界。作為一個工匠,他隻是為自己寫下這麼多漂亮的小字而自鳴得意。而我則不同——我為這些抄本所封存的偉大文明而感動,為自己能把它們傳於後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