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遺書》卷十七
或問:簿,佐令也。簿所欲為,令或不從,奈何?曰:當以誠心動之。今令與簿不和,隻是爭私意。令是邑之長,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己,善則唯恐不歸於令,積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
——《二程遺書》卷十八
問:“人於議論,多欲直己,無含容之氣,是氣不平否?”曰:“固是氣不平,亦是量狹。”人量隨識長,亦有人識高而量不長者,是識實未至也。大凡別事,人都強得,惟識量不可強。今人有鬥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鍾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時而滿,惟天地之量則無滿。故聖人者,天地之量也。聖人之量,道也;常人之量,天資也。天資之量須有限,大抵六尺之軀,力量隻如此,雖欲不滿,不可得也。如鄧艾位三公,年七十,處得甚好。及因下蜀有功,便動了。謝安聞謝玄破苻堅,對客圍棋,報至不喜,及歸,折屐齒。強終不得也。更如人大醉後益恭謹者,隻益恭便是動了,雖與放肆者不同,其為酒所動一也。又如貴公子,位益高,益卑謙,隻卑謙便是動了。雖與驕傲者不同,其為位所動一也。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宜宏大,不待勉強而成。今人有所見卑下,無他,亦是識量不足也。
——《二程遺書》卷十八
人才有意於為公,便是私心。昔有人典選,其子弟係磨勘,皆不為理,此乃是私心。人多言古時用直,不避嫌得,後世用此不得。自是無人,豈是無時?
——《二程遺書》卷十八
君實嚐問先生雲:“欲除一人給事中,誰可為者?”先生曰:“初若泛論人才,卻可。今既如此,顧雖有其人,何可言?”君實曰:“出於公口,入於光耳,又何害?”先生終不言。
——《二程遺書》卷十九
先生雲:韓持國服義最不可得。一日,顧與持國、範夷叟泛舟於潁昌西湖,須臾,客將雲:“有一官員上書謁見大資。”頤將謂有甚急切公事,乃是求知己。頤雲:“大資居位,卻不求人,乃使人倒來求己,是甚道理?”夷叟雲:“隻為正叔太執,求薦章,常事也。”頤雲:“不然。隻為曾有不求者不與,來求者與之,遂致人如此。”持國便服。
——《二程遺書》卷十九
先生因言:今日供職,隻第一件便做他底不得。吏人押申轉運司狀,頤不曾簽。國子監自係台省,台省係朝廷官。外司有事,合行申狀,豈有台省倒申外司之理?隻為從前人隻計較利害,不計較事體,直得恁地。須看聖人欲正名處,見得道名不正時,便至禮樂不興,是自然住不得。
——《二程遺書》卷十九
學者不可不通世務。天下事譬如一家,非我為則彼為,非甲為則乙為。
——《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思慮當在事外。
——《二程外書》卷二
聖人之責人也常緩,便見隻欲事正,無顯人過惡之意。
——《二程外書》卷七
伊川先生雲:今之守令,唯製民之產一事不得為,其他在法度中,甚有可為者,患人不為耳。
——《二程外書》卷十二
明道先生作縣,凡坐處皆書“視民如傷”四字,常曰:“顥常愧此四字。”
——《二程外書》卷十二
伊川每見人論前輩之短,則曰:“汝輩且取他長處。”
——《二程外書》卷十二
劉安禮雲:王荊公執政,議法改令,言者攻之甚力。明道先生嚐被旨赴中堂議事,荊公方怒言者,厲色待之。先生徐曰:“天下之事,非一家私議,願公平氣以聽。”荊公為之愧屈。
——《二程遺書》附錄《門人朋友敘述》
劉安禮問臨民。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輸其情。”問禦吏,曰:“正己以格物。”
——《二程遺書》附錄《門人朋友敘述》
橫渠先生曰:凡人為上則易,為下則難。然不能為下,亦未能使下,不盡其情偽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嚐為之,則能使人。
——張載《橫渠文集》
《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今水臨萬仞之山,要下即下,無複凝滯。險在前,惟知有義理而已,則複何回避?所以心通。
——張載《橫渠易說》
人所以不能行己者,於其所難者則惰,其異俗者,雖易而羞縮。惟心弘,則不顧人之非笑,所趨義理耳,視天下莫能移其道。然為之,人亦未必怪,正以在己者義理不勝。惰與羞縮之病,消則有長,不消則病常在。意思齷齪,無由作事,在古氣節之士,冒死以有為,於義未必中,然非有誌概者莫能,況吾於義理已明,何為不為?
——張載《橫渠易說》
《姤》初六:“羸豕孚躑躅。”豕方羸時,力未能動,然至誠在於躑躅,得伸則伸矣。如李德裕處置閹宦,徒知其帖息威伏,而忽於誌不忘逞,照察少不至,則失其幾也。
——張載《橫渠易說·姤》
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數,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為憂,則不敢惰,四益也。
——張載《經學理窟·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