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時候,中共中央和西南軍區也開始關注貴州的匪亂問題了,並思考著如何部署剿匪事宜。

中央要求鎮壓匪亂

針對全國各地出現的土匪情況,中共中央發出了大力開展剿匪行動與建立革命秩序的重要指示,提出了“軍事進剿、政治攻勢、發動群眾”三者相結合的正確方針,和“鎮壓與寬大相結合”,“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的政策,號召把剿匪工作進行到底,給人民群眾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也為開展地區工作創造條件。

鑒於貴州和西南等地的土匪已經到了十分猖獗的地步,所以,早在1950年2月,鄧小平就親自草擬了一份“關於西南情況和工作方針”的加急電報,放在了毛澤東的案頭。

毛澤東主席在百忙之中,翻閱了鄧小平的電報。

鄧小平在報告中寫道:

鑒於西南匪患的猖獗,剿匪已成為全麵的中心任務。不剿滅土匪,一切無從著手。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封建地霸武裝,沆瀣一氣,妄圖顛覆新興的人民政權。

毛澤東看完電報後,同意鄧小平的決定,並作出了自己重要的指示。

3月份,鄧小平、劉伯承和賀龍等首長召開會議,對西南的整體剿匪工作進行研究,最後作出了具體的安排和部署:

西南封建勢力原封未動,剿匪已成為西南全麵的中心任務,不剿滅土匪,一切無從著手。

迅速安定社會秩序,恢複和發展生產,是廣大群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各階層人士所熱烈擁護的,要求西南全黨、全軍,必須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剿匪的一係列方針政策,要把剿匪鬥爭當作解放大西南的第二戰役來打,要求野戰軍地方化,領導一元化,重新調整兵力部署,迅速學會新的鬥爭方式。

在這次會議中,大家一致認為,剿匪戰鬥要比普通的軍事鬥爭複雜與艱苦得多,仍然包括流血和犧牲,而且不是打幾個衝鋒就能解決問題的。

鄧小平強調,要取得勝利,不僅需要堅定和勇敢,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有策略、有辦法。

就這樣,一場大規模的剿滅土匪鬥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西南局和西南軍區部署完剿匪任務後,貴州省委和軍區也召開了多次軍事會議,詳細討論了貴州的匪亂形勢,認識到了土匪問題的嚴重性,具體部署了貴州的剿匪工作。

會議做了重要的人事安排,以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蘇振華、省主席兼軍區司令員楊勇為核心,成立了25人的剿匪委員會。在黨委一元化領導下,號召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和支援剿匪鬥爭。

在西南軍區部署剿匪工作之前,各部隊就開始為剿匪積極行動,全力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解放軍二野五兵團曾發布命令:十六軍主力除四十八師留川剿匪外,其餘部隊全部返黔剿匪。

根據五兵團的部署,十六軍軍部帶四十六師一三六團、四十七師一三九團、補訓團、炮兵營,開赴遵義地區,執行剿匪任務。

對於貴州猖獗的匪患,很多戰士已經是憤恨到極點。自從部署完剿匪的任務後,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奔赴戰場,下決心要殺殺這群土匪的氣焰。

當時十六軍還把各剿匪部隊領導召來,按照中央和西南軍區的指示,在作戰地圖上劃分了剿匪區域:

一三九團以仁懷為中心指揮所,負責仁懷、桐摔、習水、赤水四縣的剿匪工作。團部率三營駐仁懷;二營駐東皇場,所屬一個連駐赤水(現官渡區);一營駐桐梓。

一三六團以綏陽為中心指揮所,負責綏陽、正安、道真、鳳岡、務川五縣的剿匪工作。團部率三營駐綏陽;一營駐正安,所屬一個連駐鳳岡,所屬一個連駐務川。

軍直屬部隊組成遵義、湄潭指揮所。炮兵連駐湄潭;警衛營兩個連駐遵義市;補訓團兩個連及通信連、擔架連分布於遵義縣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