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類的大家庭裏,每一個民族都在自己的土地上進行辛勤的勞動,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由於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從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個不同的民族文化又都是組成世界文化總體的一部分。每個民族都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並為它的成就而自豪。而帝國主義侵略者卻不承認民族平等,他們到處稱王稱霸侵犯別國主權,掠奪別國的文化財寶。就拿我國來說,近百餘年來由於反動政府的腐敗,不僅政治、經濟上受侵略,文化上也同樣被掠奪,許多珍貴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勾結奸商非法巧取豪奪而去。許多珍貴的古畫、陶瓷、青銅器、石雕等等被帝國主義分子盜走。古建築也部分地或成座地被破壞和搬走。他們甚至說“以後要研究中國的曆史文化,要到外國去”,製造“中國文化外來說”等謬論。愛國學者和有識之士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奮起反抗侵略和掠奪,發起建立保護古建築、研究古建築的組織。已故的梁思成、劉敦楨教授就是在烽火漫天的三十年代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從事艱苦的古建築調查研究和保護維修工作的。一些從事設計工作的建築師,如南京工學院楊廷寶教授等,也都積極支持古都(北平)文物古建築的保護維修,為保護國家的古建築遺產作出過不少貢獻。
中國共產黨曆來堅持曆史唯物主義,把古建築作為古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采取積極保護的方針。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黨就很重視文物和古建築的保護工作。如1948年底,解放軍在對北平形成包圍之勢的時候,為了保護故宮、天壇、北海、中南海等古建築,特派領導同誌到清華大學找梁思成先生商討辦法,把保護古都文物作為爭取和平解放北平的因素之一。其後黨中央又委托梁思成先生等編擬了一個《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把它發到解放軍中,要他們南下解放全中國時注意保護這些古建文物。
新中國成立後,結束了百餘年來帝國主義任意破壞盜竊我國文物的局麵。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古建築回到人民自己手裏。保護和研究古代文化遺產的工作列入了國家計劃之內,人民政府撥出了專款,成立了保護、維修古建築的專門機構,和舊中國形成了鮮明對照。
許多工程宏大、藝術精湛的古建築,都是過去勞動人民多少年來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們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創造才能的高度成就,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例如著名的萬裏長城和大運河就是世界上偉大的古代工程,它們早已作為人類的奇跡載入世界文明史冊;河北趙縣隋代安濟橋,遠遠走在當時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山西應縣遼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是木構建築技術史上的高峰;北京明清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的宮殿,在規劃布局、藝術裝飾、土木結構各方麵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些古代建築都充分說明了中國人民曆來勤勞勇敢、堅韌不拔、敢於攀登科學高峰、敢於創造人間奇跡的奮鬥精神和創造才能。當人們麵對著這些宏偉的建築工程遺跡,重溫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時,無不為之欽佩。正如有的觀眾在參觀了萬裏長城、頤和園等古建築之後寫道:苦難深重的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工具落後的條件下,能創造出這樣偉大的建築、精美的園林,那麼我們今天在社會主義優越條件下,就應該而且可以創造出更偉大的奇跡來!隻有這樣,我們才無愧於中華民族的祖先,也才能置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對人類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古建築是研究曆史科學的實物例證
古代建築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它本身的發展常常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也往往打下階級的烙印。因此,古建築對於研究社會發展史是很好的實物憑證。俄羅斯作家果戈理曾經寫道:“建築同時還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而它還在說話。”事實確是如此。今天我們從西安半坡村的新石器時代的居住建築遺址中,可以看出六千多年前的人們是怎樣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的集體生活的,從大汶口等一些原始社會末期的居住遺址和墓葬建築中可以看到階級開始分化的情況,從華麗的北京故宮宮殿和簡陋的民居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封建統治者和勞動人民之間的階級關係。就是在故宮之中也可以看出帝後們所居住的宮室與被奴役的宮女、小太監們所居住的小屋之間的對比關係。在乾清門外東西分列著兩排稱之為軍機處和九卿房的排屋,是高級臣僚們為帝王統治人民出謀劃策的地方,但它們與大殿、深宮相比卻又顯得如此矮小,鮮明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在遺留下來的從京師到各州、府、縣的城垣、衙署、監獄等建築上可以看到封建社會如何防範、鎮壓人民的事實。從對寺院、佛塔、石窟寺、孔廟(文廟)和道觀等建築遺物的研究中,可以知道多少年來,宗教、禮教在人民思想信仰中的影響。
建築科學是一門範圍較廣、綜合性較強的科學,它與其他科學的發展關係密切,因此,從對古建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水平。例如河北趙州橋,是一座單孔弧券背負四個小券的大石橋,橋孔的弧度小而跨度長,如果當時沒有數學、工程力學、物理學的高度發展,要建成這樣神奇的大橋是不可思議的。又如元代建造的河南登封告成鎮周公測景台,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座天文台,當時在這裏測出來的地球運行周率與近代最精密的地球運行周率數字幾乎完全一致。如此等等,都為研究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提供了多方麵的實物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