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建築保護與維修(3 / 3)

當然,古建築對於研究建築史來說,更是直接的實物例證。中國現存的古建築本身就是一部實物建築史,對於研究我國曆代建築的布局、藝術造型、民族風格和建築結構、材料、施工以及有關的科學技術等等都是最生動可靠的資料。如果沒有這大量的實物作證,研究中國建築史隻能是一句空話。

(三)古建築是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

幾千年來,無數建築工匠在建築布局、建築材料、建築施工、建築藝術裝飾、建築傳統風格等各方麵進行大量發明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今天仍然是我們應當繼承的一份寶貴財富。例如在建築布局方麵,我國的古代園林設計就有著利用自然,順應自然和締造自然的獨特手法。工匠們在布置園林的時候,盡量利用原來的山形地勢,周密考慮水源、丘埠、平地等特點,獨運匠心,建造一些亭榭、遊廊、殿閣以及林木、花草、假山等等,使之千姿百態,彼此相映成趣,渾然一體,充滿詩情畫意。有些地方需要人工造景的時候,就力爭形成自然山、水、林、泉之美,達到“雖由人造,宛自天開”的意境。這些獨特傳統經驗,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都有深刻的影響,至今仍被人們所重視。

在利用建築材料方麵,古代建築工匠們也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許多“就地取材,因料施用”的經驗。他們利用本地出產的原料(木、竹、磚、石等)巧妙加工,創造了世界木構建築技術的最高水平。

在建築工程技術上,我國古代匠師們創造了“鬥栱”這種木構建築所特有的構造,形成了“梁柱式”與“穿鬥式”兩大木結構體係。對磚石建築技術,從現存的漢代墓葬、石室、磚塔等遺物中已可看出兩千年前所達到的水平。福建泉州虎渡橋重達200噸的石梁,工匠們如何把它們架上波濤洶湧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為之驚歎。從南北朝、隋、唐迄於明清時代,全國各地所保存的磚塔、石塔上可以發現古代工匠們在運用磚石的方法上的高度成就,其他如利用銅鐵、琉璃瓦、灰泥、竹子建築材料,也都按其性能創出了與之相適應的結構方法,解決了幾千年來建築結構上的問題。這些建築技術與經驗,至今仍在廣大建築工匠中傳習著。我們應當把這些經驗予以科學地總結,加以繼承和推廣。

中國古建築的裝飾藝術,如木雕、石刻、磚雕、琉璃、彩畫、壁畫、塑飾、鑲嵌、堆疊等等,皆獨具一格,成就很高。這些都是古代藝術遺產的一部分,對於研究藝術發展史創造社會主義新藝術,都有重要的價值,其中許多技藝、技巧和經驗,千百年來不斷地為人們所繼承和借鑒。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無須更多地說明了。

當然由於曆史條件的局限,在作為創作借鑒時,必須按照今天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生活方式的需要來進行新的創造,決不能生搬硬套,全盤照抄。

(四)古建築是人民文化遊息的好場所,是發展旅遊的重要物質基礎

如前所述,許多古建、園林至今仍有供人遊息的使用價值。過去帝王、官吏、地主、僧侶等等任意占據名山勝地,並在那裏建造離宮、別館、別墅、園林、道觀。“天下名山僧占多”,確是不假。所以現在我們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大都是宮殿、苑囿、寺觀、園林等,因而這些地方自然也就為中外旅遊者所關注和向往。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遊覽和欣賞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到西安的人們誰不想在春光明媚或秋高氣爽的日子裏去登一登大雁塔以暢胸懷;來到北京的人,誰也不會放過去故宮、北海、頤和園、十三陵、八達嶺遊覽的機會;從滬、寧及全國各地遠道去蘇州的人總是被優美的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所吸引;杭州西湖、五嶽名山、全國各地無數的古建築每天都在以它秀麗多彩的風光招來無數的遊客。粉碎“四人幫”以後,黨中央決定把發展旅遊事業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部分,正為它創造必要的條件。保護維修好古建築是為發展旅遊事業創造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而開展旅遊事業,又必將促進古建築、園林的維修保護工作,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我們應在實現“四化”的進程中,始終不渝堅持“古為今用”的方針,把古建築維修保護得更好,從而為“四化”和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