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現狀是指在原狀已無可考或是一時還難以考證出原狀的時候所采取的一種原則;又是一種由於恢複原狀需要較大的投資和較大的技術力量,目前還不能進行時所采取的措施。這種保持現狀的修繕工程,目前還是一種慎重的辦法。因為保持現狀可以留有繼續進行研究和考證的條件,待到找出複原的根據以及經費和技術力量充實時再進行恢複也不為晚。相反,如果沒有考證清楚就去恢複,反而會造成破壞。關於保持現狀的問題,曾有過這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一切都不能動,甚至是後來增添的不合理的部分也不能動;一種說法是凡是後來增添的都一律去掉。這兩種說法都有點過於絕對化。保持現狀不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動,我們所要保持的現狀是有價值的部分。那些與原來建築布局、建築結構等毫不相關,而且有損這一古建築藝術麵貌,有危及這一建築安全的東西,如像近年來在保護範圍內添建的雜亂房屋、棚子,在建築物身上添設的多餘部分,不僅不應當作現狀保存,而且還應當逐步加以清理拆除才是。但是那種不分青紅皂白,不問什麼時候添建,不管有無價值都一律拆除的做法也是不當的。
(二)“四保存”的內容
修繕古建築的目的,既要以科學技術的方法防止其損毀,延長其壽命,更必須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曆史、藝術、科學的價值。而後者尤為重要。如果因為修繕工作而損害了它原有的價值的話,那麼這一維修工程就毫無意義了。在維修工程中如何才能保存其原有價值呢?我們認為必須保存以下四個方麵的內容:
1.保存原來的建築形製
古建築的形製包括原來的平麵布局、原來的造型、原來的藝術風格等等。每一個朝代的建築布局都有它的特點,它不僅反映了建築的製度,也反映了社會的情況、民族和地區的特點、思想信仰等內容。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築,每一個時代的布局都有所不同,因為它們都是隨著曆史的進程發展著的。建築形式、藝術風格也都是如此,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它們才能作為曆史的物證、多民族文化的物證,如果改變了原狀,或張冠李戴亂了套,這個古建築的價值就損失了。
2.保持原來的建築結構
古建築的結構主要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各種建築物的要求不斷提高,各個時期和各種建築物的結構方式都有所不同,它們是建築科學發展進程的標誌。建築結構也是決定各種建築類型的內在因素,如同人的骨骼,什麼樣的骨骼出現什麼樣的體型。如果在修繕過程中改變了原來的結構,這一建築的科學價值就會遭到破壞。還要十分注意的是,一些特殊形式的結構,比如佛光寺大殿頂部的人字義手(唐代)是國內僅存的孤例,萬一損壞需要加固時,絕不能在當中加頂一根蜀柱。佛光寺文殊殿的複梁(金代)、朔縣崇福寺觀音殿的大義手梁架(金代)、趙城廣勝寺的大人字梁(元代)、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杠杆懸柱結構(明代)等等都是有特殊價值的結構,在維修工程中是一點也不能改變的。磚石結構、銅鐵結構、竹篾結構也都有其時代、地區、民族等的特點,在修繕工程中特別要注意,不要隨意改變。
3.保存原來的建築材料
古建築中的建築材料種類很多,有木材、竹子、磚、石、泥土、琉璃、金、銀、銅、鐵等等。它們都是根據不同建築結構的需要而選擇使用的,什麼樣的建築物用什麼樣的材料,什麼樣的材料產生什麼樣的結構與藝術形式,都是要合乎力學原理的。木材的性能產生了抬梁式和穿鬥式的結構,磚石材料產生了疊澀或栱券式的結構,銅鐵金屬必然要用鑄鍛的方法才能建造。因此,建築材料、建築結構與建築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建築材料隨著建築的發展而不斷產生、更替、組合,它反映了建築工程技術、建築藝術發展的進程,反映了各種建築形式的特點。如果我們隨意用現代化的材料來代替古建築原來的材料,將使古建築的價值蒙受巨大的損失。縱使你能用新的材料把古建築的形式、構件、外觀、結構等都模仿得非常相像,甚至可以亂真,但是這座古建築隻剩下了軀殼,它的靈魂已經飛上九霄去了。它那幾百年幾千年的經曆也就一掃而光了。所以在修繕古建築的時候,一定要保存原有的構件和材料,想盡一切辦法護存它的“本質精華”。原構件隻是為了安全的需要確實必須更換時也要用原來材料來更換,原來是木材就用木材,原來是磚石,就用磚石。最好是原來是鬆木就用鬆木,原來是柏木就用柏木,是什麼硬雜木就用什麼硬雜木。
現在有些人對水泥十分欣賞,極力推行用水泥來代替古建築原來的磚石和木材。其理由,一是水泥堅固,二是木材缺乏,三是水泥現代化,可能還有別的說法。乍聽起來似有道理,但實際考查一下並不如此。我們曾經調查過多處近代紀念建築,凡用石料修築的,至今完好無損,而用水泥修造的,則多已產生裂縫或崩塌,有的甚至土崩瓦解了。水泥作灰漿勾縫、鋪頂更不可用,很難做到其不漏雨滲水。木材缺乏是事實,但是就全國範圍來說,用於古建築修繕的木料數量實在不多,恐怕隻占全國用材的千分之幾、萬分之幾。為了保存祖國的珍貴文化遺產,計劃部門是肯予支持的。至於說水泥比木材堅固也未必。佛光寺大殿的柱子梁架已經有一千多年,仍然十分堅固,如果保護得好,再過一千多年也還是堅固的,水泥恐怕就難說了。再說水泥的性能與木材完全不同,很難捏合在一起。一位國際上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英國人費爾登教授在清華大學講學時曾說:“水泥是古建築維修工作中的大敵。”我們很讚賞他的觀點,千萬不要讓水泥的運用在古建築維修工作中泛濫成災。
4.保存原先的工藝技術
要真正達到保存古建築的原狀,除了保存其形製、結構與材料之外,還需要保存原來的傳統工藝技術,方可成功。我們認為新創作、新設計不必複古,應該推陳出新,這是曆史發展的規律。但是修繕古建築則正與之相反,就是要“複古”,“複”得越徹底越好。陳毅同誌在四十多年前全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時候曾經說過:“對文物古建築千萬不要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為經過改造的古建築就不是文物了。對古建築維修的工藝技術,我認為應該提出“繼承傳統工藝技術”的口號,而不要改革和創新。例如油飾彩畫中的地仗,原來是三麻五灰、七麻九灰的,絕不能把它改成一層厚厚的油灰或是其他的做法。瓦時的灰背按原來傳統做法是要拍打出漿,晾幹後再瓦,絕不能不加拍打,尚在出水的情況下就把瓦上去。因為這種工藝程序不僅是保存原來傳統的需要,而且關係到建築物的安全與堅固問題。許多古建築維修工程的例子說明,不按工藝程序操作施工的,很快就出了問題。
在這裏還需補充一句,保存傳統的工藝技術並不排除使用一些現代化運輸和施工工具,如機械運輸、鋸木、采石等現代化工具,而是要充分地利用這些現代化工具與設備,使之為維修古建築服務。
在古建築修繕工程中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使用問題
上麵談到的古建築維修工程的保存原狀(包括恢複原狀和保持現狀)的原則,以及“四保存”的具體內容,其目的主要是保存古建築的文物價值。因而隻要能夠達到這一目的,古建築的修繕不僅不排除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使用,而且還要高度重視和積極研究這一課題。也許會有人要問,采用新材料和新技術不是與“四保存”有矛盾嗎?其實,隻要使用得當,不僅沒有矛盾,而且能更多更好地保護原狀,更有利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技術的保存。但是我們在使用新材料和新技術時必須明確這樣一個原則,即所使用的新材料新技術能更多更好地保存古建築的原形製、原結構、原材料,更有利於原工藝技術的操作,也就是更有利於原來的古建築價值的保存。
(一)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換原材料,而僅僅是為了補強或加固原材料原結構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在進行古建築的修繕工程時,許多問題都好處理。比如在木構建築的維修工程中,常常會遇到大梁或柱子等構件下沉、糟朽、劈裂的情況。修繕可以采用幾種辦法,是把它換了,還是想辦法不換而保存下來,需要認真地考慮。舉一個例子:浙江寧波保國寺大殿是一座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建築,已經將近一千年了,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早期木構建築之一。大殿的柱子大部分被白蟻蛀蝕,在修繕時可采用三種辦法:一種是換水泥的,這種辦法絕不能采取,因為它大大降低古建築的價值,廣州光孝寺大殿已是一個失敗的教訓了。第二種是用新木材來替換,這種辦法雖然也是保存了木結構的本質,但是原來那些柱子九百多年的經曆就一掃而光了,況且與原來那些柱子質地相同的木料也不容易找到。於是采用了第三種辦法,即是用新材料、新技術的方法來解決。采用的辦法是用環氧樹脂配劑予以灌注、充填,這樣既保住了九百多年的大殿主要構件,又解決了柱子的加固問題。這是在維修古建築工程中的一個佳例。環氧樹脂配劑還可用於粘結木料、拚鑲一些原來構件的殘缺、糟朽部分。環氧樹脂配劑還可以用於磚石建築、石窟崖壁的粘結加固和灌注填充。如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的崖體加固、溶洞縫隙填充工程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使用環氧樹脂也必須慎重,因其一經用上就很難改正了。另外,新的化學材料還有一個老化問題,也需慎重考慮,最好通過試驗,慎重進行,而且最好能做到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