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場起狼煙
1926年1月,在廣州革命政府的提議下,兩廣軍政統一。統一後,廣西兩個軍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黃紹竑任黨代表,廣西成為國民政府直轄省。兩廣統一,李宗仁異常興奮,他作為有資產階級理想的青年軍人,抱著努力實踐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方針,積極向廣州革命政府提出立即北伐的主張。
此時,正值湖南趙恒惕與唐生智的矛盾日益尖銳。趙想驅唐出湖南。唐則想獨占湖南,但又恐力不從心,更怕吳佩孚乘機出兵幫趙消滅自己,因此先利用與蔣百裏的關係,與握有重兵的吳佩孚聯絡。吳也想占湖南,然後以此為跳板消滅廣東國民政府,但難以對付唐、趙兩股力量,因此對唐要討伐趙,心中暗自高興,表麵上則表示不偏袒。唐摸到吳佩孚的態度後,又打電報給李宗仁,請他出兵討趙,“派一旅之眾,在黃沙河遙為應援”。李宗仁對唐的處境看得清楚,知道吳佩孚采取鷸蚌爭奪,漁翁得利之法,等唐驅趙後,再大兵南下,驅唐出湘。李答應了唐的要求,認為到時唐向廣東求援,再拉唐入國民政府,以唐為先鋒,借機北伐。
主意既定,李宗仁立即複電唐生智,同意一切照辦。同時,李命一旅之眾,開往黃沙河,其餘大部向桂林集中,作為入湘作戰的準備。李宗仁自作主張,事後才把行動計劃電告廣州政府。時廣州政府政情複雜,無暇認真考慮立即北伐問題,以實力不夠,難以取勝為由,否定了李宗仁的做法,主張推遲北伐。李宗仁對廣州政府的意見不滿,來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3月初,唐生智向長沙進發,趙恒惕自知形勢複雜,不是對手,未戰即通電辭去省長職。3月17日,唐占領長沙,30日占領嶽州。4月,吳佩孚見時機成熟,便調兵南下,向唐生智出擊。吳軍訓練有素,唐軍遠非其對手,一經交戰,立即潰敗。4月底,從衡陽向廣西邊境撤逃,並急電向李宗仁求援。李早有準備,接電後立即發兵進擊,在衡陽與吳軍交手。李的部隊,在統一廣西的歲月中,已經磨練得善戰驍勇,幾個回合,便將吳軍趕出衡陽。
唐生智見衡陽被李軍掌握,遂收殘兵返回,與李部合力追擊吳軍。吳佩孚畢竟兵力雄厚,不易攻垮,雙方在衡山、衡陽間相持。
湖南局勢的發展,正如李宗仁所預料的那樣,因此他對立即北伐充滿了信心。5月初,他親赴廣州遊說,希望能實現自己的想法。然而當時的廣州政府,籠罩在蔣介石一手製造的不安定的政治氣氛中:中山艦事件,蔣介石反對共產黨,並排斥當時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左派勢力;5月初,又醞釀擬訂了“整理黨務案”,將共產黨人排擠出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企圖集黨、政、軍權於一身。據說李宗仁對此中內情一無所知。現既已出兵湖南,成騎虎難下之勢,於是把希望寄托於手握兵權的蔣介石身上。
5月11日,他拜訪了蔣介石,向蔣陳述了立即北伐的3條理由:1.直係經第二次直奉戰爭,已一蹶不振,內部貌合神離,已有解體之勢。近來吳佩孚乘張作霖、馮玉祥互戰於天津一帶,遂東山再起,自稱討賊聯軍總司令,整訓部隊,又成勁旅,虎踞武漢,正聯絡奉張,北上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倘馮軍瓦解,吳的勢力複振,重新坐鎮,北伐時機將失,以後隻有坐困兩粵,以待吳、孫的南征了。2.趁兩廣統一,民心士氣極盛之時,另找目標發展,容易取勝。否則在廣東富庶之區待久了,容易偷安腐化,不利事業。3.如今七軍已成騎虎之勢;唐生智目的在於做主湖南,暗中派人與吳佩孚聯絡,一旦成功,日後將困難重重,不如趁現在的形勢,以援唐為由,大兵北上,且出師有名。李宗仁滔滔不絕地講,蔣介石心猿意馬,根本不打算北伐,他態度明朗地對李說:“你初到廣州,不知廣州的情形太複雜。……現在如何能談北伐呢?”蔣介石的回答,完全出乎李宗仁的意料之外。他原先總以為,軍人所見略同,至此他猶如頭澆了一盆涼水。但李宗仁心裏不服,便與蔣介石辯論,然而毫無結果。李宗仁在廣州連日訪張傑、譚延愷、程潛等中央要人。這些人雖不反對北伐,但鑒於當時廣州形勢,對李宗仁所提立即北伐之事興趣不大。無奈,李找到國民政府俄國顧問鮑羅廷,希望他能支持自己的主張。豈知鮑羅廷也正為解決因中山艦事件而引起的國民黨內部以及國共之間的矛盾,無暇討論北伐事。這使李宗仁大為失望。
李宗仁到廣州,寓居於設在新廣西會館的第四軍軍部,同四軍軍長李濟深朝夕過從,談及出師北伐事。李濟深對李宗仁的建議甚表熱情,並告訴他,這幾天內要開中央政治會議,到時將這個建議提出來。這樣,李宗仁在失望中又有了希望。果然,李宗仁接到了開會通知。會上,李宗仁提出廣州政府應立即北伐,並反複陳述了理由。李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興趣。然而,李濟深的發言效果,使李宗仁吃驚。李濟深說:“今日北伐是千載一時之機會,第七軍在前方節節推進,形勢大好,中央斷不能坐失良機,更不可坐視第七軍孤軍作戰……”說者誠懇,慷慨陳詞,聽者動容,一時陷於突然肅穆氣氛之中。李宗仁算是頭腦靈活,看到這種場麵,在一旁插話:隻要同意出師,定能旗開得勝。兩人一唱一和,終使中央政府同意立即北伐,並據李宗仁的堅決推薦,任唐生智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
1926年初,國民黨二中全會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授權組織北伐軍總司令部,建立前敵總指揮部。關於前敵總指揮一職人選問題,在李宗仁和唐生智之間,還有一段小插曲。政治會議討論,一致通過由李宗仁擔任前敵總指揮,認為李資曆老,投入北伐的隊伍最多,且部隊作戰能力強,李當之無愧。但李宗仁考慮到湖南戰場第八軍的重要性,爭取唐為廣州政府效犬馬之勞,所以推唐擔任。但與會者不以為然,一致反對,認為唐資曆太淺,原隻一區區師長,不堪勝任。尤其是程潛,竟大動感情地對李宗仁說:難道要我回湖南聽唐生智指揮嗎?以此逼李上任。但李堅持己見,會議才通過了唐生智為前敵總指揮的任命。為此,唐後來對李表示萬分的感謝。
形勢日漸緊迫,戰則勝之,不戰則被滅之。在中國共產黨讚助、支持、組織、推動下,國民政府乃於1926年7月1日發表《北伐宣言》,各全國民眾明確宣布,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不久,國民革命軍在廣州正式誓師北伐,八個軍約十萬人分路出發;蔣介石自封為北伐軍總司令,統管國民政府之政治、軍事等事宜。
國民政府讓李濟深部留守廣東,並接受蘇聯軍事顧問建議,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決定首先集中兵力打擊當麵之敵吳佩孚。待占領長江中下遊後,主力轉向江西之孫傳芳部,最後討伐張作霖。
北伐軍出戰湘、鄂的部隊是第四、第七、第八軍。蔣介石的總司令部即隨此路部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