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又根據他的指令,任命王明為中共江南省委書記。
就在任命王明新職的同時,博古被任命為團中央宣傳部長。
米夫簡直成了中共的“太上皇”,他的包辦代替超過了他的任何一位前任:會議還沒有召開,他已事先起草好了《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決議案》,並以共產國際遠東局的名義,擬好了新的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以及候補中央委員名單,圈定了出席會議的人員名單。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米夫圈定的出席者37人中,有15人不是中央委員(包括王明),而會議卻叫做“四中全會”。
1931年1月7日,在上海武定路修德坊六號,召開了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會議的基調是否定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反瞿”成了會議的主題。
會議依然由向忠發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報告——六屆三中全會的政治局報告也是此人做的。就連半年多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也是此人主持的。反正支持李立三“左”傾昌險主義是他,支持瞿秋白是他,此刻倒瞿也是他,半年之中變了三次。憑借著“工人出身”,他仿佛成了不倒翁。
米夫在會上作總結時,這麼談及向忠發和周恩來:“忠發、錫根、向應、溫裕成他們是工人同誌,他們雖有錯誤,我們現在決不讓他們滾蛋,要在工作中教育他們,看他們是否在工作中糾正自己的錯誤;”
“如恩來同誌自然應該打他的屁股,但也不是要他滾蛋,而是在工作中糾正他,看他是否在工作中改正他的錯誤。”
這樣,向忠發因是“工人同誌”,仍保持了總書記的職各;周恩來在“打他的屁股”之後,也算是留了下來。至於李立三和瞿秋白,那當然毫無疑問要“滾蛋”。
米夫擬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人員名單如下:政治局委員九人:向忠發、項英、徐錫根、張國燾、陳鬱、周恩來、盧福坦、任弼時、陳紹禹(王明)。
候補政治局委員七人:羅登賢、關向應、王克全、劉少奇、溫裕成、毛澤東、顧順章。
名單剛一宣布,全場嘩然。
此時忽地殺出一彪人馬,堅決反對米夫所擬的名單。反對者不是瞿秋白,卻是羅章龍!羅章龍所代表的不隻他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居然當眾念了另一份也是事先擬好的政治局名單,與米夫針鋒相對,分庭抗禮!這樣的對抗局麵,使會場變得一片混亂。
為首者羅章龍,頗有資曆:當年,第一個響應二十八畫生(毛澤東)的《征友啟事》的就是他。那時他是長沙長郡中學的學生。後來,他參加了新民學會。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成為五四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員。1920年,他參加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不久,他擔任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主任。在中共“三大”,當選中央委員。
羅章龍也激烈地反對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反對六屆三中全會以後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他曾指責“(六屆)三中全會及其後的補充決議是立三主義的變本加厲”,堅決要求“立即停止中央政治局的職權,由國際代表領導組織臨時中央機關,速即召集緊急會議,正式宣布廢除三中全會的不正確決議及因此而產生的補選”。
羅章龍他們好不容易盼來了共產國際代表米夫,卻想不到米夫並未看中他們,而是選中了王明!這樣,在六屆四中全會上,羅章龍和他的支持者,和米夫、王明發生了正麵衝突,爭奪中央權力。
羅章龍一派的韓連會站了起來,提出一張政治局委員候選名單:“徐錫根,何孟雄,羅章龍,顧順章,王克全,韓連會,唐宏經,徐炳根,徐畏三。”
羅章龍一派的史文彬站了起來,宣讀一張補充中央委員名單:“劉成章,吳雨銘,李振瀛,袁乃祥,孟憲章。”
顯然,羅章龍要與王明爭奪中共中央的領導權——盡管他們反對李立三、反對瞿秋白是一致的。
兩派的鬥爭白熱化。羅章龍揚言要退出會場,以示抗義米夫操縱會議。米夫高叫:“應當安靜的解決問題,搗亂會場是不許可的。”
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隻有投票表決。
這時,有人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什麼人有表決權?”
照理,中央委員會會議隻有中央委員才有表決權。米夫卻說:“參加會議的都有表決權。”
這麼一來,那15個不是中央委員的代表,都擁有表決權,一下子使擁護王明的人大為增加。
表決的結果,當然是胳膊扭不過大腿,米夫提出的名單得到了多數票。
羅章龍一派失敗了!
王明,在12天前躍為中共江南省委書記,此時一下子躍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開了一天,在吵鬧聲中結束。
羅章龍並不就此罷休,他聯合何孟雄、徐錫根、陳鬱、王克全、王鳳飛、史文彬、李震瀛、韓連會、唐宏經、餘飛、徐畏三、張金保、袁乃祥等,召開“反對四中全會代表團”會議。會上,通過了羅章龍草的《力爭緊急會議反對四中全會的報告大綱》,推舉了羅章龍、徐錫根、王克全、何孟雄、王鳳飛成立“臨時中央幹事會”。
後來,羅章龍走上了非法成立“第二中央”、“第二省委”、“第二區委”、“第二工會黨團”之路,進行分裂活動。周恩來出麵找他談話,無效。1931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關於開除羅章龍中央委員及黨籍的決議案》。
1930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決定向忠發、周恩來、張國燾三人為常委。此時,張國燾和妻子楊子烈尚在從莫斯科返回上海途中,至一月中旬才到達上海。王明雖未進入常委,但這顆“新星”在米夫支持下已掌握中共中央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