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的慘重流散(2 / 3)

乾隆九年至五十四年間,在編製《天祿琳琅書目》時,把宮中的善本都集中在乾清宮旁邊的昭仁殿進行編目。如果宮中藏有《永樂大典》正本,怎麼會不編入《天祿琳琅書目》中呢?

後來修《四庫全書》時,屢歎《永樂大典》副本不全,曾在宮裏宮外都找過。《永樂大典》是萬卷以上的巨帙,如果正本藏在宮裏,是很容易發現的,可是並沒有找到。清高宗曾有詩:“《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清高宗對《永樂大典》不全亦無可奈何。可見《永樂大典》正本“鼎革時亦有佚失”,副本在明清之交也有散失。但正本何時亡佚,史籍並未有明確記述,學界估計毀於明清鼎革之際。《永樂大典》正本的亡佚,無疑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次巨大損失。

《永樂大典》副本的悲慘命運,正是近代中國麵貌的縮影,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都在這部書上留下了深深的創痕。

《永樂大典》副本自明隆慶到清康熙這110多年裏,一直貯藏在皇史宬,雍正年間又改藏在翰林院的敬一亭。開三禮書局的時候,李級、全祖望都利用過副本,並發現有殘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四庫全書館時,要從《永樂大典》中收輯佚書,對《永樂大典》進行了一次清查,發現已缺1000多冊,共計2432卷。《四庫全書》總編撰官紀昀對《永樂大典》已非全帙而深為歎息。這兩千多卷何時亡佚,沒有一絲線索。

據傳,康熙間修書時,總編撰官徐乾學、王鴻緒、高士奇等人常在皇史宬翻閱此書,估計殘缺部分尚留存在他們家中。清高宗命令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到這些人家中查問,並講明《大典》是官物,即使當年拿取,也是無意收藏,隻要交出,並不追究。同時估計到《大典》是“前朝舊書”,很可能流通在書賈坊林間,於是又派專人“留心體訪”。盡管如此,仍沒有找到一本,或尋訪出下落。副本2000餘卷的亡佚,也可能在明清之際,這是《永樂大典》副本的第一次丟失。

清乾隆時,乾隆帝非常重對《永樂大典》的保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發生過一次《大典》失而複得的事件。當時《四庫全書》修纂官黃壽齡,私自把六冊《大典》帶回家中閱讀,被人偷去。清高宗對這件事非常惱火,他說:“《永樂大典》為世間未有之書,本不應該任纂修等攜帶外出。”命令立即“查詢明確,據實覆奏”。步軍統領尚書英廉嚴緝盜賊。

由於官府搜緝很緊,《大典》是宮內之物,書店和紙鋪不敢收購,偷盜者無法脫手,又把這6冊悄悄放回禦河橋邊。雖然《大典》失而複得,但黃壽齡受到罰俸3年的處分。從此,四庫館吸取教訓,嚴格限製攜書外出,《大典》遺失的機會自然減少了。

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對《永樂大典》保管不善,以致《大典》又遭到第二次人為的破壞。《四庫全書》修纂完畢後,一些館臣視《大典》為“精華采盡,糟粕可捐”的多餘之物。而後,嘉慶、道光間修《全唐文》時都曾利用過《永樂大典》,但保管製度已經相當鬆散。尤其是道光後,《大典》被束之高閣,蛛網塵封,蟲咬鼠齧,無人過問。

更為可恨的是,一些官員乘機偷竊。按說,《永樂大典》在書籍中可稱是龐然巨帙,不易拿走。可是翰林院的貪婪之徒偷盜伎倆極為巧妙。據纓基孫記載:官員早上進翰林院時,隨帶棉袍一件,打成包袱形狀。晚上離院時,把棉袍穿在身上,卻把兩本《大典》包入包袱裏。看守人員見到早上曾帶包袱而來,理應晚上仍帶包袱而去,絲毫不起疑心。日積月累,像文廷武之流一人就盜走一百多本。

《永樂大典》亡佚日多,逐漸流散出去,引起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的覬覦,用每本十兩銀子的“高價”暗中收購。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大典》已不到5000冊,至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曾入翰林院檢查,竟隻存800冊了,亡佚之快,簡直驚人。

《永樂大典》最大的厄運,還是帝國主義兩次對中國的侵略。鹹豐年間,英法帝國主義謀求擴大侵華特權未果,便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大肆燒殺擄掠,攫奪珍貴文物,稱為“萬園之園”的清代皇家宮苑——圓明園,也被侵略者焚之一炬,化為灰燼。翰林院中的許多珍貴典籍,侵略軍也肆意焚燒拿取,任意糟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在這次劫亂中被焚毀,《永樂大典》也焚毀不少。當時相傳英人劫走的《大典》最多,故後來黃公度出使英法時,王頌蔚臨別贈詩說:“《大典》圖書淵,漁獵資來學。歲久漸淪蕪,往往山岩伏。頗聞倫敦城,稿尚盈兩屋。願君勤搜訪,寄我采遺目。”

帝國分子掠奪我國珍貴文物的罪行是不勝枚舉的,掠奪《永樂大典》僅是其中的一樁而已。事隔四十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永樂大典》又遭受了另一場更為慘重的浩劫。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陰謀瓜分中國,借口清政府“排外”,聯合組成八國侵華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坐落在東交民巷,與使館區相接,該地遂淪為戰場,存放《永樂大典》的敬一亭被毀,該書絕大部分被焚,其餘也散落在瓦礫中,遍地皆是。帝國主義侵略軍竟用《永樂大典》來代替磚塊,構築軍事工事和鋪路,甚至做成馬槽,肆意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