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豐富的南越王墓(1 / 2)

出土豐富的南越王墓

1983年6月8日,一位民工在為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宿舍樓工程挖地基時,鐵鎬挖著了一塊石板,後經聞訊趕來的廣州市文管所考古隊員勘探,發現地板下竟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陵墓。

這座不同尋常的墓,四壁彩繪斑斕,一側的東耳室中,竟然整體地擺放著從未在廣州發現過的編鍾、編磬,一根有彩繪的漆木鍾架還在編鍾之上。旁邊則是排列有序的銅提筒等。西耳室內則塞滿器物,過道中,幾十個小銅鼎,捆綁成束的銅勺和成堆的小陶罐、小陶鼎等有次序地排列著……

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建者趙倫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逝後,趙倫代理南海郡尉職務,公元前204年,趙倫發兵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統一中原建立漢朝後,說服趙倫向漢稱臣。趙倫接受了封贈,並在今越秀山上築“越王台”。趙倫於公元前137年去世,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孫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趙昧即今西漢南越王墓墓主。到第五代南越王時,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兵叛漢。漢武帝派路博德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這座地處廣州越秀山旁的象崗山上的越王墓於8月25日正式開始發掘。這是一座鑿山為室的石室墓,建造在象崗山的腹心深處。陵墓坐北朝南,采用豎八鑿洞的方法構築而成。平麵呈“土”字形,建築麵積約1000平方米,按前朝後寢的布局,共分7室。前部三室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部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室及後藏室。墓內隨葬品,達1000多件(套)。計有金、銀、銅、鐵、陶、玉等十餘種。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許多稀世珍寶,如金印、玉器和禮器等。

在我國先秦時代,印章大都稱為璽。隻是到了秦始皇時才規定隻有皇帝的印稱璽,一般的隻能稱印。在漢代,除皇帝外,皇後、諸侯王等最高級貴族的印也稱璽。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古印最為引人注目。此次共發現金印3枚,分別是龍鈕“文帝行璽”金印、龜鈕“泰子”金印和龜鈕“右夫人璽”金印。其中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因印文中有“文帝”字樣,是文物中的極品。

“文帝行璽”金印,每邊長3.1厘米,高0.6厘米,蟠龍鈕,通鈕高0.6厘米,重148.5木克,含金量98%。印麵呈四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這枚金印鑄後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麵槽溝內及印台四周壁麵都有碰痕和劃傷,並遺留有暗紅色印泥。看得出來,此印主人生前曾多次使用過。

另一隻龜鈕“泰子”金印可能是趙昧父親的遺物。該印印台長2.6厘米,寬2.4厘米,通鈕高1.5厘米。印文陰刻小篆“泰子”二字,字體公正,四周有邊欄,正中有一條豎界。

還有一枚金印是其右夫人的印。從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璽及其隨葬品的規格來看,右夫人可能就是王後。該印龜鈕長寬2.15厘米,通高15厘米。陰刻篆文“右夫人璽”四字。

除此之外,還有幾枚玉印,印麵全為陰刻篆文。分別為“趙昧”、“泰子”、“帝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也都鑿刻精工,布白勻稱。

南越王墓中出土玉器240餘件,包括作為葬工用的“金縷玉衣”,裝飾用的11組玉佩飾和玉具劍中的首、格、璲、珌劍飾共58件,作器具用的銅框鑲玉卮、銅框鑲玉蓋杯、玉角形杯、玉盒、銅承盤高足五杯和印章、六博子等多種實用器物,還有禮儀用玉的壁等。

金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係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製完備的絲縷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國統治者崇王觀念和厚葬習俗的反映,有重要的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