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韓寒隨筆(1)(3 / 3)

我在上海住的地方到我父母這裏經過一條國道,這條國道常年大修,每次修路一般都要死掉幾個人。但是這條路卻從來不見平整過。這裏不是批評修路的人,他們非常勤奮,每次看見他們總是忙得大汗淋漓。就是不知道他們在忙什麼而已。

但是我在上海沒有見過不是越野車就會托底的路,而且是交通要道。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北京一直考慮要一個越野車。

可能有文化的地方容易托底吧。

注①:截止本文發稿時,二環路已經重修完成,成為北京最平的一條環路。

注②:不幸的是三環路也終於變成了二環路以前那樣。(作者按)

專家

在以前我急欲表達一些想法的時候曾經做了不少電視談話節目。在其他各種各樣的場合也接觸過為數不少的文學哲學類的專家教授學者。總體感覺就是這是素質極其低下的群體,簡單地說就是最最混飯吃的人群,世界上死幾個民工造成的損失比死幾個這方麵的專家要大得多。

在做中央台一個叫《對話》節目的時候,他們請了兩個專家,聽名字像兩兄弟,說話的路數是這樣的:一個開口就是——這個問題在××學上叫做××××,另外一個一開口就是——這樣的問題在國外是××××××,基本上每次說話沒有半個鍾頭打不住,並且兩人有互相比誰的廢話多的趨勢。北京台一個名字我忘了的節目請了很多權威,這是我記憶比較深刻的節目,一些平時看來很有風度的人在不知道我書皮顏色的情況下大談我的文學水平,被指出後露出無恥模樣。

北京某報前幾天登了兩位“專家”署名的文章,字裏行間顯露的是極其不專業的妒忌——主要原因是這倆人這輩子所有寫過的書的銷量的總和的三倍都可能不及我一本書的一年銷量的一半,所以極其不服,文章酸味橫溢。但是他們自有巨猾之處,事先就說明沒有看過我的書就談這個現象。姑且不論現象一定要建立在作品本身質量上。不幸的是,後麵又說我的東西比六十年代那批人的東西差遠了。既然沒看過我的東西,哪裏來的比較呢?

中國文學沒有起色很大原因是有這些做事說話極其不負責任但又裝出一副很誨人不倦的人長期霸占文學評論的權威位置,對圈內朋友的互相吹捧,對不同觀點的極力打壓,對傑出新作的不屑一顧,而且這幫人最牛×的地方就是在於在做以上事情的時候外表上表現出的另外一個極端,比如口裏邊常說文壇一定要不斷出現新人和不同聲音之類的,然後一旦有新人寫了暢銷小說馬上說現在的讀者人心浮躁,一旦有不是自己寫的東西引起爭議馬上說是作者嘩眾取寵,但又苦於自己的東西根本沒人看,想嘩眾取寵一下又拉不下臉,隻能縮在一旁幹眼紅。這是說現在的一些上點歲數的評論家、作家,也可能以前有過什麼光榮的事情,比如說文章入選小學中學課本啦(其實這證明他們的文章達到了中小學水平),或者被評上幾個什麼獎啦(評委都是自己的朋友,來年自己當評委再評自己的朋友獲獎),他們的最大理想估計是文壇能變成一個敬老院。

還有一類專家最近是參加湖南衛視一個叫《新青年》的談話節目的事後出現的。當時這個節目的導演打電話給我說她被一個嘉賓放鴿子了,要我救場。我在確定了是一個專訪,沒有觀眾沒有嘉賓沒有其他專家之類的人物以後欣然決定幫忙,不料也被放了鴿子,現場不僅嘉賓甚眾,而且後來還出現了一個研究什麼文史哲的老“專家”開口閉口意識形態,並且滿口國外學者專家名字,廢話巨多,並且一旦揪住對方有什麼表達上的不妥就不放,還一副揚揚得意的模樣,並聲稱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是某某人的哲學思想撐起來的。說一個人的獨立的精神,如果是就靠幾本書撐著那是多大一個廢物啊,我覺得如果說是靠某個姑娘撐起來的都顯得比幾本書撐起來的更有出息一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