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老子概論 一
未說老子以前,我們先要問:子是什麼?照論語皇疏孝經釋文說:“古者稱師為子”。又是古代對於普通男子的美稱,我們常在古文上看見“吾子”二字,這個子字,大概好似今人的稱先生。墨經裏麵常有稱“子墨子”的,大概上一子字,是弟子對於他自己先生的專稱,就是說“我們先生墨先生”。但深刻一點說,又可以把子字代作家字一般解說,沒有專門學識獨立見界的,不可以稱家。江瑔讀子扈言說:
“古人著書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卓然成一家言,而後可以名之曰子書。”
這又是何等的尊嚴。但是自來可稱為子的,大概是一種學派。好似今日西洋的“浪漫派”,“自然哲學派”,中國的“姚江學派”,“桐城派”,“陽湖派”。所謂派者,必是表示他學問或思想的一種統係,或一種特性;而所以成此統係成此特性的,當然是要經過許多人改正補充。發明的雖隻是一個人,而完成的卻有多數人。所以孫星衍說:“凡稱子書多非自著”。大都是他弟子記錄師說,而加以補充;或是這一派思想的總集。近人寫經子解題也說:“集為一人之著述,其學術初不專於一家;子,為一家之學術,其著述亦不由於一人。”
我們看看自來中國的子書在中國全部學術上的地位怎麼樣?子書又稱為丙部。經類是甲部,史類是乙部,子類是丙部,集類是丁部。但在荀勖,又稱六藝小說是甲部,諸子兵書術數是乙部,史記是丙部,詩賦圖讚汲塚書是丁部。劉歆為校中秘書,分天下圖書,共為七類——七略——第一類,是輯略;——是邏輯目錄大綱,是一種讀書工具的書——第二類,是六藝略;第三類,是諸子略;第四類,是詩賦略;第五類,是兵書略;第六類,是術數略;第七類,是方技略。漢書藝文誌又支配為六略,刪去劉歆的輯略一類。王儉分為七誌:一,是經典史記;二,是諸子;三,是文翰;四,是軍書;五,是陰陽;六,是術藝;七,是圖譜。阮孝緒便分為七錄:一,經典;二,紀傳;三,子兵;四,文集;五,技術;六,佛;七,道。直到唐朝,才分為“經”“史”“子”“集”四庫甲部經類,十一種;乙部史類,十三種;丙部子類,十七種;丁部集類,三種。宋明代又分為六閣:第一閣經,第二閣史,第三閣子,第四閣集,第五閣天文,第六閣圖書。以唐元清三朝,仍分“經”“史”“子”“集”四庫。依乾隆四庫全書目錄:經部十種,史部十五種,子部十四種,集部十種。而子書卻永遠占據曆代文化的地位。
我們再看看來自中國子書自身的分析怎麼樣?最初論到諸子家數的書,共有四種:第一種,是莊子天下篇中所論列的,有彭蒙,田駢,慎到,墨翟,禽滑厘,老聃,惠施,公孫龍數人;第二種,便是荀子的非十二子;第三種,便是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儒道名墨法陰陽六家——第四種,便是淮南要略的二十篇。這都是沒有統係的零星記錄,偶然見諸子姓名。若要有具體的分列,各以類從的,便是創始在劉歆的“九流”。如何是九流?便是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陰陽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縱橫家者流,雜家者流,農家者流;而小說家,卻在九流以外。因劉歆說:“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所以稱九家。到唐朝又分為十七家:是儒家,道家,釋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天文家,曆算家,兵家,五行家,藝術家,類書家,——目錄之學——明堂經脈家。——醫術——依四庫全書子部,便又分為十四家:是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家,術數家,藝術家,譜錄家,雜家,類書家,小說家,釋家,道家。——神仙修養的方法。
照這樣分類法,不但是門戶不清,性質不明;且所謂“卓然成一家言”的意義,也完全失去了。這隻因時至中古那科學方法漸漸發生,如農家醫家天文算法家等,都該歸納在科學方麵,而藝術又當獨立成一類,此外陰陽五行名與縱橫,都不能成家的,因為他們都是巧說豪奪,虛偽迷信,竊取功名於一時——司馬談說:“苛察繳繞”——於社會文化思想學問非但得不到他一點的幫助,反因他而影響於人心,得到愚妄的結果,早該在打倒之列!總括起來說:中國思想界,可以自成一家的,隻有“道”“儒”“墨”三家。而釋家又為中古時代外來的思想,與中國固有的儒道思想相溶合的產兒;依傍門戶,支離割裂,不能證實的玄談,我們竟可以不去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