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卷第一(1 / 3)

說苑卷第一 君 道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

對曰:“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俗,不拘係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少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

平公曰:“善!”

齊宣王謂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

尹文對曰:“人君之事,無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從,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獲罪也。大道容眾,大德容下,聖人寡為而天下理矣。《書》曰:‘睿作聖。’詩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孫其保之。’”

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蹲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武,毋格其言,博采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辭。

陳靈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陳其亡矣!吾驟諫君,君不吾聽,而愈失威儀。夫上之化下,猶風靡草,東風則草靡而西,西風則草靡而東,在風所由,而草為之靡,是故人君之動,不可不慎也。夫樹曲木者,惡得直景(影的本字);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號,垂顯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裏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於身,加於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動而萬物變化。詩曰:‘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此之謂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縱恣焉,不亡必弑。”靈公聞之,以泄冶為妖言而殺之。後果弑於征舒。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對曰:“有之。”哀公曰:“何為其不博也?”孔子對曰:“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則何為不博也?”孔子對曰:“為行惡道也。”哀公懼焉。

有間曰:“若是乎君子之惡(wù)惡道之甚也!”孔子對曰:“惡(wù)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則百姓之親之也亦不能甚。《詩》雲:‘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詩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哀公曰:“善哉!吾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微孔子,吾焉聞斯言也哉!”

河間獻王曰:“堯存心於天下,加誌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饑,則曰:‘此我饑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

當舜之時,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險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許,曰:“諭教猶未竭也。”究諭教焉,而有苗氏請服。天下聞之,皆非禹之義,而歸舜之德。

周公踐天子之位,布德施惠,遠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舉遠方之民,有饑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以入告乎天子。

天子於其君之朝也,揖而進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與?何其所臨之民,有饑寒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也?”

其君歸也,乃召其國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聞之,皆喜曰:“此誠天子也,何居之深遠,而見我之明也!豈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也。是以近者親之,遠者安之。《詩》曰:“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此之謂矣。

河間獻王曰:“禹稱民無食,則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人,則我不能勸也。故疏河以導之,鑿江通於九派,灑五湖而定東海,民亦勞矣,然而不怨苦者,利歸於民也。”

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為痛這至於此也?”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也。”《書》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與芮人質其成於文王。入文王之境,則見其人民之讓為士大夫;入其國,則見其士大夫讓為公卿。二國者相謂曰:“其人民讓為士大夫,其士大夫讓為公卿,然則此其君亦讓以天下而不居矣。”二國者,未見文王之身,而讓其所爭,以為閑田,而反。

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書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謂也。”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剪梧桐葉以為珪而受唐叔虞曰:“餘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

周公以請,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餘一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唐叔虞於晉。

周公旦可謂善說矣,一稱而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義,有輔王室之固。

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隱為大理,益掌驅禽。堯體力便巧,不能為一焉。堯為君而九子為臣,其何故也?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成厥功,以王天下。是故知人者主道也,知事者臣道也,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亂舊法,而天下治矣。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人然後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選賢?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後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惹,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武王問太公曰:“舉賢而以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不得真賢之實也。”

武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已,不得真賢也。”

武王曰:“好用小善者何如?”

“君好聽譽而不惡讒也,以非賢為賢,以非善為善,以非忠為忠,以非信為信。其君以譽為功,以毀為罪,有功者不賞,有罪者不罰,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賢,百吏群黨而多奸,忠臣以誹死於無罪,邪臣以譽賞於無功,其國見於危亡。”

武王曰:“善。吾今日聞誹譽之情矣。”

武王問太公曰:“得賢敬士,或不能以為治者,何也?”

太公對曰:“不能獨斷,以人言斷者,殃也。”

武王曰:“何為以人言斷?”

太公對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為,以人言為;不能定所罰,以人言罰;不能定所賞,以人言賞;賢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