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 言

自“八一三”全麵抗戰爆發以後,生活書店為著供應戰時需要,推進抗戰文化,工作的據點也突增起來,數百同事散處於三四十個據點,布滿於前後方各地,不可能聚首一堂從事討論或檢討,於是為溝通意見和報告工作計,便由總管理處編印《店務通訊》,每周一次,專備本店同人閱覽。我在每期的《店務通訊》上發表一篇文字,當作與全體同人的麵談,所談的內容,大部分是關於事業的管理與職業的修養。老友畢雲程先生對於這些文字很注意,認為有公諸社會的價值,慫恿我把它輯成單行本。我想到由先後全體同人所滲淡經營艱苦辛勤培植起來的生活書店,積十五年的經驗,在事業的管理和職業的修養上確有它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從實踐中發展出來的,也許可供社會上其他機關以及一般服務社會的青年參考,所以略加選輯,編成這本書。我原想替它取名《民主的紀律》,又想替它取名《負責人與工作者的職業修養》,但是終於決定采用徐伯昕先生所建議的《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各文略依性質分為四類:(一)關於民主與集中,(二)關於幹部與待遇,(三)關於服務的對象與態度,(四)關於工作與學習。前二類偏於事業管理,後二類偏於職業修養,雖則這兩方麵在實際上是有著相互的關係,不能截然分離的,因為在合理的事業管理中固含有職業修養的成份,在合理的職業修養中也含有事業管理的成份,這種聯係,讀者看到本書的內容,自能理會得到的。本書附錄中的《生活史話》也在《店務通訊》上登載過,因它有關生活書店在十五年中艱苦奮鬥的經過,與本書中所討論到的原則,可供參證。所以把它輯入附錄。兩錄中還有一篇《為生活書店辟謠敬告海內外讀者及朋友們書》,也有著同樣的效用。

本書的內容,讀者看了自會知道,不必在這裏多說,不過在這裏還有兩點值得我們提出來說一說:

第一點是:尋常所謂管理,往往是指一個人或少數人的管理,多數人是被管理者。如運用民主集中的原則於事業的管理,那末全體同事都是管理者,同時全體同事都是被管理者,說得簡單些,可以說是集體的管理。要明白這一點,請略談生活書店在管理方麵的組織。生活書店是一個商號注冊的商業機關,它在業務上的組織有總經理、經理、各部科主任等等,都是依著他們所擔任的職務而由總經理任用的,這方麵和其他的事業機關並沒有什麼兩樣。但是除此之外,為著運用民主集中的原則於事業管理之中,為著實行集體的管理,它讓全體同人(須在正式任職半年以後)公舉理事參加理事會,共同商量關於營業的事情:讓全體同人公舉人事委員參加人事委員會,共同商量關於人事方麵的待遇及獎懲的事情;讓全體同人公舉監察委員參加監察委員會,其主要任務在查閱賬目;讓全體同事組織自治會,共同處理關於同人的衛生、娛樂、及教育等問題。在這四個機構中,以人事委員會的職務為最麻煩,因為它所處理的是關於人事的問題,而在任何機關中,人事問題都是最麻煩的事情。現在讓我們略舉人事委員會所管的事情做討論的例子,藉以說明集體管理的一班。人事委員既是同人公舉出來的,他們便具有同人代表的性質,由他們根據事業的實際需要,詳慎規定“服務規約”,盡量具體地規定如何如何的事項應獎,如何如何的事項應懲,明文規定及公布以後,全體同事便有共同遵守的義務,好像民主的國家由國會所通過的法律一樣。總負責人(總經理)及各級負責人便須依照規約執行他們的職權,倘若他們執行有錯誤,即違反了規約的原則,便可由人事委員會加以糾正。看了這樣的大概情形,便知道這在實際上是集體的管理,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互相管理,因為大家都須在共同規定的“規約”內行動,以維持整個事業的工作紀律,也就是所謂“民主的紀律”。我原來想替這本書取名《民主的紀律》原因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