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活日報》 《生活日報》創刊詞
無論辦什麼定期刊物,或是周刊,或是日報,都有創刊號,在創刊號裏都有創刊詞,幾乎成了慣例,毫無足奇的了。但是我們敘述這篇創刊詞的時候,卻感覺到非常嚴重的情緒,和非常重大的責任;這是因為本報的產生正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最迫切的非常時期。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凡是中華民族裏麵不願做奴隸的每一分子,都有他的對於民族應負的特殊任務,在輿論界服務的報人們同樣地也有著他們的特殊任務。
普通社會一般人給與報人的頭銜,叫做“民眾喉舌”。我們不必諱言世上盡有報人做豢養他的主子的“喉舌”,和民眾恰恰立於敵視的地位;但是就原則上講,報人應該是“民眾喉舌”,那卻是無可疑的。平時這樣,在非常時期更應該這樣。同人願以自勉的第一義,便是以全國民眾的利益為一切記述評判和建議的中心標準。
本報的兩大目的是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眾文化,這也是從民眾的立場,反映全國民眾在現階段內最迫切的要求。
全中國民眾在當前所焦思苦慮,夢寐不忘的,是爭取中華民族的平等自由,是要避免亡國奴的慘禍。我們做中國老百姓的人們,不管張三李四,不問何黨何派,在行動上抗敵救國的便是全國民眾的好友,在行動上降敵賣國的便是全國民眾的仇敵;今日在事實上表現抗敵救國的是友,明日在事實上降敵賣國,就即時是敵。“敵乎友乎”,全以是否在行動上,或事實上抗敵救國為轉移。我們認為須用這樣的態度,從各方麵擴大民族解放的陣線。
其次我們要鄭重指明的是民族解放的鬥爭是大眾的事情,不是少數人的事情;和某一國內的少數特權階層對別一國內的少數特權階層爭奪少數人利益的鬥爭是不同的,和某一軍閥對另一軍閥的爭奪個人利益的鬥爭是不同的。民族解放運動所爭取的是民族大眾的利益,所以必須喚起民眾,共同奮鬥,揭破漢奸理論的麻醉,製裁漢奸瘋狂的行為,灌輸抗敵救亡的知識,指示抗敵救亡的實踐。我們要民族解放運動獲得廣大鞏固的基礎,必須積極推廣大眾文化,使大眾集中力量對民族的內外敵人作無情的堅決的猛攻與掃除。
我們要就純粹民眾的立場,力求這兩大目的的實現。 關於《生活日報》問題的總答複
《生活日報》創刊還不到半個月,各地讀者的來信,已經像雪片飛來,在我們編輯部的案頭總是堆得有一尺多高。這些來信對《生活日報》不是提出許多意見,便是表示一些希望。我們對於這些熱情的讀者們,除了表示十分感謝以外,認為有在這裏作一個總答複的必要。
我們理想中的《生活日報》
把大部分的讀者來信歸納起來,不出兩種態度,有的鼓勵我們,有的抱怨我們(自然鼓勵我們的更多於抱怨我們的)。鼓勵我們的希望我們把《生活日報》辦成真正理想的報紙。抱怨我們的認為現在的《生活日報》還不夠稱作理想的報紙。
對於這兩種意見,我們都樂意接受。因為現在中國出版的日報,雖然不算多,也有六百多種,假如我們不是存心要辦成一個理想的報紙,那麼,《生活日報》根本就沒有出版的必要。但是,目前的《生活日報》是不是就算理想的報紙呢?在我們,認為這中間的距離,正和地球和火星的距離一樣遠。可是科學的發明,必然有一天建立了地球和火星的交通;同樣地,我們相信靠了我們大家的努力,也必然有一天會有一種理想的《生活日報》的出現。
《生活日報》是出世不滿半個月的繈褓兒。不管它怎樣孱弱,怎樣幼稚,我們卻希望,相信它將變成一個體力智力都十分強健的偉大人物,就是我們理想中的《生活日報》。所以我們正不必因為這初生的嬰孩,生得太渺小,而失望悲哀。反之,我們卻不妨開一次湯餅會,預祝它的偉大的將來。
現在無妨先從目的地說起。什麼是我們理想中的《生活日報》呢?換句話說,我們希望這繈褓兒,將來長成怎樣的一個偉大人物呢?
理想的《生活日報》:
必須是反應全國大眾的實際生活的報紙;
必須是大眾文化的最靈敏的觸角;
必須是五萬萬中國人(連國內國外的中國人合計)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因為是反應全國大眾的實際生活的報紙,所以必須成為一切生產大眾的集體作品,必須由全國各地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直接供給言論和新聞資料,而不是僅由少數的職業投稿家和新聞記者包辦一切。因為是大眾文化的最靈敏觸角,所以報紙的內容,應該是記載一日中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各地大眾的生活活動和希望要求。因為是人民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所以這報紙所登載的消息,決不是要人往來,標金漲落等等,而是和人民大眾有切身利害關係的一切東西。
從這裏,我們可以想象出未來的《生活日報》的一個輪廓,一百二十層樓上麵的《生活日報》編輯部,每天由飛機送來各地工廠通信員,學校通信員,農場通信員的專訪通信。屋頂的短波無線電台每天收得幾千萬封的國際特約電信。這些通信和電訊,報告了一日中全世界各地的生活活動。比方阿爾泰山的國營金礦,昨天生產多少純金,揚子江上遊的大水力電廠,生產二萬華特的電力,都可以從每天的報紙上看到。國際新聞絕對不是由外國通訊社包辦,而是由報館直接組織了全世界的通信網。在南美或非洲無論那一個角落發生的事件,十五分鍾以後,就可以在《生活日報》上找到詳細的正確的報告。
那時的社評,當然不會是主張抗日救亡之類(因為這問題早已不存在了),而是討論由空氣中吸收淡氣應該如何增加生產,或者香港冬令工人休養地應該如何改良設備等等。
我們不希望銷路十分大,每天大約是印五百萬份,換句話說,平均每一百個中國人,有份《生活日報》。
報紙上麵所用的文字,當然不會是目前那種方塊字,把排字工友們忙得頭昏眼花,而是另一種大眾化的文字,並且是用機器排字的。
那時的《生活日報》,也不會隻在一個地方出版,至少同時在十個地方出版,就是南京,北平,沈陽,庫倫,迪化,拉薩,廣州,新嘉坡,漢城和盤穀。有兒個地方出版的報紙,也許是用蒙古文,西藏文,朝鮮文或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字。
隻有在新中國才能有理想的《生活日報》
說了這許多,讀者們一定要以為我是在說夢話。其實不然。我這些理想固然是一張遠期支票,但並不是一張空頭支票。到了一個時期,是可以十足兌現的。什麼時期兌現呢?那一定要在新中國出現的時候。
諸位都明白,一切生物都不能離開環境而生存。在沙漠上麵不能長出美麗的花,沒有滋養的食品和溫暖的衣服,也不能把孩子養育成健全的人。報紙一刻不能和社會環境脫離。所以理想的《生活日報》,一定是產生在一個理想的環境——就是新中國。
要使報紙成為真正大眾的集體作品,那首先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中國人百分之百都能寫作,但是現在中國人識字的還不到百分之二十,換句話說,能夠用文字投稿的,隻是小眾,而不是大眾。要使《生活日報》成為大眾文化的最靈敏的觸角,更必須使報上不有至“××”“□□”才好,大家都知道,這一點在現在就辦不到。要使《生活日報》,成為全國人民的精神食糧,目前也隻能做到極小的一部分。因為大部分的人民,不但不能看報,而且也沒錢買報,沒有工夫看報。
假如真有一天,每個中國人都能看讀寫作,而且都有錢定一份《生活日報》,甚至報紙上沒有“××”“□□”之類,那時的中國就變成新中國了。
新中國的輪廓也不難想像出來:大家都有飯吃,大家都有工做。十歲以上的中國人個個都有目前大學生的知識程度。中國隻有國慶,卻沒有什麼國恥。中國地圖上更不會缺著一隻角。總而言之,這是一個獨立自由繁榮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