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兒所
最近記者剛把Alice Withrow Field所著的“Protection of Women and Children in Soviet Russia”看完,想撮譯蘇俄保護婦女和兒童的重要辦法,在本刊上介紹,隨後收到女青年協會編輯部送來最新出版的《蘇俄婦孺保護政策》一書,才知道已有了中文的譯本。這本書的原本是今年(一九三二)才由E. P.Dutton & Co. Inc., New York, U. S. A.出版的,著者裴爾德夫人是美國的一位社會教育家,親到俄國作三年的實際調查(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內容對於托兒所的辦法敘述頗詳。譯本是由張濟川,馮雪冰和陳征帆幾位先生分任譯成,所以出書頗速(最後兩章未譯)。譯文雖不無小誤(例如托兒所的兒童係從一個月到三歲,該書把“一”個月筆誤為“六”個月,見譯本九三頁,原書一四四頁),但大體都譯得忠實,文筆亦頗暢達。無論何書,看譯文當然不及看原本來得暢快,但原本以二百四十一頁的書要賣十五圓一本,譯本隻定價六角,相差就很遠了。
封建製度的社會裏產生大家庭;資本主義製度的社會裏產生小家庭;在社會主義化的社會裏,無論男女,都成為社會化的分子,讀書有公共的圖書館,遊戲休息有公共的俱樂部,吃有公共的食堂……在這種環境中,各人在經濟上在思想上都完全獨立,各人都各有其為社會服務的工作,就是小家庭也漸漸地沒有存在的價值了。男的不再需要女的做“家奴”,女的不再需要男的做“財奴”,大家都做社會上的獨立的自由的一員。在這樣的社會裏,離開必須到社會工作的母親的兒童由誰看護呢?於是托兒所占著很重要的位置。
俄國在十月革命以前,全國隻有托兒所十四處,自十月革命以後,已經開辦了一千個托兒所,據說因經費困難,還未能大擴充,但這個方向是對的,仍有待於繼續努力而已。
裴爾德夫人說:“婦女如要和男子享受平等的權利,她們必須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因為她們不能夠一麵和男人平等,一麵卻須依靠她們的丈夫過活。”托兒所不但能排除婦女自食其力的障礙,而且把兒童交給專家教養,在兒童也獲得莫大的利益。所以她又說:“托兒所不但能使許多婦女和她們的丈夫一同工作,並使兒童得到機會享受現代護養兒童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每日由母親把孩兒交給托兒所時,第一事就是由該所醫生查驗一番,發現有病即醫,如有傳染病即送入兒童醫院醫治,直至醫愈為止。這較之放在沒有醫學知識的母親手裏妥當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