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點小虧算什麼(1 / 2)

吃點小虧算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怕自己吃虧,不願自己吃虧:在菜市場為了一斤菜反複講價,花寶貴時間便宜幾毛錢,就是為了不吃虧;在單位,和同事鉤心鬥角,為了芝麻綠豆的小事爭得不可開交,就是為了不吃虧;鄰裏之間,為了樓道裏的某個空間誰可堆放雜物而相互扯皮耍橫,就是為了不吃虧……

不吃虧的心理,其實就是為了占便宜,撕破臉皮、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也在所不惜。於是,到頭來,“失道寡助”,自己在朋友圈中、同事關係網中成了孤家寡人,得不償失的時候才猛然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失去了快樂的動力,最吃虧的反而是“處處不想吃虧”的自己。

有這樣一個腦筋急轉彎:你最不想吃的但卻經常能吃到的是什麼?答案是“吃虧”。幾乎在所有人的意識裏,虧吃不得。虧到底吃得吃不得呢?我們首先看看“吃虧”二字的淵源。

相傳它的來源是這樣的:

有個小夥子叫李三,因賭博成性而傾家蕩產,最後流落街頭,成了乞丐。一次,他已兩天沒吃一口東西了,再不吃東西就得餓死。他想出個招,即使被打死,也要做個飽死鬼。

李三來到一家飯館,對掌櫃的說:“給我來個‘虧’,我好長時間沒吃‘虧’啦!”老板愣住了,“什麼是‘虧’,這個‘虧’怎麼做?”

“你們這麼大個飯館,連個‘虧’都不會做,太沒水平啦。我告訴你們,把麵和好,擀成餅,把肉餡放在餅上,卷起來放到籠屜上蒸,一袋煙的工夫就好。”

“客官,那你慢慢喝茶,一會兒,‘虧’就好了。”老板賠著笑臉說。

一會兒,“虧”出屜了。李三三下五除二,將幾籠屜的“虧”一掃而光。然後趁老板不注意,就溜之大吉了。老板發現後,著急地說,那人吃了我的‘虧’還沒給錢呢?眾人知道原因後,開玩笑地對老板說:“人家吃了‘虧’,為什麼還要給你錢?這是你虧欠人家的,吃你是應該的,還管人家要什麼錢?”

據說從此後,吃虧就成了一句口頭禪流傳下來。對於來源的可靠性我們姑且不論,就“吃虧”一詞,從這個故事,我們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吃了“虧”的人卻得到了滿足,奉獻“虧”的老板卻沮喪至極,吃了大虧。從這個意義講,古人是非常睿智的,在創造“吃虧”的同時,就告誡人們吃虧是福啊。雖然這裏的“吃虧”和我們現在所談的吃虧意義相反,但其中“吃虧是福”的道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任何社會都有功利浮躁的一麵,很多人都想得到名譽、地位、金錢以及別人的尊重和奉承,似乎唯有此,才是成功的標誌,才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為此,人們勞心勞力、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些形而上的虛態,為了一己私利斤斤計較、做人總怕吃虧的事情便屢見不鮮。

但是總想占便宜,最終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丟掉了人們對你的尊重和信賴,這個“虧”可大了,比天還大!最終結果是你什麼便宜也賺不到,人格沒有了,朋友沒有了,金錢也甭說了,虧得是你是你還是你。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有時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這就是吃虧是福,這就是現實生活的得失之道。小處吃虧,大處受益;暫時吃虧,長遠受益。不斷吃小虧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人脈的過程,厚積薄發,你的成功的天窗會在有一天被你自己不經意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