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蒙曾經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礦冶工程師,他一生中有許多動人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個講他從國外留學歸來找第一個工作的有趣故事:荷蒙在耶魯大學畢業後,又到德國弗賴堡修完碩士。學成回國後,他去找美國西部的大礦主赫斯特,希望能在他那兒工作。但赫斯特是個性格怪僻、執拗,自己沒有學曆但又不相信文憑的人,他一向看不起那些文質彬彬專講理論的工程師。
當赫斯特看完荷蒙的簡曆後,頭也不抬一下便粗狂執拗地對荷蒙說:“我不想用你,因為你是弗賴堡的碩士,你的腦袋裏裝的是一大堆沒有用的理論。我不需要像你這樣文縐縐不懂實務的工程師。”荷蒙早就了解到這個礦主的脾氣,他靈機一動對他說:“如果你答應替我對我父親保密,我告訴你一個秘密。”赫斯特答應了他。荷蒙故意神秘地一本正經地對他說:“我在德國其實什麼都沒學,我在那裏白白混了三年,我肚子裏什麼東西都沒有。”一聽這話,赫斯特滿臉高興,笑嘻嘻地對他說:“好!很好,很好!我錄用你,你明天就來上班吧!”
荷蒙之所以在一個非常固執的人麵前輕易地就討得他的歡喜而達到了他的目的,說白了,就是因為他懂得“必要時不妨讓讓人家”的策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有和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意見相左時與對方發生爭執的時候。這時我們不妨讓自己心平氣和下來,想一想跟對方僵持下去到底值不值,難道就為了一點芝麻粒大的小利或是為了滿足一點虛榮心而跟對方鬧到臉紅脖子粗,甚至弄到成為冤家對頭的地步。有時候我們可能一時衝動,感情無法抑製,說不定就跟對方“翻了臉”,但事後一想原來那樣的爭吵和僵持完全沒有必要,這時候後悔已經晚了,因為你需要花更多努力去彌補你與別人的“裂痕”。
中國象棋上有許多“以退為進”的策略,這也不妨運用到我們的人際交往中。人都有自知之明,你一次讓了人家,別人當時沒覺得,事後一想起來,可能反而會後悔他自己的粗魯,而敬佩你的雍容大度了。大家所熟知的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正好可以說明這一點。廉頗自恃功大,對“後起之秀”藺相如看著不太舒服,於是多次想辦法要讓藺相如出醜,甚至在背後對其妄加誹謗。但對這些藺相如隻采取回避相讓的態度,始終以國家大義為考慮的出發點而置個人恩怨於腦後,終於使廉頗悔悟,才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兩人成為“刎頸之交”。所以,一些對個人關係不是十分重要的小事,讓別人一步又何妨呢? 草根英雄帖
在人生的漫長曆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互為存在、相互轉換的一對矛盾體。一個人不可能事事都受益,處處占便宜,有些事情當時即使真得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而有些事情表麵上看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仍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受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