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少一點,幸福多一點(1 / 2)

欲望少一點,幸福多一點

當代社會,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認為自己不幸福?幸福,這個詞,是不是已經被我們漸漸淡忘了呢?或許,整日忙碌的人們已經忘記了幸福的樣子,很少品味到幸福的感覺了。

人們整日忙碌,究竟是為了什麼?“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或許,大多數人的忙碌,無非因為欲望的誘惑或驅使。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欲望,欲望不是一個貶義詞,有欲望的人,生活才會有動力,人生才會豐富多彩。但是,是不是欲望越多越好呢?太多的欲望,隻能讓我們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不斷自責,不斷督促自己,這樣長期下去,我們隻能離幸福越來越遠。並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實現的,並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成功的動力、幸福的因素。當無法左右欲望的時候,我們隻能眼看著幸福離自己遠去。

每個人都有欲望,這是不可否認的,上至權貴聖賢,下達凡夫俗子。即使得道高僧,依然有欲望。不管你是窮人也好,富人也好,低賤抑或高貴,人終歸還是有欲望的。窮人渴望獲得財富、房子車子等,富人渴望獲得健康、長壽以及快樂等。可以說,欲望是人的天性,從古至今,從聖人到平民,這是人之常情,概莫能外。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包含愛與被愛,歸屬與領導)、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從人的各種需求這點來說,沒有人能擺脫欲望,即使死亡,死亡隻是為了脫離欲望,獲得一種解脫,說到底,依然是欲望。

欲望之於人來說,隻是一種本性。合理的欲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最終讓我們收獲幸福;而不合理的欲望,隻能讓我們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潭,給我們帶來的隻能是無奈、痛苦、彷徨,甚至是自暴自棄。換句話說,當欲望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時,我們就能夠收獲渴望的幸福;當欲望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時,我們就會被貪婪的枷鎖牢牢鎖住,離幸福隻能越來越遠。

或許,在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裏,隻有金錢才能締造快樂,隻有金錢才能帶來幸福。如果說欲望是商店裏昂貴的一雙靴子,幸福則是穿在自己腳上的那雙鞋。如果說幸福是一座美麗的花園,而欲望就是這座花園中的雜草。佛曰: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在短若朝露的人生歲月裏,隻有把真實的自我釋放出來,才不會白白地辜負自己。隻有這樣減少自己對名利的欲望,才能真正地讓自己獲得幸福。

欲望是人的本能,讓我們用心來引導這種生命的本能,讓合理的欲望成為我們成功的動力,幸福的基石;不現實的不合理的欲望,我們要學會節製,要用正確的人生觀來引導自己,減少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握人生的幸福。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欲望越少,人生就越幸福。”欲望少一點,幸福多一點。當欲望的砝碼減少的時候人生的天平開始向幸福的一端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