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軍事故事3(1 / 3)

第一章 軍事故事3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他們裝備有弓或駑和馬刀。其戰鬥素質和機動能力都優於騎士重騎兵。

交戰時,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部隊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勇猛果敢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就連自然條件也有助於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部隊的勝利,日光把騎士們的鐵甲曬得灼熱,人馬經受不住酷熱而中暑倒下。

十字軍遠征,對於西歐軍隊騎士重騎兵作用的下降和輕騎兵與步兵的複興起了促進作用;使西方對東方民族的軍事學術發生了興趣,其結果是學會了製造燃燒劑,後來又發明了火藥與火器。

同時,還從阿拉伯人那裏學會了使用指南針,從而大大改善了航海技術條件。在十字軍遠征的過程中,橈槳戰船隊開始被帆船隊所代替,這標誌著海軍戰略戰術發展的新時期已經開始。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東方擊退了西方封建主的猛烈攻勢,本身又轉入對封建歐洲的進攻。土耳其人占領了巴爾幹半島,並開始向歐洲的縱深推進。同時,十字軍對東方的遠征,結束了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在地中海的統治地位。地中海區域的貿易為威尼斯和熱那亞所壟斷,從而加速了北意大利各城市的發展。

總的來說,十字軍遠征使東方和西歐各國的千百萬人喪生,並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大大地破壞了這些國家生產力的發展。

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指英法兩國間發生的戰爭。導致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西南部驅逐出去,從而奪回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收複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安茹及在法國的其他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斯的爭奪,使它們之間的矛盾日趨深化。

佛蘭德斯形式上是在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在貿易上與英國關係密切。

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和雇傭騎士部隊。法軍的主體則是封建騎士民團。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斯和基恩。在斯呂斯海戰中,英海軍重創法海軍,奪得製海權。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會戰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經11個月的圍攻占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

將近10年的休戰之後,為占領法國西南部,英軍又順利地展開了進攻。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地征收苛捐雜稅和國內經濟陷於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和紮克雷起義。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其中規定把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為了奪回英占領區,法王查理五世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製。他用雇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久格克連這位有才幹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采用突襲和遊擊戰術,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

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和波爾多與巴榮訥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端。

1415年,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

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鬥爭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占區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遊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遊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英軍與勃根第派開始圍攻非法軍占領區的最後一座堅固的要塞奧爾良。

此時,民族解放鬥爭已愈加高漲。領導這場鬥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複香按,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複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法國統一的曆史性進程即告結束。

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

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雇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雇傭軍。這支軍隊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麵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在消除封建割據上有切身利害的市民的聯盟,是雇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

戰爭表明,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手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向人民解放戰爭的轉變,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庫利科沃會戰

庫利科沃會戰是弗拉基米爾和莫斯科大公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率領的羅斯軍隊同韃靼蒙古軍隊於1380年9月8日在庫利科沃原野進行的一次會戰。這次會戰是中世紀最大會戰之一,是羅斯人民反抗韃靼蒙古壓迫的轉折點。

1380年,包括契爾克斯人、沃舍梯人、亞美尼亞人、伏爾加河流域一些民族的部隊和克裏木熱那亞人的雇傭部隊在內的韃靼蒙古軍隊在金帳汗國的實際統治者——軍事長官馬邁的率領下向羅斯推進,以圖削弱羅斯各公國日益增長的勢力,扼殺他們渴求獨立的願望。

立陶宛大公亞蓋洛,據史料記載,還有梁讚大公奧列格,都是馬邁的盟友。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得到馬邁出動的情報後,便向羅斯各公國派出急使,號召派出一切可以派出的兵力保衛羅斯土地。羅斯各部兵力集結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科洛姆納和謝爾普霍夫城內,以防馬邁進攻。

羅斯軍隊主要由莫斯科人、承認莫斯科公國的土著士兵以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部隊組成。莫斯科公國準備以積極的攻勢行動,首先阻敵會合並猛擊最強大、最危險之敵——韃靼人,而後全殲馬邁於其侵入羅斯各公國之前。9月6日,羅斯軍隊進至涅普利雅德瓦河與頓河的彙合處。當日,舉行軍事會議。

根據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提議,會議通過了渡過頓河到庫利科沃原野的決議。

渡過頓河排除了前出到奧多耶夫城的立陶宛人進攻的可能性,並保障了有利於羅斯人而不利於韃靼人的作戰條件:庫利科沃原野的規模及環繞原野的諸河沿岸的叢林限製了韃靼蒙古騎兵迂回機動的可能性。9月8日晨,羅斯軍隊渡過頓河,並在前衛團掩護下,在庫利科沃原野上展開成戰鬥隊形。

當時馬邁軍隊已經抵近。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考慮到敵軍戰術和地形特點,組編了縱深戰鬥隊形:中間是加強團,兩邊是左右翼團,其兩翼憑險據守,韃靼蒙古騎兵難以接近。主力之前配有前衛團和先遣團。前衛團的任務是接戰,先遣團的任務是對付敵騎兵首次突擊並打亂其戰鬥隊形。兩團均應削弱敵向主力突擊的力量。加強團之後配有部分預備隊。

此外,從精銳騎兵中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設伏團,由老練的軍事首領——博布羅克·沃倫斯基將軍和安德烈耶維奇將軍指揮。該團擔任總預備隊任務,秘密配置在主力左翼之後的叢林裏。

總之,羅斯軍隊的戰鬥隊形保障了有力地抗擊正麵突擊和兩翼突擊,使之有可能增強縱深作用力,使羅斯各獨立部隊之間有可能相互協同。馬邁軍隊的組成是:先遣支隊、核心部隊、分為兩列橫隊並配有各自先遣支隊的重騎兵組成的強大的兩翼部隊和預備隊。馬邁企圖用騎兵包圍羅斯軍隊,然後從正麵、翼側和後方發起突擊將其全殲。交戰於中午12時左右以佩列斯韋特和切盧別伊的勇士決鬥開始。

此後,韃靼蒙古騎兵隊先後擊退擊潰了前衛團和先遣團,並用了3個小時試圖突破羅斯軍隊的核心和右翼。羅斯各團損失慘重:身披大公盔甲、居於大公旗下的大臣布列諾克在加強團戰死,而身披列兵盔甲的德米特裏大公本人在加強團負傷。當馬邁將主要突擊轉向左翼迫使羅斯各團退卻時,部分預備隊投入了戰鬥。但敵軍還是突破了羅斯軍隊左翼並前出到主力後方。在此戰鬥的關鍵時刻,設伏團對韃靼蒙古騎兵翼側和後方發起突擊。

在其他各團實施突擊的支援下,設伏團的這一突然衝擊決定了有利於羅斯軍隊的戰局。敵軍招架不住,敗陣潰逃。羅斯軍隊占領了汗的大本營,追擊了將近50公裏,消滅了馬邁軍隊的殘部。雙方損失都很慘重。

庫利科沃會戰對羅斯和東歐其他民族擺脫韃靼蒙古壓迫的鬥爭具有重大曆史意義。

這次會戰表明羅斯各公國渴求獨立的願望日益增長,並提高了莫斯科作為各公國聯合中心的作用。雖然庫利科沃會戰未能結束韃靼蒙古統治,但金帳汗國在庫利科沃原野上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一打擊加速了金帳汗國隨後的崩潰。庫利科沃會戰顯示了羅斯人民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說明羅斯的軍事學術優越於韃靼蒙古的軍事學術。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依靠參加解放戰爭的羅斯士兵在精神上的優勢,指揮得積極果斷。

出色地組織能確保製定正確決心的偵察,正確地估計地形條件、判斷敵人企圖並考慮到敵戰術手段的本領,羅斯軍隊戰鬥隊形的合理編成及其各部隊在交戰過程中的密切配合。最後,在交戰及交戰後對敵追擊中熟練地使用總預備隊和部分預備隊,這一切都證明了羅斯統帥高超的作戰藝術。在交戰過程中,羅斯士兵堅忍不拔的忘我精神和軍事首領獨立的機斷行事對取得庫利科沃會戰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庫利科沃會戰後,伊凡諾維奇贏得了“頓斯科伊”的稱號,安德烈耶維奇獲得“赫拉布雷”的稱號。

科索沃會戰

科索沃會戰指塞爾維亞拉紮爾公爵統率的塞爾維亞人和波斯尼亞人聯軍與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一世的軍隊於6月15日在科索沃原野進行的一次決戰。會戰開始時,拉紮爾軍隊逼近土耳其人。

正當戰鬥激烈進行時,塞爾維亞封建主米洛什·奧比裏奇潛入敵軍營,殺死了穆拉德。穆拉德之子巴耶塞特接替指揮土軍。戰鬥異常激烈,最終以塞爾維亞人的慘敗而告終。拉紮爾公爵和許多將軍被虜殺。

科索沃會戰後,塞爾維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負有納貢、參加土耳其的遠征等義務,並於1459年被並入奧斯曼帝國。科索沃會戰是塞爾維亞曆史上的悲慘事件。這一事件導致了土耳其征服者對塞爾維亞人和後來對巴爾幹半島其他民族實行最殘酷的、持續幾個世紀的壓迫。

同時,科索沃會戰也是塞爾維亞人民曆史上的光輝一頁。塞爾維亞兵士在抗擊數量上占優勢的土軍的頑強戰鬥中建樹的功勳,在塞爾維亞的英雄史詩中得到了讚頌。

“偉大的戰爭”

“偉大的戰爭”指以條頓騎士團為一方和以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國為另一方進行的一場戰爭。

這次戰爭是因條頓騎士團推行侵略和掠奪政策,覬覦波蘭和立陶宛邊界領土而引起的。騎士團的任務之一在於將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權力擴展到東歐。“偉大的戰爭”爆發之前,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已實行聯合,原因之一就是兩國需要組織起來抵抗騎士團。

1409年8月6日,條頓騎士團大首領烏爾裏希·馮·容希因海因對波蘭王國宣戰。條頓騎士隊伍侵入波蘭和立陶宛國境,占領了一些邊防工事,但這並沒有決定戰爭的勝負。波蘭國王弗拉基斯拉夫二世雅哥洛遂宣布全國實行“平民起義”,同立陶宛大公維托弗特商定進行聯合作戰,於9月攻占博德哥煦要塞。但作戰行動遲疑不決。1409年秋就簽訂了停戰協定。

1409~1410年冬,條頓騎士團和波蘭、立陶宛一樣也在準備采取決定性的軍事行動。條頓騎士團得到西歐各封建國家的大力支持,到1410年夏已建立起一支以重裝騎士和步兵為基礎的裝備良好和組織健全的軍隊。同騎士團結盟的是匈牙利國王西吉茲蒙德·盧森堡斯基。條頓騎士軍裝備有大炮,連同外國雇傭軍在內人數達到6萬人。

這支軍隊由大首領烏爾裏希·馮·容希因海因指揮。作戰時,條頓軍成四線隊形作戰,在最前麵的是富有作戰經驗、裝備齊全的騎士。

波蘭軍由封建主的民軍和數量不多但裝備精良的雇傭軍部隊組成。各封建主遵照國王的旨令自帶武器,乘馬率領隊伍到集合地點報到。騎兵和步兵混編成“霍魯格維”。立陶宛軍是按地區原則編組的,各團官兵來自何區,即以該地區名稱定名。波蘭—立陶宛軍隊中還有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捷克人組成的團。

波蘭—立陶宛軍通常編成3線的戰鬥隊形:第1線的任務是頂住敵人的攻擊,打亂敵人的戰鬥隊形,第2線的任務是從縱深向前實施突擊,粉碎敵人的中央部分,第3線用作預備隊。

1409~1410年冬,波蘭和立陶宛雙方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會商作戰計劃,規定波軍應於1410年夏季前在沃爾波爾日集中,立陶宛軍隊和俄軍在納雷夫河一帶集中。軍事行動開始後,聯軍應立即會合,向騎士團首都馬利恩堡挺進。

1410年夏,波蘭軍隊已擁有51個“霍魯格維”,其中波軍42個,俄軍7個,雇傭兵2個。立陶宛大公國40個“霍魯格維”,其中有俄羅斯軍隊36個“霍魯格維”。根據維托弗特大公和克裏木王公達成的協議,有數千名韃靼騎兵參加立陶宛軍作戰。摩拉瓦與捷克騎士也前來援助聯軍。聯軍總數達6萬餘人。

1410年6月22日,雅哥洛國王統率的波軍從沃爾波爾日出發,7月2日在切爾文尼同維托弗特大公的立陶宛—俄羅斯軍隊會合,向馬利恩堡進發。7月9日,聯軍越過騎士團邊界,並攻占了幾個重要據點。7月10日,聯軍抵達德雷文次河渡口,並查明,對岸工事堅固,已有敵軍占領。騎士團指揮部計劃在聯軍渡過德雷文次河向岸上工事發起衝擊時將其擊潰。聯軍在判斷情況後,決定放棄在不利條件下實施攻擊的計劃,退至佐耳陶,以便轉向北麵,迂回條頓軍的築壘陣地。

為了阻止波蘭—立陶宛軍闖入騎士團領土,容希因海因急忙趕到丹涅貝爾格。7月14日傍晚,條頓軍主力在格呂瓦爾德與丹涅貝爾格一帶布陣。此時,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也正向該地區接近。

1410年7月15日,發生了格日瓦爾德大戰。結果聯軍獲勝。會戰過程中,騎士團被圍,大部被殲。

此後,聯軍再未遇到抵抗,敵城市與城堡不戰而降。7月25日,雅哥洛和維托弗特的軍隊乘勝追擊,逼近馬利恩堡,但因行動分散,攻城未果。圍城兩月,毫無結果,聯軍遂撤回到波蘭王國境內。

由於聯軍行動欠果斷,相互配合不夠密切,騎士團才免於全軍覆沒。1411年2月在托倫簽訂了和約。根據和約,條頓騎士團將所占領土歸還波蘭和立陶宛,並賠償損失。條頓騎士團在“偉大的戰爭”中的失敗,證明了在反侵略鬥爭中各國人民力量實行聯合的重要性。它使教會封建反動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為中歐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戰爭中,身穿盔甲的重裝騎士無法抵擋以步兵為基礎的敵軍。

紅白玫瑰戰爭

紅白玫瑰戰爭是白朗柔奈王朝的兩個旁係家族,即蘭開斯特族和約克族為爭奪英國王位而進行的自相殘殺的封建戰爭。

英國在百年戰爭中遭到失敗,封建主因此而失去了靠掠奪法國而獲得的財富。紅白玫瑰戰爭就是在這次失敗後不久,當大地主世襲領地經濟發生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爆發的。擁護蘭開斯特族的,主要是力圖保持封建割據局麵的落後的北方和威爾士的貴族。約克族則依靠那些期望消滅封建的無政府狀態、建立強大的王權以發展貿易和手工業的社會階層。

隨著戰爭而來的是封建主對人民的掠奪、殘暴和專橫。在封建主自相殘殺傷亡慘重的無數次戰鬥衝突中,最著名的3次交戰是:1455年聖奧爾本斯交戰、1460年北安普敦交戰及1461年陶頓交戰。這幾次交戰采用的是當時特有的作戰方法,即雙方騎士乘馬或徒步進行單個分散的搏鬥。交戰雙方損失55萬多人,半數貴族和幾乎全部封建權貴均死於戰爭。

在戰爭進程中,王位幾度易手。國王理查三世企圖用殘酷、恐怖手段處決不順服的封建主並沒收其土地的辦法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但這種做法反而促使兩派都聯合在蘭開斯特族的遠親亨利·都鐸的周圍反對他。1485年8月22日波斯沃爾特會戰中,理查三世戰敗陣亡。都鐸王朝的開國君主亨利七世繼承王位。他與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麗莎白結婚後,便把紅玫瑰、白玫瑰統一飾入王朝的徽章裏。

玫瑰戰爭是專製政體確立之前封建無政府狀態的最後一次戰爭。在戰爭中兩個王朝同歸於盡。戰爭最重要的結果是封建關係的削弱和資產階級關係的加強。在戰爭進程中大大增強了的“新貴族”和新生的資產階級,成為都鐸王朝新建立的專製政體的支柱。

十三年戰爭

十三年戰爭指波蘭同條頓騎士團為爭奪波莫瑞東部而進行的戰爭。條頓騎士團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的失敗,對於1440年普魯士聯盟地建立起了促進作用。該聯盟聯合了敵視騎士團的各城市、普魯士和波莫瑞騎士階層中的下層騎士。聯盟拒不向騎士團稱臣,並於1454年2月4日舉兵反對騎士團,從其統治下解放了格但斯克、托倫、埃爾布拉格、克魯列韋茨等城市和要塞。

波蘭國王卡西米爾四世宣布將騎士團的領地並入本國版圖。波蘭小貴族階級民軍進駐騎士團領地,但1454年9月在霍伊尼策附近遭到失敗。條頓騎士團趁波蘭國王財政困難之際,得到了勃蘭登堡和德意誌其他公國以及丹麥的支持,這些國家都不希望波蘭在波羅的海沿岸得勢,戰爭遂連年不斷。

1462年,杜寧所率波軍在紮爾諾夫策城下之戰中獲勝,戰爭從此出現轉機,後以締結托倫和約而告終。

根據和約規定,波蘭收回了絕大部分領土並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這對其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條頓騎士團臣服於波蘭。經過13的年戰爭,波蘭的軍事組織發生了變化,由訓練較差、紀律不強的騎士組成的波蘭小貴族階級民軍在軍事上的作用下降了,常備雇傭軍開始在戰鬥行動中起主要作用。

意大利戰爭

意大利戰爭指法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等國家為爭奪意大利而進行的封建戰爭。後轉變為法西兩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

這些戰爭主要發生在意大利的領土上。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和境內各國之間的內訌使列強的侵略計劃易於得逞。意大利戰爭分為3個時期。

第一時期主要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作為安茹王朝繼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權占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領兵越過阿爾卑斯山,向那不勒斯前進。在阿斯提地區的皮埃蒙特部隊加入查理八世的部隊。法國陸軍的行動得到本國艦隊的保障。

北意大利和中意大利各國對查理八世沒有積極進行抵抗,法軍得以穿過羅馬全境。

1495年1月,查理八世得到了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2月23日,查理八世進入那不勒斯。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實行新的捐稅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憤慨。意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強大,也擔心發生全麵起義,遂於1495年3月建立了“神聖同盟”,以便把法國人逐出意大利。

參加這一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和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國王亞拉岡的斐迪南二世也加入這一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