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器故事
什麼是“十八般武藝”
古今戲劇、曆史小說、武俠小說中都有十八般武藝的描寫。那麼,十八般武藝中使用的是哪18種兵器呢?
一般的說法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镋、斧、鉞(yue)、鏟、鈀、鞭、鐧、錘、叉、戈、矛;還有一種說法是:弓、弩、槍、刀、箭、矛、盾、斧、鉞、戟、鞭、鐧、撾、殳(shu)、叉、耙頭、棉繩套索、白打。
其實,在我國古代遠遠不止這18種兵器,明代就有“軍器三十有六”之說。上述的18種兵器不過是可以拿在手裏演練的兵器。
槍械家族有哪些成員
槍一般指的是利用火藥燃氣發射彈頭、口徑小於20毫米的身管射擊武器。槍的外形和結構各異,用途也不盡相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有手槍、步槍、衝鋒槍、機槍等。根據戰鬥性能區分,大體有步槍、手槍、衝鋒槍、重機槍、輕機槍、通用機槍、高射機槍、微聲槍、信號槍等種類。
為什麼在冬季武器進屋會“出汗”
嚴寒的冬季,當我們拿著武器進入室內時,很快便會發現武器上冒出一層“汗珠”。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知道,夏天,一瓶冰鎮汽水拿出冰箱不久,瓶子外麵就會“大汗淋漓”,原來是因為水蒸氣遇冷結成水珠。冬天,在室外的武器金屬部分溫度特別低,當武器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後,它周圍的水汽迅速地凝集於武器的金屬表麵。此時,如果金屬的溫度達到0℃,顯現在人們眼前的就是水珠。人們給這種凝結水珠的現象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出汗”。
為什麼彈頭有“肥”有“瘦”
彈頭有大有小,有“肥”有“瘦”;有的是大“屁股”,有的是長尾巴,五花八門。為什麼會這樣呢?實驗證明,空氣阻力的大小,與彈頭外形有直接關係。如圓柱形的“肥”彈頭和“瘦”彈頭相比,所受到的空氣阻力要大一倍。於是兵器專家就根據射擊對象、殺傷方法以及對彈頭飛行速度的要求,設計出不同形狀的彈頭來。如迫擊炮和手槍的彈頭是圓腦袋、流線形尾和船形尾;步槍、機槍子彈是尖腦袋、船形尾;近程高速穿甲彈是尖腦袋、大“屁股”。
能使人落淚的是什麼彈
催淚彈是防暴部隊使用的武器,是化學武器的一種,它所釋放的物質都是貨真價實的毒劑,隻是毒劑的濃度較低。
催淚彈裏裝的主要是苯氯乙酮和西埃斯,也有使用亞當氏氣的。苯氯乙酮帶有荷花香味,能刺激眼睛黏膜,引起流淚,甚至失明;還能刺激皮膚和上呼吸道,引起呼吸緊迫等不適應症狀,嚴重的可以導致昏迷。西埃斯發出胡椒味,有強烈的引發噴嚏的作用和催淚效果,能引起惡心、胸悶、眼睛充血和咽喉炎症。亞當氏氣雖無氣味,卻能強烈刺激鼻、喉部黏膜,有輕微的催淚作用,高濃度時還能引起肺氣腫。
人中了催淚彈不會產生嚴重後果,脫離毒區後,症狀一般很快就能緩解或消失。
為什麼槍管上要安裝瞄準具
如果你用氣槍打過靶子就會知道,槍管上都裝著一種瞄準具,它由表尺、準星和缺口組成。射手按照“左眼閉、右眼睜,缺口對準星,三點連一線”的射擊要領,在一定距離內就可以命中目標。如果少了瞄準具,麵對100米以上的目標射擊,彈頭就會飛掉。因為雖然槍管指向了目標,如果沒有表尺抬高射擊角度,當彈頭飛出槍口後,由於地球地心引力和空氣阻力的作用,一邊向前飛,一邊就會向下降落,等不到達到目標,就會過早地落向地麵。隻有在槍管上安裝瞄準具,才能保證準確地命中目標。
你見過能追捕聲音的“鳥槍”嗎
有一種看似“鳥槍”的東西,能竊聽到跟蹤對象的談話。這是一種用來追捕聲音的設備——遠距離定向麥克風竊聽器。它可以清楚地聽到幾百米甚至幾千米以外的聲音,而且外形偽裝巧妙,不引人注意。
這種“鳥槍”的工作原理和我們常見到的擴音機原理差不多,但它的麥克風卻比擴音機的麥克風體積小而靈敏度高。因為這種麥克風能聽到從遙遠的地方發出的微弱聲音,人們為它起名微音器。
你聽說過“醫用手槍”嗎
大家都知道槍能殺傷人,但是在戰場上,卻有人向受傷的戰友舉槍射擊,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是一種用於緊急搶救的醫療器械,統稱為“醫用手槍”。它的外形與左輪手槍相似,從槍膛裏發出的是醫用的“藥彈”或“電彈”。在戰場上,當醫護人員無法接近傷員時,為了不延誤搶救,就用這種手槍向戰友射擊。醫用手槍藥彈裏含的是止血藥或強心劑,也有的是鎮靜劑或麻醉藥。美國一家醫院發明、研製的藥彈,已把許多傷員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
為什麼不爆彈必須就地銷毀
炮兵在進行實彈射擊時,都要安排專門的人員清點不爆彈。有人認為,經過火炮發射後不炸的彈藥,一定是安全無事的。實際不然,火炮發射後未爆彈的危險程度反而比發射以前大大增加。原因在於,它的引信已經解脫了保險,遇到震動就可能發生爆炸。曆史上就出現過這類事故。為了防止意外,在實彈射擊時,一定要指派專人觀察炮彈落點,記錄未爆彈位置,射擊完畢,立即組織人員對未爆彈進行就地銷毀,以免留下後患。
為什麼說火藥出自“方士”之手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出自方士之手。所謂方士,就是古時候從事求仙、煉丹的人。古代的帝王們總希望自己永遠活著,因此要方士為自己找到長生不老之藥。這些方士把朱砂等藥石放在爐火中燒煉,叫做“煉丹”。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製成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這自然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不過在一次次煉丹的過程中,也有了意外收獲,就是方士們發現硫磺、硝石和木炭三種物質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容易產生燃燒和爆炸。這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礎。到了唐代末年,人們就發明了火藥。到了宋代,火藥就用到了軍事上,出現了“竹竿槍”。後來,火藥又傳到外國,逐漸傳遍全世界。
怎樣目測一個物體的距離
有個炮兵部隊的軍人,能在幾秒鍾內,準確目測出幾千米以內的距離,人稱他為活的“電子測距機”。他有什麼竅門呢?主要是他掌握了目視物體的規律。
物體離你遠近不同,其清晰的程度也就不一樣。如一個人從遠處向你走來,離你2000米時,看上去隻是一個黑點;離你1000米時,看上去他的身體上下一樣粗;到200米時,才能大致看清他的麵孔……隻要注意觀察,印象深刻了,就能根據觀察到的物體清晰程度,目測出它的距離來。當然還要學會參照當時氣候、陽光、物體顏色等條件和觀察位置、角度以及眼睛分辨力等影響因素。
陶瓷能用在兵器上嗎
我們常看到的陶瓷製品,有碗、盤、盆、杯等,其實,陶瓷還能用在兵器上呢!1962年,美國首先研製成功可用於直升機裝甲保護的氧化鋁陶瓷麵板。1964年又研製出一種重量輕、抗彈性能好的碳化硼陶瓷麵板。20世紀70年代以後,一些不同材質和不同結構的陶瓷複合裝甲材料相繼出現,並很快從飛機、艦艇、裝甲運輸車擴展使用到主戰坦克上。陶瓷製作的材料在“愛國者”防空導彈、宇宙火箭、航天飛機上也得到廣泛應用。陶瓷材料耐高溫、耐腐蝕性能好,材料來源廣,價格低廉,所以在軍事上會有更廣泛的用途。
地雷是怎樣發明的
愛國名將戚繼光不僅戰功赫赫,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兵器製造專家。他在53歲時發明了埋在地下的地雷,當時叫“自犯鋼輪火”。1580年。戚繼光時仕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的總後,是獨鎮一方統兵10多萬的大帥,但他親自研究和改進武器。
據記載,為了防止韃靼和朵顏等部的入侵,戚繼光在“沿邊台牆之下,擇其平廣虜可集處,掘地埋石炮於內。中置一木匣,各炮之信,總貫於匣中。而匣底叢以火藥。中藏鋼輪,兼置火石於傍,而伏於地上。虜馬躡某機,則鋼輪動傳,火眾匣中出,諸炮並舉虜不其所自”。明朝人把這叫做“自犯鋼輪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雷。戚繼光發明的地雷,比歐洲人發明地雷早300年左右。
防毒麵具是誰發明的
防毒麵具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是俄國著名的化學家捷林斯基發明的。
1915年4月,德國軍隊在伊伯爾戰役中使用了化學武器,施放18萬公斤氯氣,使協約國有1.5萬人中毒,5000人死亡。
俄國著名的化學家捷林斯基為了尋找反毒氣戰的辦法,親自上前線調查研究。他發現當氯氣襲來時,凡是用軍大衣蒙住頭或把頭鑽進鬆軟土裏的士兵都幸免於難。經過分析,他發現軍大衣的呢毛和土壤顆粒有吸附有毒物質的作用。後來,他進一步研究、實驗,發現木炭既能吸附有毒物質,還能使空氣暢通。於是,捷林斯基研製出防毒效能很高的活性炭。1916年,第一具士兵使用的防毒麵具誕生了,經戰場實地使用,防毒效果很好。在戰場上,由於10萬俄軍使用防毒麵具而免於不幸。這之後,各國爭相仿製。於是防毒麵具成為士兵的常備軍用品。
為什麼要造航空母艦
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軍的氣球飛行員羅威對一艘運煤船進行了改裝,供氣球起落。這艘原始的航空母艦“卡斯蒂號”於1861年底正式服役,為北方軍轉敗為勝作出了貢獻。1922年,美國出現了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蘭利號”,它也是運煤船改裝而成的。在這艘航空母艦的平台上,除了有寬而長的甲板做跑道外,還裝有供起飛用的彈射裝置和供降落用的阻攔裝置,有利於飛機的升降。從此以後,世界各國都相繼設計建造航空母艦。
目前,世界各國海軍共有現役母艦26艘。英國的“常勝號”,法國的“克萊蒙校號”,蘇聯的“基輔號”、“明斯號”等,美國的“企業號”、“艾森豪威爾號”、“尼米茲號”,“卡爾·文森號”等,這些都是有名的航空母艦。
航天飛機是軍事上的飛躍嗎
航天飛機是在美國試航成功的。這種飛機既能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又能像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飛行,還能像平常飛機一樣滑翔返回地球。
航天飛機的主要特點是能部分重複使用。固體火箭助推器可使用20次,主發動機可使用55次,一些精密儀器也可重複使用。此外,具有一般少兒課外知識水平的健康人就可以乘坐,不需要經過特殊訓練,這就為科學家們上天從事研究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航天飛機在空間技術上是一次飛躍,使載人航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時,它在軍事用途上,也有潛在的作用。
驅逐艦是海戰中的“多麵手”嗎
早先,驅逐艦隻是海軍艦隊中的輔助力量,艦上的武器以魚雷、艦炮為主。後來在實戰中不斷改進,驅逐艦的軀體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武器被安裝在艦上,使它能用多種武器打擊目標。到1939年,世界上出現了防空驅逐艦。再後來,驅逐艦又擔負起布雷、巡邏、護航、登陸支援、反潛等任務。現代驅逐艦擔負的任務更多,自從導彈裝備到艦上後,它又能打擊遠距離的重大目標。驅逐艦不愧是海戰中的“多麵手”。
你知道防彈衣嗎
防彈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問世的,一般來說有下麵幾種:一種是硬式防彈衣,用鋼板或鋼絲製成,也有用陶瓷製作的,這種防彈衣很像古代武士的鎧甲,既笨重又不舒適。一種是柔式防彈衣,是用幾十層凱夫拉纖維織物和其他麵料加工製成的,當槍彈擊中柔式防彈衣時,凱夫拉纖維便被拉抻,將彈丸的衝擊力分散到織物中的其他纖維上,從而減輕或消除所受的傷害。還有一種是軟硬式防彈衣,是在柔式防彈衣預留的夾層中,再放置一定厚度的陶瓷板,“剛柔相濟”來加強防彈的功能,這種軟硬式防彈衣主要用於重火力場合。現在新型的防彈衣款式多種多樣,如防彈背心、防彈T恤、防彈襯衫、防彈皮衣等等。其美觀度不比普通衣服遜色。
航空母艦為什麼不易被擊沉
航空母艦目前已成為大國綜合國力的象征和國防實力的縮影。航空母艦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可運載飛機數十架至數百架,並常與其他戰艦協同行動,稱為航母戰鬥群。麵對來自空中、海麵、海岸和水下可能的威脅,航母戰鬥群通常采用空艦一體化和密切協同的遠、中、近三層防禦火力配係,這種防禦作戰配係攻擊力強,防護嚴密,使航空母艦很少可能遭到攻擊,生存能力大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航空母艦進行了近40次大小規模不同的戰鬥,沒有一艘被擊沉或遭重創,這充分說明航母戰鬥群的防禦火力配係是非常有效的。
飛機怎樣從航空母艦上起降
現代戰鬥機和攻擊機的起飛時速大都在250~350千米,需要2000~3500米長的跑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也不過330多米,飛機在航空母艦上怎樣做到起飛無誤呢?原來,飛機起飛時是借用助力彈射到空中的;有的航空母艦上設計了滑橇式甲板,使飛機隻需滑跑較短距離就可以離艦起飛。飛機降落時,艦上則設置一道如絆馬索般的攔阻裝置,使飛機可以在著艦後70~90米的距離內停止下來。為防止意外,艦上另一端還可以臨時架設攔機網,保證飛機安全降落。有的國家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還是垂直起降的。
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上天的人
中國是火藥的發明國。14世紀末,我國一個叫萬戶的人,根據火藥燃燒後能產生巨大推力的原理,提出了運用火箭把人送上天的設想,並且親自做試驗。他把47支火箭捆綁在椅子腿上,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兩個大風箏,讓人把火箭點燃,試圖借助火箭產生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飛上天去。隻聽得一聲巨響,萬戶和椅子都被炸得粉碎。萬戶的夢想雖未實現,但他試圖飛上天的勇敢探索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航天先驅,前蘇聯宇航科學院把月球背麵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為什麼潛艇裏的人員能呼吸自如
我們潛入水中一兩分鍾,就會感覺憋得慌,因而有人問,潛艇在水下,艇員不會呼吸困難嗎?其實,潛艇在水下時,有專用的空調裝置、空氣再生裝置和空氣淨化裝置提供新鮮空氣,所以,艇員在水下不會感到呼吸困難。
潛艇裏的空調裝置可以使艇內空氣的溫度、濕度維持在比較適宜的範圍。空氣再生裝置可以淨化空氣,保證供氧,潛艇上有再生藥板製氧、氧氣瓶供氧、液態氧供氧、電解水製氧等方式來製氧。空氣淨化裝置一般由風機、淨化設備及其附件組成。經這套裝置的處理,艙內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就可以控製在標準值以下,這樣,人在艇內就能呼吸自如了。
無人機有哪些用途
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重視研製無人駕駛航空器。這類航空器一般分為無人駕駛飛機、直升機和飛艇三大類。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可簡稱為無人機。
無人機的應用領域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其中,靶機和偵察、監視類機占50%以上,以其性能良好、操作方便、無安全顧慮等特點被大量應用在軍事訓練和作戰上。例如,美國的“天眼”多用無人機可用於偵察與監視、大氣觀測、空中支援、激光目標標定與測距、電子幹擾、武器輸投等用途。一機多用的多用途機可以充分發揮無人機效能,降低成本。
潛艇的“眼睛”是什麼樣的
潛水時,水的透明度要是不高,人用肉眼能看到的範圍是很有限的。潛艇潛入水裏越深,能看到的範圍就越小,因此,潛艇都有特殊的“眼睛”。它用的“眼睛”是什麼呢?一是潛望鏡。潛望鏡是由棱鏡、成像透鏡和轉像透鏡組成的。當潛艇升到其潛望深度時,鏡頭就能伸出水麵,從而可以觀察和發現目標。二是雷達。雷達天線也需伸出水麵才能工作,根據雷達接收的回波,可以獲得有關信息。三是聲納。聲納係統利用聲波在水中的傳播性能來實現對水麵艦船的探測。四是無線電聯係。采用的波段是短波、超長波和極長波。其中極長波有很強的穿透海水的能力,是新的通信手段。
為什麼直升機能懸停在空中
直升機的座艙內,有一個油門變距操縱杆,簡稱油門變距杆,控製飛機的升降進退都離不開它。飛行員如果把油門變距杆逐漸向上提起,使總升力超過機身重量,直升機就會離開地麵,垂直上升,這與竹蜻蜓上升原理是一樣的;如果飛行員稍往下拉油門變距杆,當直升機的總升力與其重量相等時,直升機便會懸停在空中不動;若想讓飛機下降,隻要繼續下放油門變距杆,使直升機的總升力小於其重量就可以了。
航天飛機與載人飛船有何不同
航天飛機與載人飛船都是人們早有耳聞的航天器。航天飛機在外形上很像普通飛機,不過它是靠運載火箭發射和升空的。它功能多、用途廣,既可載人運物,又可在太空發射衛星。它能在機場上降落,並可重複使用。載人飛船在技術上較為簡單,主要用於各種載人航天技術試驗,進行空間站人員救生和各種科學研究等。載人飛船雖也是靠運載火箭送入軌道的,但不能重複使用。現在,航天器在造福於人類的同時,又將戰爭從陸地、海洋、天空擴展到外層空間。
為什麼飛機怕鳥撞
飛機身體雖然龐大,卻怕小鳥,這是用鮮血換回的結論。在空中,鳥與大型噴氣機相撞,會使飛機迅速墜落。輕型飛機和直升機遭鳥撞擊後,飛行員常被穿透擋風玻璃的鳥體擊傷或擊死。鳥撞飛機的危害就在於它的巨大衝擊力。一隻900克重的鳥與相對速度為每小時185千米的飛機相撞時,其衝擊力有1190千克;飛機時速為926千米時,鳥的衝擊力則達2.975萬千克……其破壞力是不難想象的。為了避免出現鳥與飛機相撞的事件,各國采取許多措施,如放音響、在機身上塗凶猛動物的圖案、消除機場周圍的鳥群棲息地等。
火箭有哪些種類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研製成功的運載火箭已達150餘種之多。人們通常按火箭的燃料、用途及射程遠近將它們分為不同的種類。
按火箭發動機使用的燃料不同,一般分為固體燃料火箭和液體燃料火箭。根據火箭的不同用途又可將它們分為運載火箭、氣象火箭等。運載火箭是把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等航天器從地麵運送到預定軌道的多級火箭。氣象火箭可用於獲取高層大氣的資料,是從事空間科學研究的理想的小型火箭。按火箭射程遠近,又可將它們分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遠程火箭。
為什麼火箭能上天
火箭為什麼能輕而易舉地帶著上百噸重的載荷拔地而起、直衝雲霄?這是因為火箭的動力係統具有強大的推力。火箭發動機提供的推力與發動機的大小有關,大型的火箭發動機,單機推力就可達數百噸。為了保證火箭的正常運行,一支運載火箭往往使用多台發動機同時工作,其推力有多大不難想象。一般說來,火箭發動機提供的推力都遠遠超過火箭本身及其有效載荷的總重量,因而,火箭能脫離地球的強大引力而飛上太空。
火箭的故鄉在哪裏
中國早在古代就發明了火藥。到了宋代初期,就有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用火藥做燃料的火箭。到13世紀,我國的火藥及火箭技術傳到阿拉伯國家,後來又傳入歐洲。我們的祖先還曾試圖利用火藥的推力造登空飛船,可惜沒有成功。曆史表明,最早把火箭用於航天的是中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火箭的故鄉。盡管中國早期的火箭是原始的,但它的基本原理——反作用推進原理的生命力是旺盛的,現代火箭並沒離開這一原理。可以說,火箭也是中國的一大發明。
古代火箭與現代火箭的不同
古代的火箭,隻不過是在箭身上綁一個火藥筒的簡單設備。當引火線被點燃後,就會引起藥筒內火藥的燃燒,並從藥筒尾部噴出火焰來,從而對藥筒產生一個向前的推力。由於黑色火藥能量小,所以古代火箭的射程有限。
現代火箭在構造上要複雜得多。它的射程較遠,一般都在幾百到幾千千米,甚至上萬千米,並能運載幾噸乃至幾十噸的重量,具有強大的推力。
現代火箭強大的動力是由火箭發動機提供的。製導係統可以適當地調節火箭的飛行姿態,糾正飛行中的偏差,控製飛行路線。
你知道導彈的類型嗎
導彈是能按一定軌道高速飛行的武器,它裝有彈頭和動力裝置並能通過無線電裝置、飛行控製係統控製和引導。依靠控製係統的製導,彈頭能準確地擊中預定目標。導彈首次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導彈武器在種類、性能、數量等方麵迅速發展,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
按作戰使命的不同,導彈可分為戰略導彈和戰役戰術導彈兩大類。戰略導彈包括為了達到戰略目的而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水下潛射導彈和巡航導彈,一般是中程和遠程的導彈。戰役戰術導彈是指用於執行戰役、戰鬥攻擊任務的導彈,大多指中、近程導彈。按發射地點和攻擊目標不同,導彈又可分為地對地、地對空、岸對艦、空對空、空對地、艦對艦、艦對空以及反潛、反坦克導彈等多種類型。